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07

很單純也很複雜

有一個東西,從我手中溜走,
在我注意到以前。
然後我發現,可能短時間它都不會回來了。
不管我有沒有試圖尋找它。
我想它跟著時間走了。或是轉變了它的外貌,甚至本質,
也許它還在那,也不在那,
只是我已無法查覺,它失去了輪廓線。
然後從我無法確認它是否存在的這個時刻開始,
我要試著學習對它視而不見。
畢竟我已看不見它,又無法肯定它在或不在,
所以接下來我要說服自己它已消失。

也許有一天會回來。

1219

我們從電影裡感受各式各樣的人生。

成為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
或是某種情緒。

比方說悲傷,很深沈的,但形式很簡單;
很寫實的,但意念很抽象。
像某種氣味一樣輕盈,
但又獨特而難忘。

12月在台北

台北的天氣,常常持續地陰冷。
那種程度,很像奇士勞斯基的電影「情路長短調」裡面,男主角泡的咖啡。
從浴室接的水,即溶的咖啡粉融進放了電湯匙的鐵杯。
有種將就的、稀薄的、不完全的味道。
也許這也是某種人生類型的味道。

11.25.2007

試用期。

這份新的工作也做了快兩個多月了。
我改變了從前工作的模式。
還是一樣盡全力去做,但不再讓人的問題困擾我。
試著讓自己適應環境,當環境無法以自己的意願調整改變的時候。
是的,我想這是妥協,我終於妥協了。
但,不知道算不算是自由,從這個過程裡我感覺到輕鬆,像是被釋放了。

當我把想做的事列出來,試著一樣一樣付諸實行,突然覺得周遭的人看上去不再那麼巨大與顯眼。他們在我的人生裡忽然也顯得毫不重要。當然還是有許多看不慣的人事物,但,我想他們只是與我不同,就像我一點也不想成為她呈現自己的樣子,她必然也不盡然可以體會我變成現在這樣的成因和選擇。到頭來,我們只是那麼地不相同罷了,我無法以自己的立場指責他們對他們的人生做的決定。
雖然,也有利益相衝突的時候,讓和平主義者苦惱的就是,對方可能會誤解了談和的意義,只要一方止步,另一方便藉機前進。但,這就是現在的台灣。所以我還在學習,如何以防禦代替攻擊,又不至於兩敗俱傷。

雖然,這對好鬥的台灣人來說,還是個難題。

9.23.2007

LESSON TWO

人們總說:「要做事,先學做人。」
但看看周遭的環境。
大家都很會做人,
卻都不是為了做事。

9.11.2007

最高的十八層

我現在工作的地方,從廁所的陽台看下去,可以看到之前的公司。
在那棟大樓裡,我也在頂樓工作。沒日沒夜,沒有休假。
回頭想想,廣告公司有很多都設在頂樓。
第一份廣告公司的工作做沒多久,我就發現,往地獄的方向是朝上走的。
而且有的還是煙霧彌漫的。
我最近正在低潮。其實就像台灣的廣告業一樣,低潮了很久。
有一天我忽然發現,我的熱情燒完了。這真的很糟,水都還沒滾,柴就沒了。
真是糟糕。

8.11.2007

廣告人的廣告獎

我上次看的「台北國際廣告影片展」,正好就是前一場,也就是四年前。
四年後,即將再度登場。我翻著廣告雜誌,看著連續頁的介紹。
課程集合了數十間知名的外商公司,特別邀請國際大師來台講解。
是的,什麼樣的成就可以稱作「大師」?

「江湖一刀」、「江湖二刀」...每位主講者的得獎事蹟,一行一行地編排在照片下方,每一位都是在國際獎項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是,他們都有操作品牌十分成功搶眼的成就,對行銷也有獨到的見解,為何這些不會被放進介紹?如果空間只容許放入有限的字數,為何清一色全部都是廣告獎的成績?是否成功建立品牌、創造銷售不夠精彩?
我們是不是只以廣告獎來評價廣告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什麼造成我們這麼扭曲的價值偏見?
如果不能幫助銷售,廣告存在的意義何在?

