顯示具有 曾經我在廣告公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曾經我在廣告公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26.2016

我希望就算是鳥事也很屌地做它

我最近有個朋友進了奧美。奧美在我年輕的時候,是廣告人的夢想,我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是。這位朋友平常發文量不多,但感覺很需要告訴大家他進了奧美這件事情,所以即使是像我這種很少使用facebook的人,也很巧合地無法錯過他那篇熱門的貼文。

我因此想,是自己創造一個很知名的品牌比較厲害,還是加入一個很知名的品牌比較厲害?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挑戰?是你名片上的title比較重要,還是你工作快不快樂比較重要?

好像曾經聽過這個問題:是在一間大公司做鳥事比較強,還是在一間小公司做屌事比較強?

4.06.2013

那些廣告公司教我的事

前些日子因為業務需要,我一度有機會成為前公司的客戶。當然我並不是真的有能力拿錢出來作廣告,只是幫現職的公司初步詢問一些Below the line的東西和所需要的費用。

沒想到,我得到很冷淡的回答。當然我離職已久,前公司換上的都是我不認識的新面孔,而我最初也沒打算要拉關係以老賣老。AE首先就回絕了我,說他剛進公司沒多久,還不了解公司流程,而且他只是位小小的AE,所以支支唔唔的不想報價。我進一步詢問那麼有沒有其他了解公司流程的人可以報價呢?他一會兒之後寄了封email,告知他主管account director的分機,但下方註明要我儘量「不要打擾」他的老闆,因為他的老闆很忙。雖然,我其實並沒有要找AD,我只需要一位狀況內的人協助,而這位AE顯然以為我在擺官架子,誤會了我的意思。

在我面對這麼意想不到的情況之後,我繼續詢問了幾家廣告公司,也得到幾份報價。過了幾天,不願報價的前公司有人打電話來,這次是位AM。態度圓滑,但仍然不估價,還暗示反正就是要花很多錢,我們應該沒這個預算。

很快地我就把地上的軟釘子自已撿一撿,禮貌地結束通話。

當我還在廣告公司的時候,我時常想不透為什麼客戶這麼不尊重作廣告的人,現在我知道了。雖然我可以說,不尊重創意表現可能是部份客戶的個別行為,而且這次的經驗只是個案,不該以偏蓋全,但我仍然無法否認,廣告是經濟實力的展現,有許多廣告公司就是勢利眼。這種只認錢,只賺錢的本能,讓廣告公司在有些人眼中,只是贏取鉅額獲利的投機份子。

我總是批評著資本主義如何不公不義,但其實在廣告公司任職,我正是不公義的推手。我們協助了財團販售不怎麼樣的商品,我們想出idea掩蓋產品的缺點,我們為沒賣點的東西找出特色和機會。我們幫助全球大品牌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幫助他們繼續壓榨血汗工廠,幫助他們以全球量產的普通貨,打擊在地用心製造的小農和小店。

而拒絕我的前公司,當時聽說正因缺客戶而喊著全體振作的口號。

8.07.2011

沒有香味的香水

身上沒有香味的人才能製作出世界上最終極的香水嗎?

當我看著電視上侃侃而談的廣告人時,總會想起這個問題。廣告人應該promo的,是商品,但現在最常看到,廣告人喜歡包裝的商品,是他們自己。

廣告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行業,事實上每種職業都有其中的學問,廣告也不是不能簡單解釋,但終究只是想像,外人很難體會。廣告其實是一種合作下的產物,結合了眾人的智慧和愚蠢(雖然大部份是愚蠢的比例佔較多),任何時空的外在因素(比方說颱風、溫度、政治動向,或是客戶的小孩今天心情好或壞)對廣告的結果都可以造成絕大的影響,因此我無法理解,在這麼多重的困難下,能夠在媒體上談論他(她)成就了許多成功廣告作品的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在發表。

當然這裡並不是表示,大家不能在公開場合談廣告,也不是表示,我們不能讚許推崇多位廣告前輩傑出的創作,我這裡指的是,把自己參與過的作品一一列出來,向別人描述這些豐功偉業的奇異舉動,在動腦雜誌發promo自己的新聞稿,在新聞電視台接受專訪闡述自己在廣告業發跡的過程,請問,為什麼人們需要知道這個?除了當事人之外,有任何第3者或群眾因此得到benefit嗎?

上電視的廣告人,在這種速成和綜藝感,又需要娛樂性的媒介上,能夠傳達出什麼印象?又會吸引什麼樣的年輕人想投入廣告圈?

2.09.2011

歡迎光臨!Reference吃到飽中心

總是有那種感覺,看著電視上的廣告,會覺得「這很像某部電影裡的特效」,或是「這不是很像誰誰誰做過的一個作品」......事實上,這些感覺可能都是真的,因為,廣告公司的創意運作,其中有一個很重要角色:“reference“。

所謂的reference:就是參考資料,待過廣告公司的人一定知道,不管什麼提案,都需要reference,你的總監或account會和你說:「客戶可能沒辦法想像」,或是「有沒有reference可以參考」,然後team裡的大家就要開始找圖片、找影片、找音樂、找畫面,目的就是為了讓創意比較可以順利賣過。

是的,這就是重點,賣創意。因為要賣的東西那麼抽象,要怎麼讓完全不同背景邏輯,甚至是不同語言國籍的人產生共鳴呢?所以我們的提案袋裡除了腳本分鏡和平面稿以外,還塞滿了厚厚的references,提案的Notebook裡也是放了特別請producer剪的電影片段,reference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和穿西裝打領帶的客戶溝通的橋樑。

但武器只有子彈,沒有方向。我們和客戶和品牌搭上了這班特快車,但不確定要往哪裡。reference往往是成熟的完成品和極商業性的作品,要不就是花了很多錢砸出來的電影特效,要不就是冰天雪地裡的珍貴動物圖像,就像有著極美照片的menu,看得讓人眼花撩亂。最後客戶是買了單,但問題來了,這麼低的預算,要怎麼做出這樣的效果?

