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016

他們還不了解台灣

去年因為工作,去了香港、日本、和中國一趟。這是我第一次踏上中國,進入中國海關的時候,有「中國公民」和「外國人」兩種閘道可以選擇,團員們走往外國人那側,人很多,沒一會兒被同行的老前輩「指點」,要大家去排中國公民那幾個閘口,說這樣通關才會快。這位前輩其實不喜歡中國,平時會不自覺說出對中國落後的刻板印象,但是是標準的機會主義者,沒有原則這回事,唯一只對錢輸誠。

我和同事拿著飛機上發送而現在用不著的「外國人入境申報表」,和老前輩們一起入關。後來我問別人,聽說有堅持走外國人閘道的台灣旅客,但在通關時被中國海關人員指示,「請走中國公民通道。」

前一陣子在書店看到了一本書,《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An Atlas of Countries That Don’t Exist: A compendium of fifty unrecognized and largely unnoticed states),在書本最中央的騎縫處翻開,就是台灣。

我從小在這塊土地生長,從來沒想過這件事。從沒想過自己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人民。在那本書裡,台灣之後就是介紹西藏。但「怎麼會這樣?我們和西藏不一樣啊!」心裡出現了這樣的聲音,這種典型地只用自己的看法理解世界,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無法站在高處全面掌握整體狀況的習慣,可能是台灣人樂天知命的優點,也可能是致命傷。「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只剩小時候課本裡寫的,遙遠廣大的國土和風俗民情,和硬是死背的地理歷史。聽說之後幾屆的教科書,已更改了內容,把教學重心改轉向台灣本身。

在 《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書中提到,對這個世界上其他人而言,「中國」和「中華民國」,是兩個重疊的名字。我走在北京的胡同裡,隨便看到的、摸到的、吃到的東西,都是難以想像的歷史文化的遺產。有數千年的人民,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嘴裡的食物,也是有著數千年的傳承。

有一種壯觀,是會讓人說不出話的,中國的風景就是這樣。雖然中國的軟體和人民文化素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努力,但那些浩浩蕩蕩的古老遺跡,是讓人無法否認的。就算台灣擁有自己的價值,但不論是站在經濟價值上考量,或是文化資產的質量上考量,台灣都難以取代、否認中國所擁有的龐大資源的這個事實,因為中國政府才是中國國土的擁有者。從前當政者只是利用台灣,造成台灣現在進退兩難的局面。而中國也不會一直維持這樣,隨時準備好轉變的中國,不出幾年,便會大力地輸出中國文化,而依照中國目前擁有的資源來看,應該很難有敵人可以與之匹敵。

據說美國夢工廠在近期開拍了美國版的《攻殼機動隊》,日前為了女主角草稚素子由史嘉蕾喬韓森,這位白人女性來飾演亞洲族裔的角色,"Whitewashing"的爭議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但在記者訪問日本民眾時,看來大家的反應還蠻平靜的,覺得史嘉蕾很漂亮,由她來演出會很不錯⋯⋯之類的正面評價。雖然大部份在西方國家工作的其他族裔人士都知道,選角時會傾向於選擇白膚色的人,因為人們喜歡比自己膚色更白的人出現在螢幕裡,但因為在日本國土內並沒有被白人意識打壓的壓力,所以看待這件事的觀點和立場也就會開放許多。(今年的奧斯卡,膚色這件事也被主持人調侃了,大致上提到說白人女性只要發明魔術拖把就可以被拍成電影,非裔美人則必須是偉大的醫生、球員,要到神人等級才行)

這可能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台灣在面對大陸問題時,避不掉的綁手綁腳的牽制感。因為變得提心吊膽,步步為營,選擇要代表自己的文化符號時,也要閃避這個迴避那個。不像韓國人是積極使用加法,試著把韓國變成亞洲精華的匯集地,因為太過「積極」,甚至有之前曾發生「什麼人都是韓國人」這種有爭議的說法出現。在這樣的競爭中,台灣人卻是很不可思議的,試著減掉所有類似於中國的關聯元素,然後發現切割了歷史,自己也所剩不多,而且又不夠團結,短視近利的人一堆,不像韓國人非常團結,不像日本人追求高美學和高品質,台灣在文化呈現上端不出精緻有內涵深度的菜單,又顧慮太多不敢表現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民族意象、觀光文化、娛樂產業上都無法取得前面的名次,在亞洲國家的競爭力上節節敗退。

