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2019

台灣文創的中日情結

既然要做創作,就必須知道自己發聲的內容是什麼。這幾年政府推銷台灣文創不遺餘力,但是,台灣的文化是什麼?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搞不清楚,要怎麼賣文創?往回推的問題,台灣人知道自己是誰嗎?台灣人又覺得自己是誰?

台灣一直有著複雜的自我認同。像我這樣的中年人,小時候被教育偉大的中國秋海棠,一堆要死背又記不住的風土歷史民情,就像一桌滿漢全席,但我沒有那麼大的胃口可以吃下。只感覺很遙遠,就像掛在教室上方的蔣公遺像一樣陌生。那時候的台灣史,在地理課才只有第四課一小部份,考試的時候老師交待:關於台灣的部份會多考一些和台灣時事有關的考題,那個時候社會慢慢將重心移向台灣自身。

由於當年不幸的歷史事件,台灣人被撕裂,因為被威權重傷,所以台灣人恨,恨政府恨強權,要正義要平反,所有和中國相關的東西都有原罪,都必須丟棄。我們用減法對待我們的歷史資產,我們對當初遷台賣命打仗的外省老兵和眷村視而不見,和中國有關的一切都政治不正確,深怕沾上一點中國邊邊就會被說賣台。

台灣人極欲遠離中國,卻非常喜歡日本。我們的總統府在日據時代結束後並沒有移址在他處改立。台灣人親日,覺得日本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以光明正大宣傳日本文化,而且站在第一線的日本文化達人還會被社會推崇尊敬,試著假設,如果有一位中國文化達人在台灣,可以很輕易地想像出會如何被對待吧?!

台灣人因為被訓練要切割,對於歷史的詮釋觀點要有選擇,關於在這個島嶼上的一切才是政治正確,所以金門、馬祖被邊緣化,原住民文化則是變成政府為了發揚在地意識,而推在前線曝光的包裝紙,在實質上對原民文化的紮根,和原民文化相較漢文化較弱勢的社會意象的改進,幫助不大。但要切割中國文化歷史,事實上沒有那麼容易,就連鄰近的亞洲國家像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到非華語語系的泰國越南印尼⋯⋯等地,都曾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影響,中國的歷史悠久國幅廣闊,台灣人要在過往的歷史發展脈絡中讓自己消失,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有許多歷史觀察的學者,針對台灣對日本的友好情懷發表過分析,也有許多人拿台灣與韓國比較,相較於曾被異族佔領被統治的類似殖民背景,韓國人仇日,台灣人卻崇日。光是慰安婦議題在兩地的討論程度就有差異,之前甚至有日本人提腳踹台灣慰安婦雕像,也不見民間或官方有正式向日本政府表達強烈的抗議。

我從小就很喜歡日本。聽日本流行音樂,買日本的好設計好文具,流行雜誌、日劇和偶像就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從小到大,日本對年輕人來說就是一切。但當我越來越認識日本人,工作上和日本人合作之後,我發現他們和我們的想像有極大的落差。當然在進入更深一層的了解之前,任何對象、任何文化都是有距離美的,但我卻發現,這種脫離殖民之後,仍然保有的尊日貶台的心態問題,重點並不是日本人的本質是什麼樣子,而是台灣人在面對日本人的時候,對他們的缺點視而不見,把日本人尊崇為上流人的奇妙態度。

曾經有一、二位約好要與我們開會的日本人並不準時,甚至爽約。看到這裡的人如果心想,應該是我們這邊的公司有問題吧!公司太小或沒聯絡好所以才會被放鳥吧!如果會這麼想的人,就正好解釋了我上文提到的,如果事情出了差錯,一定是台灣人有問題,而不會是日本人有問題。我們非常習慣用日本人的尺來衡量自己,會輕易地把自己原來的標準丟掉,因為覺得我們自己喜歡的好不是好,要通過日本人的口中說出來的好才是好。