然後這就是人們愚弄自己的最好例子。廣告公司好不容易讓提案通過了,但開始對執行方式頭痛不已,比較不負責任的CD就把問題丟給production和producer,讓製作公司去想辦法吧,反正客戶的預算再低都會有人接。然後就是和客戶的拉鋸戰,客戶看了賞心悅目的菜單,但看a-copy的時候發現來的餐點怎麼和照片不一樣,因此大發雷霆,製作公司也是雙手一攤,因為實在已經盡力,廣告公司則是兩方緩頰,這時開始和客人曉以大義,有多少銀子就買到多少小菜,既然菜都來了就吃吧,別為難店家。

而這都還只是實際檯面下的交際操作,還沒有討論到完成品的創意表現。因為參考的資料很完整成熟,造成許多廣告作品反而被牽著走。reference的確是達成了當初交付的任務,但美侖美奐的效果和場景,很容易讓人忽略拿來做為reference的電影片段,其實背後是有龐大的電影工業在支撐著,需要的資金和製作時間也往往是台灣的廣告環境難以速成的。

所以結果變成,完成的廣告作品既要像reference,又不能太像reference,最後就變成一種模稜兩可的處境,既沒有耳目一新的表現,又被看出模仿的痕跡,看到廣告的時候觀眾則想著:「這好像在哪裡看過」,這是當然的,因為當初就是照著某個sample去做的,就像是現在許多廣告裡的配樂,你幾乎可以哼出它的“reference“原曲是哪一首,但因為買不起版權,客戶又喜歡,所以只好找人作了一段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奇怪曲調,而這些「似曾相識」的作品,就帶點尷尬地天天繼續在電視螢幕裡播送。

就像科技總是可以反映人類有多麼聰明,但同時又顯現人們有多麼愚蠢和不足,我們對身處的廣告reference吃到飽餐廳恐怕無法說不。廣告公司裡的人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找來reference,但最後恐怕我們付出更多。因為每個我們定義的「新」廣告,都是某種舊表現的延伸,那麼reference是哪裡來的呢?如果全球的創意人都一直在用舊的延伸,哪裡還有新的reference可以讓人拿來參考?那麼為什麼電影能產生新的視覺意象?廣告人就做不到嗎?

之前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的時候,我都會看到一個台新銀行的廣告。好像是說紅利變現金的廣告,才一看到真的讓我有點驚訝。這種女孩排排站的效果已經很多人用過,我個人最早是在早逝的日本創作才女野田凪為歌手YUKI拍的mv裡看過,後來可口可樂用過,大陸減肥平面廣告也用過,就算覺得這個手法「非常」適合這個產品的概念,但怎麼會這麼完全不消化地真的做出幾乎一樣的東西?是代理商的問題?還是客戶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是覺得民眾都沒有看過這種作法嗎?還是覺得看過也無所謂?
當然,沒有規定有人做過的效果就不能再用一次,但既然有預算,為何不做點新的東西?為何要拿現成的來用?真的沒有別的作法能表現這個產品特色了嗎?

法蘭西斯柯波拉在一段訪談中提到:「If you don’t take a risk then 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that hasn’t been seen before?」這個簡單的句子其實很讓人震撼,每個創作人都揹負著風險,為的不就是追求心中那個美麗的新境界,那個從未被見過的really beautiful thing?

廣告絕對是眾人努力的結晶,事實上,它大部份已淪為權力角力下的獎品,但是否,我們已經習慣被reference淹沒?照著reference拍一支廣告,不就是一件完全沒有想像力的事嗎?那麼又何需reference來增加客戶的想像力?這其中充滿著極大的荒謬,廣告人是否發覺了呢?

7.31.2010

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轉彎

馬上就要八月了。
前幾個月,我把人生的方向做了一個轉彎,離開了廣告公司,和朋友創業,暫時離開一陣子。
就像有人和我說,做創意的人,常常把東西拿到眼前仔細研究,但拿得太近,反而會看不清事物的全貌。
現在我覺得,離開是好的,和廣告保持一些距離,很多事情可以跳出來看,也有種降落地球的感覺。當然,我還算有自信,比起我從前那位只出一張嘴,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老闆,我並不是過著超脫凡間的生活,事實上,沈重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常讓我有種在第18層的感覺。但坦白說,廣告公司是個力求極致發揮資本主義精神的地方,每個人都只想更往上爬,所有人都只看往更高的商品貨架,希望可以搆得到從前拿不到的新貨,到達從前踏不上的新境界,沒有人會想坐在地上,思考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如何(當然,做飛機稿時除外)。從前和我老闆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就越覺得,這些人,是不了解也不在乎別人的。他們開著他們的名車,騎著昂貴的小摺,玩著古董or相機or音響or青春的肉體,四十歲的他們,正在享受他們人生的高峰。廣告溝通的對象,不過是brief紙上的幾個黑字,TA,到底是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真的不太重要,只要能表現出他們喜歡的idea,只要最後執行的是他們的idea,其他的原則,都只是擋人財路的阻礙。
但我離開了,漸漸了解所謂的生活,不是只關在雅痞風格的房間裡想idea,事實上,整天待在有冷氣有view的小房間裡,覺得這樣就可以決定出影響普羅大眾生活的Big Idea的這個想法,本來就是很脆弱和自我陶醉的,但在廣告公司,這種事是沒有人會去在意的。
離開之後,先發現自己的憤怒少了些,也比較沒那麼嘲諷,會不會從此就被社會磨平意志,變成不那麼反骨的人,我想倒是不會;我把現在的時間當作旅途裡的轉彎,隨著過程會不停地更換背包裡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要把包包清空,丟掉原來的包袱,重新去感受,重新決定要帶什麼東西上路。
原本說「從來沒打算要這樣」是對生活的反省,是站在自己對面的檢視;但現在,竟然真的變成「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開始未知的生活,從有點後悔到用行動改變,我回顧這個在六年前開始的blog,竟然有種濃縮人生的複雜味道。
這可能是少數我不會去想目的地的旅程。