Promotion.

關於升遷,在哪間公司都一樣,
重點不在於你做了什麼,
而是沒做什麼。

4.05.2007

也說日文的ColtPlus

最近剛on的一支MITSUBISHI ColtPlsu的tvc,全部是日文發音的演出。
朋友看到和我說:「三菱現在也要做成Mazda就對了。」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也問了我自己一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延伸出另一個問題,如果用日文賣車就會像馬自達,那Mazda的品牌資產是什麼?
Mazda在台灣成功地塑造出形象,不只是客戶,代理商的人只要碰過馬自達都非常自傲,現在競品用日文演繹也許只是學個氣味,但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像馬自達,是否就代表Mazda的branding深植人心呢?
ColtPlus也還是有想過的。Teaser先丟出可遙控開啟的電動尾門,縱使HL下得不漂亮(Life is not easy怎麼唸都有些拗口,看似只是為了和"Take it easy"作接合)之後才推出日文發聲的主題廣告,應該就是避免被當成幫馬自達做宣傳,雖然效果還有待觀察。
馬自達的操盤手何妨利用這個機會思考自己在建立的品牌工程,它的精神到底是什麼?

創意的迴避原則

當我發現一則好廣告時,我陷入兩種掙扎。
我立即想跟朋友分享這個驚喜,至少在它被抄襲篡改以前。
但不斷被轉寄的郵件會不會也正協助了這個精彩的廣告被更多人看到,而"刺激"了腸枯思竭的創意人順手拿來用?

抄襲是個明確的指控,界定卻十分困難。
原創越來越難,許多創意都來自其他刺激。

舉個例子。
我偶然在廣播聽到五月天的一首歌和某個日本樂團的作品相似,我擔心只是自己這樣認為,網上查了一下,Google搜尋"五月天"和"抄襲“,出現62,400項結果,我想一定也有很多新聞是談五月天被抄襲吧!
繼續向下挖,在網路上發現五月天新歌"天使“,和Mr.Children在1998.10.21發行的單曲“終わりなき旅“副歌首句旋律完全相同,很巧合地,在網上很容易發現五月天其他作品和這個日本樂團的巧合。
五月天裡的阿信、天使作曲人怪獸、鼓手冠佑都曾公開表示自己喜愛的歌手,Mr.Children是其中之一。
我整理了一下,如果不認識這個曾在台灣有海外版權代理的日本樂團,也許真是巧合。但五個人裡就有三位自稱喜歡他們的歌,那麼是非常巧合地沒聽過這首單曲, 而這首歌也是當時的主打之一,還收錄在1999.2.3發行的專輯"DISCOVERY",再在2001.7.11收在1996~2000精選輯裡,五月天都恰好錯過了機會聆賞這首歌,那麼對於自己喜歡的歌手,是否功課也作得不夠呢?
如果五月天知道這首歌,只是聽太多次不自覺把旋律融在自己的作品裡,就理所當然了嗎?
有人說五月天的歌像Mr.Children是因為喜歡對方的作品,不能說是抄襲,不然Mr.Children景仰The Beatles也是抄襲披頭四囉!受自己敬佩的前輩影響,怎麼可以解釋成抄襲!
但,我想事情無法這麼簡單的解釋,不然世界就不會有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受印象派影響的後人應該一直戀慕外光,或者我們就一直臨摹蒙娜麗莎的嘴角、翻印瑪麗蓮夢露的微笑,我們無法再創造,因為走不出自己的風格。
如果只是熟記前人的智慧,偶然誤以為是出自自身的,恐怕冤枉了"內化"的真義,既然版稅和收入是自己拿下,對於自己作品持續抓著前輩的影子,就是和自己喜愛的歌手致敬嗎?
對於真心喜歡五月天音樂的歌迷是否也有欠交待?就算不理會"天團"的封號,在唱片大賣之餘,是否對整個創作環境有更大的責任呢?