已經數不清台灣到底有多少設計獎、美術獎、廣告獎⋯⋯全都會找日本評審,在民間的繪畫創作也都是受日本影響的美學風格,設計要極簡有禪意,繪圖要療癒卡娃依。我遇過很多喜歡台灣的日本人,但也遇過太多利用台灣親日而來到台灣,準備「海撈一筆」的日本人。事實上日本近年持續的不景氣,真的,非常地不景氣,越來越多日本人想來台灣賺錢。老實說,面對台灣和其他國家,日本人是絕對不會吃虧的,和韓國人一樣,一定會先確定有可觀的利益可圖,合作才容易成交。當然,如果沒有好處為什麼要合作,但在我觀察中,日本人必定會先確認,台灣人會配合他們所要求的一切,並且要對日方非常禮遇,甚至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是完全不對等的禮遇,日本人才會點頭。

在這個合作過程中的台灣人也很有趣。把自己自動矮化,放棄原則,只為了希望日本人願意對台灣青睞。當這些日本人第一次受到這種尊榮的對待時,他們會感到有點驚訝,沒想到台灣人願意把自己放的這麼低,但之後就會習以為常,覺得這是理所應該。

我時常很羨慕在日本做設計創作的創作者,因為不管設計了什麼,都會有一整個國家的台灣人排隊等著買,而且還會急著在fb、IG幫忙宣傳。如果台灣和日本出現了相似的設計,就一定覺得是台灣人抄襲。美的、醜的,只要是來自日本,全部照單全收。台灣的社群媒體、文青月刊、流行雜誌,如果要規範不可以介紹日本文化,應該會全部倒閉吧(笑)!

對台灣人來說,中國不會是台灣的答案,但日本更絕對不是。凡事都以日本為標準為未來願景的台灣人,什麼時候才能看到自己?我們在許多方面早已超越日本了啊,我們對女性的尊重是亞洲第一,我們的社會包容、多元,為什麼還要拿別人的眼鏡來檢視自己,來否定自己?政府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期待要日本、美國來拯救台灣?

日本國內非常期待在這次東京奧運一吐積怨已久的蕭條之氣,把這次東奧訂定為「復興的一年」。事實上,面對這幾年韓國的崛起,日本倍感壓力。光是影視產業上面對韓國,日本從初嚐敗績到持續不振,這點讓日本民族主義傾向的極右派十分不滿。舉韓國bts防彈少年團的例子來看,防彈少年團前往美國參加葛萊美獎時,日本也派出偶像團體-Arashi(嵐)赴美,但因為不像bts是受邀以葛萊美頒獎嘉賓的身份登場,嵐只能說是「巧合」也去美國拍攝宣傳照,但部份台灣媒體因為仇韓親日,所以報導內容變成:葛萊美獎吹亞洲風!日本與韓國團體葛萊美獎互尬比帥⋯⋯。其實殘忍的真相是,日本根本就還沾不上葛萊美獎的邊。另一件bts的事件則是,防彈少年團其中一名成員穿著韓國潮牌T恤,出現在bts的紀錄片中。但因為T恤主題是慶祝韓國獨立解放,脫離日本殖民,所以衣服背面有原爆的圖案。雖然影像在紀錄片中才出現不到2秒,但這件事已被日本右派拿來大作文章,不但在bts的演唱會場外抗議,串連日本藝能界、新聞界發表不滿,日本知名諧星、主持人田村淳(小淳)也在自己的推特發表對bts的質疑,後來甚至還有日本TBS新聞扭曲翻譯了防彈少年團成員說的韓文原意,製作了防彈少年團道歉的假新聞。這個事件目的在製造防彈少年團仇日的形象,造成防彈少年團無法在該年年末的NHK紅白歌唱大賽上演出,而日本TBS新聞主播後來也針對錯誤翻譯,造成日本防彈粉絲與韓國網友憤怒的假新聞鞠躬道歉。

這整個事件讓我感興趣的是台灣人的反應。其實歷史就是一體兩面,一個國家的戰敗就是另一個國家的勝利。當年日本戰敗之日,就是韓國的光復之日,所以韓國人民慶祝自己的國家光復其實是天經地義,也許原爆圖案對戰爭受難家屬的確不妥,但這是當時日本與美國與其他參戰國的歷史共業,日本向來在戰爭中對他國人民施以殘暴的暴行,這部份在國際史上已有豐富紀錄,至今日本全國仍然否認與忽略這些罪行,關於原爆,日本在這個不幸的歷史上並非沒有他們自己的責任。把別國的傷痛放空,但自己的不幸就要求所有人重視,日本人的標準完全是前後矛盾。將韓國慶祝國土光復,等同於贊成原爆慶祝日本不幸,把這兩件事故意偏狹地劃上等號的日本名人與日本媒體也同樣糟糕。