1.30.2010

《睜開左眼》

批評媒體和罵電視新聞記者已是很普遍的情形。但這部在公視播出的紀錄片卻是少見的,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從業人員自我檢視的影片。

我總懷疑是否有個課程,把所有電視新聞記者的大腦都統一格式化了,不同的新聞電視台播放著內容差不多的新聞,你的畫面借我,我的文字借你,更常見的情況是,每家都只是在做蘋果日報的後續報導而已。

前幾年的香港學生做的實驗,證實了許多台灣的新聞電視台並不會查證新聞來源的真假,電視上的訪問就像經過彩排的劇碼。一大群記者追著當事人問問題,提問的內容都是有預設立場或充滿挑釁的態度,看起來記者就是希望擦槍走火,希望事情失控,不然無法刺激在電視機前麻木的觀眾。

在88風災過後,我在原視的call-in節目裡看到原住民觀眾打進電視台,普遍覺得有線新聞台對原住民的歧視和不友善,原住民撿木頭就是偷漂流木,原住民女性在總統探視災區時忍不住哭泣就是小鳥依人的弱者,甚至獲救的小女孩在吃東西時記者還要猛拍照、一直問一些讓人傻眼的問題:「你是不是很餓?」當小女孩用手擋鏡頭不想再被拍時,竟然還可以說小女孩是餓到分不清食物和攝影機!而這些瞎了眼的新聞報導就是大部份台灣人每天一定會主動或被動地被影響到的新聞傳播,這就是主流!

有次我和朋友在jazz bar聽音樂,現場就碰到一家媒體準備採訪。穿著迷你短裙,睫毛膏厚到眼睛已經不見了的文字記者表明想要訪問我們時,當然是被拒絕了。我之後看著她在預演等會兒要從哪裡走到吧台,再對鏡頭發表一篇她的「見解」,然後坐下來喝杯調酒。在她擋住樂團晃來晃去時,我不禁心想,在場只有我覺得她的行為很愚蠢嗎?先不討論報導jazz bar的新聞價值,為何記者會搞得像個肥皂劇導演?她到底在演給誰看?我們又為什麼要忍受這種品質的新聞?

在《睜開左眼》裡的攝影記者也是充滿無奈。打開注視拍攝鏡頭外的另一隻眼睛,看看這樣的新聞環境,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政府會拿錢買你,置入性行銷啊!廠商也會拿錢買你,當一個行業人家覺得說,你可以用錢買的時候,人家是怎麼看你的…」一位現職攝影記者的人這麼說著。他們每天就是枯等,等著某某人從特偵組出現的黃金五分鐘。攝影記者在拍攝畫面時想好的故事和flow,可能被文字記者後來寫得支離破碎。或是乾等文字記者的文字幾個小時,最後只剩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剪帶子來配文字,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比起文字記者可以發聲,扛著攝影機的大哥像是沈默的見證者,在第一時間,他們看到了什麼呢?如果身為觀眾的我無法忍受文字記者的膚淺和狹隘,透過鏡頭拍著他們的攝影記者們,又在想什麼?

「你可以墮落沒有關係,但你要記得你是墮落的,不是沾沾自喜的。」一位到新聞系演講的攝影大哥對著台下的學生這麼說。另一位攝影大哥這麼表示「其實新聞會變成這樣也不是記者想要的,是新聞台主管的意思,主管是受到電視台高層的指示,電視台高層又是受收視率左右,到頭來還是觀眾在決定。」但這麼分析下來,不是更讓人無奈嗎?台灣的觀眾,或是說全球的觀眾,都是自己選擇垃圾食物加害自己?

『做為他國災劫的旁觀者,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經驗,這經驗是由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種名叫「記者」的特殊專業遊客奉獻給我們的。戰爭如今已成為我們客廳中的聲色奇觀。有關別處事件的資訊,即所謂「新聞」,重點都在衝突與暴力—「有血流,領先售」(If it bleeds, it leads)是小報及二十四小時新聞提要節目的指導方針。對那些逐一闖入眼簾的淒楚,人們的反應可能是怨憫、憤怒、認可,或覺得過癮。』這是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書裡寫到對記者和新聞現狀的評論,一針見血的中肯。新聞業號稱的「觀眾有知道真相的權利」,但事件的真相在哪?新聞記者沒有真正的新聞自由,閱聽人也得不到更好的新聞內容,我們必須每天忍受24小時新聞台裡斷章取義的爛新聞,到底什麼是新聞?「真」的新聞又在哪裡?在公司吃著加班便當的廣告人,看著電視新聞裡每則上萬元的置入性新聞,可以置身事外沒有責任嗎?