音樂抄襲的四小節認定都有很大的爭議,廣告更是。同樣是Mr.Children,在2003.11.19發行的單曲くるみ(kurumi)的mv,也被國內廣告人拿來參考。這支music video,在Google搜尋就有28,900項結果,還會出現3,650項kurumi mv下載的連結,這支mv借由網路的傳播,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個成軍超過十五年的日本樂團。匯豐銀行在2005年推出tvc"夢想延期篇“,也是採用三名老人家來不及年輕實現夢想的遺憾,到現在,你都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這支tvc被拿來和kurumi mv作比較。
我其實認識其中幾位催生這支tvc的創意人,但我一直問不出口這個問題,Keyvisual延伸成poster還張貼在他們公司的牆面上,也為他們贏得第28屆時報廣告獎金融服務項影片類銅獎一座。
曾有人和我說,如果idea像也許只是巧合,但如果layout也一樣就很難擺脫模仿的嫌疑。但雷同的廣告表現何其多,真是數都數不完,有的作的和國外太像,所以不能拿到國外參賽,只能把時報、4A獎項掃一掃。archive、one show買不完,越早期越冷門的越好。作創意的人都知道,當冒出一個好想法時有多怕它被別人用掉,在brainstorming的時候只要partner 說一句:「這個Nike作過了....」之類的話idea就得放棄。但我也碰過某CD直接表示希望能找出那本年鑑,以它為範本來"發揮“,越像越好,反正抓不到,而這位CD現在更是身價三級跳,未來前途無量。
「其實沒有哪個idea是原創的」,有人這麼說過,沒錯,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過去影響、被歐美影響
被日本影響,所以這樣抄襲就光明正大了嗎?Online game、人壽保險廣告都出現過一模一樣腳本flow的tvc,廣告創意人騙的是誰?客戶窗口?社會大眾?廣告獎評審?還是他自己?
如果大家都越來越不在乎創意上"雷同"的廣告表現,台灣的廣告代理商還能提供什麼價值?那麼近來在國際上表現
亮眼的泰國廣告,就沒有被強勢的歐美文化影響嗎?而我們又有哪一點可以自認比泰國人高明?
而這些有明星臉的廣告作品,繼續被收錄在公司、創意人的作品集裡。

附註:
五月天天使與Mr.Chidlren的歌類似的討論,在此也感謝DBAC版主與網友的發現:
http://blog.pixnet.net/DBAC/post/2454069

1.27.2007

Best Campaign-拿獎II

在今年的"Campagin Brief"(意)雜誌四月號,將會有去年亞洲區創意人的排名,依據的標準就是在全球各國際廣告獎拿獎數所累積的得分。
大家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權威,刊物也是。
我曾經上過一堂課程,講得是:如何得獎。
我舉幾個例子:擠入評審團、針對評審委員做研究,投其所好、改善印刷品質、印大張,再大張、layout調整再調整、找一位完美的翻譯、報名冷門品項、報名技術類、聯同次要競爭對手攻擊主要敵人...。
我其實心想這份文件內容可能不能公開吧!XD
很多ECD都是勞心勞力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才有機會成為評審團的一員,但真正的好戲,現在才要開始。
就像任何政治性的選舉一樣,得獎當然也要靠高明的操作,不然台灣的選舉幹嘛每次都要搞到國家分裂,「凍蒜」實在令人難以抗拒。
其中更好玩的是,廣告本是「廣而告之」,但得獎稿往往都是你平時在媒體上沒看過的,飛機稿悄悄地來,悄悄地走,我們只能在得獎名單公佈時才有幸一窺其中究竟,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飛機稿的TA本來就不是我們,是各評審大人啊。
最後得獎的那個作品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已經不重要,因為拿到獎才是這場廣告賽事裡的Winner of Best Campa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