但更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網友的反應。有許多台灣人竟然不問事實,只幫日本說話,在Dcard與部份論壇上,一面倒覺得這件事就是防彈少年團不對啊,甚至嘲笑bts喜歡戰爭原爆竟還去聯合國發表演說。我實在無法理解,這些台灣人,為什麼會這麼「愛護」日本呢?的確,當初因為部份媒體的錯誤報導,所以造成台灣人仇韓的印象,「韓國起源論」形塑了台灣人認為韓國人喜歡撈過界的形象:覺得大韓民國是世界的中心,什麼文化什麼資產都來自韓國。事實上韓國在體育賽事中的行為真的讓人超級不爽,但韓國人有他們的民族包袱:愛面子愛求勝並且不擇手段,但反過頭來看,日本人難道沒有民族包袱嗎?而我們仇韓親日的結果,是否變成看不見韓國的進步,也看不出日本的退步呢?日本已經不再殖民了,在世界上每一個被殖民國都有血淋淋的殖民史,台灣人,為什麼都看不見日本對我們曾做過的傷害,到現在還要繼續做「皇民」呢?

我手邊有一本書,是日本國島水馬等人描繪的「漫畫發展年史」,描繪了日本佔據台灣五十年的簡史,這本書的態度和立場完全是從日本人的觀點出發,許多插圖都是使用老鼠(比喻台灣反日的民眾是鼠輩)和鎮壓等動作來詮釋當年台灣被日本殖民,日本政府壓制反日聲浪的情況。而這樣的書,台灣出版社和書店的廣告文案卻是:「重新認識、形塑台灣⋯⋯島嶼生命發展的台灣味⋯⋯愛逮丸的100種方式」這種讓人傻眼的宣傳詞。對這樣的情形,台灣人,為什麼不會生氣呢?當然對於歷史,人們要學習接受包容各種聲音,才能不被仇恨左右,不會選擇性的視聽,但是為什麼對這樣的史觀,我們無法用借鏡的角度來檢視日本人極不妥當的殖民強權思維,台灣人為什麼心中只有一個小小的台灣島,忘了台澎金馬南沙東沙,放棄釣魚台,不敢批評日本,卻還贊許日本的島國治國鎖國的思想呢?

我每次遇到來台灣淘金的日本人,都會想到好多年前的空中英語雜誌的電視廣告,影片裡的外國遊民找不到工作,在路邊討論著乾脆來台灣教英文,但又不知道台灣在哪裡。每個國家都有好人有壞人,台灣人以為自己愛日本,就以為全日本都是認真嚴謹、自我要求高的人,不然就覺得日本人都很有學問,都是技術職人。想像日本人絕對不會利用台灣,覺得日本=東京,都是衣著光鮮不愁生活的人。當然真實世界裡不會是這樣。日本的電視節目,不管是綜藝還是知性節目,從美食美景介紹、訪問外國訪日遊客、釣鮪魚達人到住宅修繕甚至到抽光池水,都意在宣傳日本的國威、日本悠久高尚的文化(這點現在的韓綜和韓劇也如法炮製來大力推銷韓國的文化),所以看久了,如果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就會照單全收。試想,如果日本做什麼都好,為什麼《全能住宅改造王》裡會有結構不良、施工錯誤的老房子?難道也是外國人蓋的嗎?