在出現24小時連播的新聞台之後,我們似乎沒有擁有更多新聞空間,沒有更深入的報導,我們只是變成連鎖加盟店裡的食客而已,在每一家供應著相同menu和食物的速食店內大口嚼著油炸薯條,等著消化後排洩出相同的垃圾。




附註: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陳耀成譯,麥田出版

7.18.2009

正面的才華

在我剛入行頭幾年,廣告還是個熱門的行業,許多設計公司和公關公司都紛紛改名為廣告公司或整合行銷公司,即使還是以執行設計案or Event為主。甚至有間雜誌出版公司約我去面試時還稱讚我的出席,那位主管說:「現在年輕人都要去廣告公司了。」

就在我這幾年忙碌加班,漸漸失去對時間和生活的感應力時,廣告公司的熱力也在漸漸消退。目前任職的公司正在找人,在看履歷的過程裡,廣告業已經不是年輕人投射成功夢想的好舞台。可能是缺個工作,可能是想要個有趣的工作,可能是要個有趣又不會太累的工作,不管從哪點來看,廣告業都不是他們的答案。離職的同事也是覺得廣告業太可怕了,完全沒了自己的時間和生活,趕緊趁還可以轉業時先轉行。

我在想著,廣告公司怎麼會走到這個風景呢?從前在電視上,有趣的廣告不少,常有一些新的形式或挑戰舊的觀點,當然你可以說,因為手法和idea還沒有被玩爛,還有很多可能,但在現在,只要有一點點不同的廣告,就會在動腦和廣告雜誌上大力報導,執行的廣告人也會覺得自己是現今廣告圈裡最嗆的角色,是這些廣告的確傑出到前所未見,還是普遍的廣告都讓人無感?

在徵人的過程裡,前輩建議我,與其找個很有才華的人,不如找個能正面思考的人。我在想著,就這兩個選項如果要我選其一,我可能會寧願自己是個有才華的人,諷刺的是,如果我這麼選,我就不夠適合待在我現在置身的這個產業裡,如果正向思考是這麼的重要,那麼代表站在對面的挫折會有多大?我又要怎麼告訴來應徵的人,我們歡迎你加入我們公司,與我們一起經歷無盡地修改、重提,客戶賴帳不執行、比稿有內定、每天不一定能準時半夜12點下班,而你的薪水報償又是顯然無法補足你失去的生活品質...?!

這件事如果正面地看,也許只能說,在廣告公司光環不再時,還願意投入的人,應該是真的很喜歡廣告吧!對著作出這個結論的我,我也只能說,既然還是廣告人,我也還有正面的潛力吧!

3.04.2009

這些廣告裡都沒有傳達benefit

廣告是一種有趣的映射。就像鏡子一樣。
廣告基本上是一種輸出思想的傳播,但同時也是個管道,讓人可以反觀廣告主和廣告公司的智慧。
這尤其可以在公家單位的廣告裡得到證實。

每隔一陣子進電影院,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宣導廣告換檔。我還是認為政府與其花錢拍廣告,不如拿這筆錢去做點真正有用的事,如果說最不懂得藏拙的例子,恐怕就是政令宣導的廣告搶得頭香了。台北市裡擺脫不掉郝龍斌的臉,而且還有版面上越放越大的傾向,高雄市食物券的記者會活動,大型食物券輸出demo上只出現一個陳菊的畫像;最可怕的例子當然是台東縣長鄺麗貞,而且她現在仍然在繼續製造這些可怕的廣告,這種荼毒難以預防,到目前為止,全台灣的官員都應該去上美術課,或是媒體與行銷傳播基本入門,因為從他們的廣告裡呈現的常常是邏輯不通、語意不明,先不講廣告精神和感性層面的趣味度和感受性,或是戲劇張力,把一件事說清楚有這麼難嗎?以為公家機關的廣告就是政績宣傳,是把廣告想得太簡單,還是官員的大腦結構太簡單?!
平面的大眾媒體溝通也是很糟,光是要把政客的臉修得讓人可以忍受,就是一件費工的事,與其花這些電修費用,把預算用在其他執行成本不是更好?我常常看著電視裡政府製作的廣告,或是一個捷運工程的宣導壁貼,我都會想不透:為什麼會作出這種layout呢?為什麼這種執行水準會被通過、被接受的呢?如果是預算問題,那麼是否還需要做廣告?是否換個媒體換個呈現方式會好些?

廣告公司在這裡面當然有一定的責任,但其實做廣告久了你會了解,廣告主和廣告公司的責任是各半的,而且常常廣告主的權限是超越廣告公司的任何決策,在台灣廣告圈,客戶永遠是對的。

就像最近on的一支104人力銀行的廣告,令我驚訝的是一個稱作人力銀行的機構,竟然會提出這種的觀點:「感謝企業主提供工作機會,讓父母有工作,可以給孩子安穩的生活」這是什麼論點?業主難道不需要人力和人才嗎?一間公司會自動賺錢都不需要員工?現在的經濟情況的確是艱困,在這種時候求職者本身已經更低姿態,一間人力銀行難道不是更應該幫助廣大的員工們,但卻在這個時候幫著企業主講話,似乎我們的工作都是靠老闆施捨來的,真是讓人氣到說不出話來。

廣告是一種綜合性的呈現,可以快速地呈現出一個社會裡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台灣的廣告常常被壓縮,無法表現出其他的可能性或豐富性,一直在解決眼前的行銷問題,結果就是無法培養出傑出的品牌個性和廣告視覺或美學上的延伸可能,廣告一直在促銷、一直很SP、一直不好看,這些可能是廣告主PM也知道也無奈的情形,那麼這個廣告製成的過程裡,到底誰得到了benefit?如果廣告沒有幫助銷售、廣告公司也沒有賺到錢、消費者也對廣告冷感,那麼這些廣告的目的到底在哪裡?廣告主的大老闆們又為何仍然執意要這樣控制廣告創意?難道廣告真的只是為了滿足權力的控制慾?

12.15.2008

請試著說出五間廣告公司名稱

當你做廣告沒多久,你就會發現一直被問到同一個的問題。
大家都會問你,你現在在哪裡上班。
雖然你難免心裡會想:「你真的了解廣告圈嗎?」,但還是會禮貌地回答,然後收下對方臉上浮現的「沒聽過你的公司」幾個大字。
當然這個困擾不用一兩年就會消失,因為如果你還在做廣告的話,應該差不多會因為日夜顛倒和無止盡的加班被朋友拋棄、家人抱怨,也就沒有人會問你這個問題了。漸漸地,你的朋友只剩前同事和前前同事。但你們聊的,卻也環繞在誰現在在哪家公司的八卦。
偶爾,公司名氣這件事,還是會不幸地在某些場合被舊事重提。比方說,同學會的時候,因為當年大家都是學大傳或廣告或視傳出身的,所以一定會聊到這個話題,但同學記憶裡的廣告公司名單,都是十幾年前的,現在廣告圈的景況倒的倒併的併,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但每個人還是認為自己很了,所以你還是需要再解釋一番。
有些時候,別人會直接問你,你是不是在某家上班,事實上,我認為台灣人知道的廣告公司就只有那一家(對,就是奧美)你唸資訊處理的表哥、在健保局工作的英語進修課同學、甚至是你阿姨家幫忙裝潢的師父,所有認為自己和設計傳播相關或不相關的人,都會問你同一個問題,而他們竟然也有同一個答案,彷彿你沒說出那個答案,就沒中獎似地讓在場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落寞起來。
通常你也沒機會解釋。你無法跟對方說,你公司其實排名全國前十大、有不錯的名聲,得獎廣告有些是飛機稿,多半問你的人也只是閒聊,沒必要把話題搞得這麼深。
當然有一天這個問題對你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你對自己的作品已經有評斷,對於這個常以得獎判定能力的廣告界也習以為常,至於只知道奧美的人要怎麼看你,也無所謂了吧。

10.19.2008

如果說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

如果說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請問,幾歲才算年輕人?

最近幫朋友在msn上問工作消息,
結果答案是台灣現在有很多創意人員正在流浪。
這是我原本沒有預期到的結果,
有人回答香港有工作機會,有人回答大陸有,
要求的是高資歷和語文能力,
回過頭來看台灣,幾個朋友也在廣告圈打滾幾年了,
經驗足夠也有熱情丟出新的idea,年紀也才三十幾,
但台灣的廣告公司目前大多只找資淺的copy和art,
曾經代表能力的「資深」二字變成意外的包袱。

當公司創意環境裡大部份是新鮮人時,創意產出就是不成熟的定論未免太偏狹;
但只有少數資深人員去QC,是否會缺乏其他可能的激盪或討論?
雖然剛入門的新人可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新想法,但如果沒有在較平等的環境上對話,
創意的的產出是否只會變成一連串服從的指令?
而這些新人過了幾年以後,是否也要面對現在資深人員面對的現況,
那麼,一個沒有未來長遠可能的職業環境,還可以吸引什麼樣的人加入?
這些被人事成本考量犧牲的人,又要去哪裡?

似乎公司思想的僵化,並不是來新面孔就可以解決的,
新人有一天也會老,整體公司文化和廣告產出的活化,才應該是問題的核心。
廣告業不容許「老」的存在,但沒有清楚的定義,
是執業人員的年紀老?還是資歷老?
和上兩項相比,思想保守老舊不才是最可怕的嗎?

廣告人應該擺脫這種沒有明天的氣息,
在一直顧用新人的過程中,公司相對也在持續消耗心力和成本做人員的謀合,
資深的人員也應該要調適自己的心態,
曾有一位完稿人員被公司資遣,她私下表示現在工作難找,大家都要新人,
但其實她待在公司多年,對Copy、對AD和AE的態度都是老大心態,
只要是要求她幫忙的工作便會大呼小叫喊累拒絕,
除了轉檔排字以外的工作,其他都不做,
斤斤計較自己為公司付出了多少,忽略了完稿其實也是整個創意工作團隊裡的一環。

雖然說大家沒有在卡位是騙人的,
但如果創意工作只淪為卡位,那麼廣告公司和效率不彰的公務機關又有什麼兩樣呢?
廣告代理商在做的品牌活化,也許應包括自身,
找出問題後,也許會發現要丟掉的老梗不是有形的員工,
可能是老闆的管理決策方法,甚至是廣告公司和客戶長年的合作模式造成的官僚文化。

7.12.2008

理直氣壯的大公司

大型的廣告公司,不只人多,官也多,官字兩張口,通常說得都比唱得好聽。
大公司裡的人也形成一種很有趣的生存形態,把荒謬的事用一種理直氣壯的方式堅持下去,比方說:

1.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要填的表格很多。即使裡面有幾張的內容是重複的,這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公司大嘛!