日本對我來說,是很優秀的民族,很傑出的國家,但他們就像有自戀情結的人一樣,在他們眼中,往往只看得到他們自己。從前有個笑話說作家都是拿放大鏡檢視自己的肚臍,其實我覺得這點有些像日本人。日本人的確是高傲的,在日本人的眼裡,只容得下日本人和比他們優秀優美的人,日本人喜歡法國,喜歡歐美,喜歡西方對日本的藝術展現讚賞與崇敬。所以當日本人遇到與他們不一樣的文化或習慣,他們不會覺得這是「當地智慧」,日本人會覺得「這樣很奇怪」或「這樣很隨便」。

保守的日本人不會是台灣人的模範。台灣必須要從這點出發,不然會走到死胡同裡出不來。台灣有著自己的歷史,過度傾向任何一種解讀方式,對台灣都是傷害。我走過的教育歷程就是民意從中華民國到台灣的過程,小時候政府鼓吹愛中國,長大後換了政黨變成恨中國,但都只有一種解讀,都是偏狹,都對歷史恨意未消。

只有減法不會使台灣文化更豐厚,台灣在獨特的歷史脈絡發展之下,應該能成長得更有自信,更寬厚更茁壯。不用急著找出答案,在這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台灣文化的進行式,政府的角色不應該變成司法官來過濾哪些文化是否政治正確,因為文化不是一時的,文化有傳承,有長遠的歷史沿革,去中國化的文創有格局與內容上先天狹隘的限制,但如果變成只有中國符號的文創同樣可怕,不管是中國被消失(去中國化的文創),還是台灣被消失(討好中國市場的文創),都不是解決的辦法。台灣現今有自己發展的現狀與歷史歷程,無法否認,和中國相比現在我們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我曾經在公車上聽過司機和一位年輕乘客的對話,司機問年輕人「你是台灣人怎麼不會說台語?」,而年輕人一時有點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乍聽很合理,但台語是誰定義的?誰規定的?又是誰說了算?老家在苗栗的客家朋友說過,不喜歡人們把閩南語叫「台語」,好像客家話就不足以是台灣的語言,好像說閩南語就可以比較大聲。在南台灣長大的我只笑著回應:如果站在「原住民」的角度,台灣的其他語言都是外來語吧!

語言和文化,不應該是由上對下管制規定,人口的大宗或是主流的語系應該更加包容異見與不同的聲音,不然會抛棄民主多元的本質,走向專斷與仇恨鬥爭。

我不久前在公視的紀錄片裡看到,日本的書法家目前正在日本力推漢字書法藝術。雖然不能說日本人搶了我們的書法,但總有一種永字八法和漢文化被別人拿去發表的違合感。但這就是台灣的現況,因為書法和中國有關,所以被遺棄。我們明明就還在使用有著最正統最悠久歷史的繁體中文,可是我們不但沒有引以為傲、發揚光大,還丟掉李白、蘇東坡、王羲之⋯⋯只因為他們和中國有關。然後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別的國家拿去用。

文化不是強加的符號,是土地上人們呼吸生活的方式。是語言,是歷史,是生活,是娛樂,是在桌上的三餐佳餚,是在兒童口中哼唱的兒歌。台灣動不動就喜歡拿韓國文策院來比較,想用同一種方法來賣台灣文化。但減法是行不通的,台灣不像日本,富士山、櫻花可以信手捻來;也不像韓國,泡菜、韓服,用力宣傳老祖宗的文化結晶也不用怕被講成親中賣台。台灣有自身的包袱,而且這個包袱很重,台灣的古裝劇不都只敢演到清末民初,好像更早以前的事都失傳一樣。

現在的政府用非常嚴格的標準檢視中國,我希望這把尺能同樣拿來檢視日本。不然台灣人只是一群皇民,學不會自我尊重,分不出「日據」和「日治」的差異,美日等強國自然也不會尊重我們。學會真正珍惜台灣的文化,除了閩南語,還有客語、原民、外配、新住民和移工,台灣能夠包容美好良善多元的聲音,這才是真的成熟民主的台灣。

在海外的僑胞覺得我們是中華民國,台灣本島的人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金門馬祖的人覺得自己被邊緣化;還有一群習於仿日多年思維僵化的政治工作者,台灣文創這題本來就很難解。但不要把難解變無解,發展台灣文創,某種程度也是自我定義、自我認識的過程,不靠向中國,也不靠向日本,不用從別人的口中定義自己,經歷過許許多多歷史動盪的台灣人,一定可以更有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