2.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事務多,總機要你稍等是正常的,如果你在輸入分機號碼時遲疑了一會兒,你的電話是會被自動掛掉的,麻煩您再重撥一次,謝謝您的來電。

3.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求職報名總是非常踴躍。因此我必須在你來面試前先問清楚你想要的薪資再決定是否需要安排面試,雖然我還沒見過你,也沒看過你的作品,但請你體諒,我是人事經理,必須第一時間進入正題,雖然這有點不禮貌,但相信你能了解,這是大公司的作業方式。

4.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要做完整的監控。出入要門卡,當然上廁所也要,但我暫時無法給你門卡,因為高層還在評估中,請您暫時和其他同事借,不然您要上廁所時也可拐入我的辦公室和我借,當然我六點下班後就不在了,我們還有其他同仁過了一年才拿到門卡呢,這很正常啊,呵呵呵~

5.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成本一定要妥善控制。列印、掃瞄,全都要密碼和特殊手續,也很遺憾您無法使用任何web-mail,如果您有需要,在六點下班前我都可以幫您寄e-mail。不過影印不用,你不知道嗎?我們公司可是很大方、很開放的。

6.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面試時讓你稍等一下也是正常的。這次等待時間超過了一小時,這其實常發生,因為正在進行中的會議非常重要,相信您也了解的。

7. 因為我們公司大,要和國外總公司報告,所以要填寫Timesheet。再過兩個小時就是最後期限,什麼,沒有人跟你說要寫,很抱歉,這不是我的問題,你現在很忙,我也還是要請你立即填寫,請你寫出過去三個禮拜每一天的工時和個別工作內容、卡號,您不記得細節了,很抱歉,你還是要交,業務沒有開工單,不是跟你們說過沒有工單就不要動工嗎?反正,請你在四點以前交給我,表格要跟誰拿,請你問別人,我們公司大分工細,我不供應表單,請你務必在四點以前交出來,表格要怎麼填,請直接問給你表格的人,離四點只剩兩小時,請你儘快,否則恐怕會影響你本月薪資的入帳。

8. 因為我們公司大,所以IT人員無法到您的座位進行故障排除是常有的事。你不能上網,請e-mail告訴IT,網路修好的時候他也會寫mail通知大家。什麼,不能上網怎麼收mail,很抱歉,這不是我的問題,你可以撥內線給IT人員。

7.10.2008

偶爾也聊點瑣事—關於現在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裡的米勒名畫

每次去了歷史博物館看展覽,都會心想下次不要再來了吧。
挑了一個非假日去,排了很長的隊伍,進場看了很多人的後腦勺,但名畫卻匆匆逛過。

我想可能是我的問題,我無法在擠滿人的狀況下欣賞,「拾穗」和「晚禱」兩幅被特別地放在一個廳的左右兩方,所有人如朝聖般走近,邊推擠著邊說著就是這一幅之類的話。

我想這可能是個惡性循環,為了疏解在門外排隊的人潮,所以快速地放人入場,造成館內人數爆增、動線混亂,犧牲了觀賞的品質,然後入場的民眾也因此匆匆離場,而主辦單位也順理成章地放更多人進來,當然錢是進了口袋,每人全票250元,但要租借導覽需再另外付120元,也就是要付將近400元才能得到一個觀展的基本要求,代價並不便宜。

歷史博物館我不確定是個適合舉辦大型展覽的場地。受限於場地的大小和牆面隔間動線,產生出許多零碎的凹槽和ㄇ字型的小空間,只要在畫作前站三個人其實就滿了,如果選擇進入人群裡被迫要被推著走,無法依自己的節奏欣賞;離開人群的主要移動路線又無法接近作品,只能站在人頭後面,作品和內容說明還會不斷地被經過的人們遮住。

我想也許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改善,我看過的方法有的單位是嚴格管制入場人數,有的是一律採用預售票的方式,避免現場失去控制,有的是改變展覽的動線和作品數量,我想這也許也可以避免主辦單位荷包滿滿,但像我這樣的觀眾感受卻十分空虛。

終究我也只能虛榮地說:「哦,米勒名畫啊,我親眼看過了」這種膚淺的回答,所以我想在等待別人改善展覽品質之前,我也只能跟自己說,下次,還是不要去歷史博物館看畫了吧!

4.19.2008

日本行—台場MEGA WEB




在台場的青海駅有整座商城MEGA WEB。裡面首先是TOYATA的展示間,但現場還有舞台可以表演,當時正在台上表演的就是河村隆一。戶外還有摩天輪,加上商場的其他購物樓層,是一座可以假日玩整天的娛樂城。



只比真人略矮的白色機器人會定時表演。包括踏步和吹奏都會。



另一個展區展示的Universal Design。展示了許多現有設計的改版更新,變得更好用、更順手。旁邊還有違和傢俱的展示。




在商城另一端的History Garage。現場陳列了各式年份的實體古董車和模型,是車迷絕對會瘋狂的地方。在參觀的同時,旁邊已經有中文導覽員對著一個陸團介紹。

整個MEGA WEB幾乎都有英文和簡體中文的解說,看得出對中國市場的期待。TOYOTA改變只有賞車這個單一目的行為,擴大到全家人都可以愉快玩賞的消費體驗。

日本行—櫻和其他




在上野御徒町車站裡走道牆面貼著的海報。有著復古的味道,畫作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旁邊則有不同作者像是詩作的書法作品。速寫的線條,非常有力地勾勒出描廓。



櫻花正開的上野公園。整個公園有種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氣味,櫻花像是樹稍的積雪,以新雪覆蓋在陳年的土地上。



走出Hotel不遠,旁邊大樓邊的空地。在路邊發現的美景,在櫻花開的東京,像遍地都有的黃金。



其實我並不是因為櫻花開而去東京,但櫻花盛開之美的確很使人震撼,柔美但又有力度。不管是不是浪漫的人都會感動,平時像是等待一樣,在花季時終於感受到CLAMP漫畫裡描述的絕望與美麗。


在上野拍攝到的店家。木門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店主看起來是上了年紀的人,店內堆滿了各式商品,到了晚上,還會把一台車停進去,而且不止一家店這麼做,照片裡就是晚上閉店後的店貌。沒有鐵門和店內停車的作法,都是台灣的店家難以想像的吧。



東京人衣著俐落,像這樣的長風衣,可能是台灣的銀髮奶奶的衣櫃裡不容易出現的衣著風格吧。




都電荒川線的電車。荒川線是東京都交通局唯一保留下來的路面電車,我從Tokyo Metro的王子站上車,在近JR大塚站的大塚駅前下車。可以看到沿線的風景,車上的乘客以老年人和觀光客居多,可以感受和一般東京鐵路系統截然不同的緩慢步調。

日本行—被看到的廣告

從建築物和廣告作品來看,我覺得東京人的美學素養應該是成熟的。

所謂的成熟倒不是動不動要搬個名家大師出來,而是不管是平面的、立體的物件的呈現方式,表達出來的美感。

在台灣,你可能會看到很恐怖的招牌或看板,它們多半只能達到一個功能,就是引人注意(因為可怕地難以被忽略),或是在海邊風景區就要放一個大型的鯨魚像,而且那隻魚還要彎曲著尾巴笑著,常常為了突顯主題而在環境或畫面裡置入太具象、未經消化處理的元件,或是太貪心放入太多的元素,又為了在雜亂裡強調主題而使用非常突兀的色彩或誇張的照明。

但東京人的確是懂得減法的美學。就像數學一樣,我們先學習加法,而後學習減法,我非常希望普遍的台灣人(尤其是握有預算的客戶們)也可以了解less is more不只是句熟稔的口號而已。

東京人的藝術活動能量豐富,他們和設計的接觸也頗為頻繁,因為動漫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對青春的著迷,他們較能接受圖像或可愛的表現方式,我認為相對來看,這也影響了他們對於線條的使用和敏感度,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食的飲食習慣,他們的色彩搭配協調性都不錯。




不確定是否是一間即將開幕的Nike專賣店,內部仍在施工,外牆的包裝手法很有創意,讓運動不只是生理上的,還有思想上的選擇。維持東京一貫的井然有序,一點工地的味道都沒有。



一間位於下北澤的舊書店。簡單的招牌,就很有味道。



下北澤的Adidas專賣店,一大片牆面只出現brand template,核心的三條線作識別。



下北澤的一間食堂,招覽顧客的展示方法。



另一處工地旁的告示,幾乎等於只放logo而已,單純地構成了有設計感的畫面。



往原宿方向的車站看板,這樣的風格即使在台灣的藝展或設計展,要成為主要宣傳物的主視覺,可能不大容易。



原宿一間皮包專賣店的櫥窗。



車站內的日本職棒巨人隊廣告。



車站前的燈箱廣告。



往台場方向的電車裡的車廂廣告。富士電視台把全日本各地的名產用貌似Q比娃娃的人偶來扮裝,呈現一種可愛又搞笑的趣味。



摩斯漢堡的燈箱,食品和化妝品的product demo是日本人非常擅長的強項,左邊的動感呈現出產品的好吃感,結合右邊的在地自然生產,即使不懂日文也可輕易收到新鮮美味自然健康的產品訊息。



在東京常見的表現手法,各式Graphic作品,表現各種各樣的tone。在燈箱、傳單、書籍、立牌上隨處可見。

日本行—六本木Hills、Midtown、國立新美術館

六本木這裡新開發的建物和商城已成為東京新的地標。

包括六本本大樓和裡面的森美術館、旁邊的朝日電視台,另一個方向一邊是新蓋好的中城,一邊是國立新美術館。

我覺得東京人和藝術的接觸機會還蠻多的。在國立新美術館正好遇到了展出莫迪里亞尼的作品,後來在森美術館也有包括荒木經惟等藝術家的主題聯展。在Midtown裡還有Suntory美術館,藝訊顯示本月稍早展出羅特列克的畫作,月底還有畢卡索的展覽。



國立新美術館的外觀。整體建物頂部流線型的設計,每個角度觀看都有不同的美。



美術館外的山坡,草皮呈現不同的顏色,就像油漆桶倒上去的,紅、綠、和粉紅,意外地協調了原本對比的色相。櫻花是蛋糕上的糖霜,有絕對重要的點綴加分作用。



左方的圓柱體上方是三樓的餐廳,當時配合莫迪里亞尼而特別推出了義大利菜單。右方是三個樓層,裡面包含各個展間,收費的方式也很有趣,依展題售票,每個展間入口前都各自售票,不像台灣,多半是買票參觀整館的收藏。整個內部結構會使人感受到粗壯的力道,但透明的玻璃牆面又有對比的細緻感。




美術館內除了展間以外,是開放拍攝的。上方是一樓的休息區,和另一個休息區相同,名家設計的椅子都十分大方地開放乘坐。



往美術館的路上,看起來很乾淨現代的空間,沒想到是個加油站。



從Midtown的橋上向下拍攝。



剛好碰到三宅一生監督的「XX1st Century Man 21世紀人」開展首日,21_21 Design Sight是個在Midtown後方的獨立空間,包含一樓和地下室。展覽內容讓人感受到日本對衣著前衛的接受度,和時尚工業與科學結合的無限可能。
四周有著整排的櫻花樹,在許多地方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結合幾何的現代建築線條和柔美的櫻花,衝突又合諧的美感。



21_21館內不含販售處,但另在館外停有印著Q字的廂型車售賣相關商品。



朝日電視台外牆的電子時鐘,即使在夜晚雨中仍然醒目。



六本木HIlls裡森美術館的展題廣告,日本人對圖畫性的視覺構成接受度很高,這個廣告位於牆面的一個出入門上。

4.17.2008

日本行—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吉卜力美術館絕對是個會讓人開心起來的地方。

我出發的那天下著大雨,JR車廂裡的窗戶起了霧氣,我坐在第一節車廂,右手邊透過玻璃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駕駛座和車長。同個車廂裡也有家長帶著孩子準備去吉卜力,大家看起來都有點緊張和興奮。到了公車站已經有頗長的隊伍等著去美術館,平時在電車裡普遍沒有很大表情的日本人,這時候也幾乎每個人都笑著和友伴聊天說笑。還有幾位老師帶著國小小朋友前往,穿著黃色雨衣的小學生排成一線,在老師整隊下慢慢地徒步走去吉卜力。

吉卜力讓我很驚訝的地方就是開放和分享。除了館內禁止拍照,以及少數幾區會有禁止跨越的紅線,其他所有東西都是可以摸的,可以玩的。我拿著宮崎駿上色的色稿,和腳本的手稿,身旁的小孩拿著乾畫筆在調色盤上塗抹,我不知道她和我當時是否有著同樣的感動。

像宮崎駿監督的動畫一樣,吉卜力也是他創作出來的世界。你會看到整個動畫成型的過程,從勘景、準備各種山景、樹林、動植物的圖鑑資料,到角色設定、故事flow確定,繪製、製作成film,你可以參與每個過程,一樓有各種展示箱讓你體驗動畫形成的奇妙。

藉由在高速運轉下的曝光,立體的TOTORO就在你眼前跳躍,身旁的日本人不斷發出驚嘆聲,說好厲害,那是一種會讓你離不開目光的表演,把一部份的你永遠留在那裡。

在吉卜力,會真的相信有那個世界。真的有TOTORO、有霍爾的城堡,他們在地球上的某處,只是你不知道在哪裡。和迪士尼的作法不同,吉卜力沒有人假扮成米老鼠的布偶和你擁抱,同樣是擬真,宮崎駿讓你再體驗一次動畫的神奇,他把光影和片格的世界展開成你腳踩得到、手摸得到的空間,你明知道這是他想像出來的,但他用他的魔法讓你信服。

當你走過整個吉卜力的每個轉彎和角落,就會發現在三樓販售處裡賣的所有東西你都認識了。我覺得吉卜力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整個探索參觀的體驗,最後藉由購買擁有得到了美好的句點。在商店裡似乎所有人都瘋狂了起來,被母親制止的日本孩童大哭著說我不管,結帳的隊伍也是大排長龍。

出館之後,吉卜力後面的公園也很漂亮。剛好是櫻花開的季節,各式粉紅、桃紅色點出了春季,如果沒有這個花園,吉卜力只是個人創造的地方,但像宮崎駿的電影一樣,大自然有著它自身的力量,這個公園讓人更容易了解宮崎駿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對自然的喜愛,像是他特別選了一個地方,給他的故事和裡面的角色找到一個落腳處可以安棲。

出館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過了中午陽光就出現,四點多的時候黃色的日光斜斜地照著路面,心裡也像是滿載而歸充滿了溫暖。
這是一個同時能使人興奮難耐,又平和滿足的神奇之地。



從一樓外入口處看上去的樣子。中央像鳥籠般的突起是戶外的迴旋梯,向上走就可以到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裡的雕像,是電影天空之城裡面的機器人,很大,小朋友站過去還不到它的腰。由於整個館內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到了這裡外國觀光客和日本遊客都難掩興奮地和它合照,拍完照片就更是無法抵抗在販賣部賣的小模型了。



背面,非常的寫實,部份殘破的身體露出內部結構,細節的精緻度會讓人佩服不已,它的身上還有長草,就和電影裡最後的情節一樣。



從花園看下去的美術館外觀。左邊鏡頭外還有另一部份的美術館在玻璃牆內。



接駁的公車站的站牌。




車體上有特別漆上圖案的接駁車,車頭前方還有TOTORO的徽章。



館外後方的公園,把人造的世界和自然結合起來,剛好是櫻花開的季節,成為為整個行程加分的美好收尾。



我的出發經驗是:
在行前必須先向東南旅行社預訂美術館入場券,預訂時需要確定前往吉卜力的日期,連出國、回國的日期都必須註明,在出發前十天預訂,另外需要兩天的寄送日期,所以早點訂下來比較好。
前往美術館的當天,建議是一早出發,吉卜力一天只有四個進場時間:10:00, 12:00, 14:00, 16:00,每次進場開放半小時入場,吉卜力雖然場地不大,但多半大家都會在裡面玩半天,所以早點出發可以不必擔心時間慢慢逛。
東京有幾種主要鐵路網絡,像是JR、Tokyo Metro、都營地下鐵…,乘坐JR到三鷹站下車,再下橋到地面搭公車,公車有普通車,也有外表漆上圖案的貓巴士,兩者都可以到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