就像覺得買林鳳營鮮奶也無所謂的人,撿便宜用平價操作的想法,讓我們在國際表現上吃了虧。圖便宜犧牲了節目品質,圖便宜犧牲了運動選手的努力和資質,我們陷入了平價的迷思,以為撿了便宜,但其實失去更多。

我在北京時,朋友說大陸人還算可以聽台灣人說話的口音,(雖然在那裡台灣人被誤會成為都是頗有錢的人,在北京坐計程車,4台車有3台都多繞路,繞路的情況其實和台北差不多)北京人回答謝謝的方式,不是「不客氣」,而是「沒事兒」,這點我也覺得很有趣。「沒事」其實代表了一種迴避爭議的消極態度,好像不管怎麼樣,別鬧出事來就好,有種怕麻煩的隱藏涵意。在北京問路時,協助我們的北京民眾說「因為大家都是同胞,如果你們是日本人就不幫了」,這一番同志宣言,讓我們當場覺得很妙。妙得是大陸人好像並不那麼討厭台灣人,許多大陸人在面對台灣人時都表現出一種對待小老弟的心情,對於台灣人糾結的心情感到不解。

做為一位文化工作者,我其實很希望可以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在我和日本人、韓國人因為工作上互動的過程中,我還是喜歡比較台灣。雖然我欣賞日韓在軟硬體產品的品質和娛樂產業的表現,但我更加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日本人、韓國人一樣,驕傲地向其他國家的人,介紹台灣的文化、台灣的產品。

我聽過一個說法,日本企業要進軍中國,必然要透過台灣,因為中國與日本難解的歷史仇恨包袱,所以台灣在中日關係上扮演的角色,顯得越來越有趣。在工作上,我明顯可以感覺到日本的友善(雖然日本還是努力將福島有輻射疑慮的食品銷向台灣),但不知道是否與日本近年遲緩的進步有關,不知道是否與311捐助有關,如果日本必須利用台灣進入中國,台灣人準備好了嗎?如何能夠不只被利用,還能在其中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值,總是落後在人民後面的政府,想清楚了嗎?

5.23.2016

青春期偶爾

我們都順利成為青春時期想要變成的人嗎?
所謂的成熟是否就是抱著不完美的自己,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擁抱自己的過程?
所以現在檢視,會知道自己沒做到什麼,無法變成什麼,這就是現實。

我常在坐捷運或騎機車的時候,看著旁邊的人。
那個大叔,那位媽媽,他們現在的樣子,是他們曾經想望的投射嗎?
如果是,那麼是否擁有這樣順著心意轉變的樣貌,就是一種幸福?
可是這樣的人生,是否缺乏了突變的刺激和生活遭遇的洗禮?
變成只是一種方程式,在寫入公式的第一筆時,就知道所得為何?
這樣的人生還有樂趣嗎?
但,似乎所有人都在致力於此,努力控制,想把自己的人生照著自己排演的劇本走?

如果現在的樣子不是當初年輕時想像的,那麼是什麼改變了他們想走的路?
是生活的重量?還是和每個在地球上的生物一樣,都在忙碌的過生活,為了生存?

有時候我覺得成熟,是自己找到和社會、和自己,可以和平相處的方式。
這個結果得來不易,需要數不完的眼淚、挫折,才能換到一點點點點心得。

小的時候,如果我們把筆拿起來放在嘴裡,一定會馬上被大人喝止。可是長大了以後,再把筆叨在嘴裡,並不會有人阻止,雖然可能摔跤筆插裡喉頭的風險依然存在,可是現在,你必須為自己負責了。小時候不知道危險而這麼做,長大了知道必須承擔的後果,如果還是執意去做,那麼就是一種勇氣。(可能也只是笨而已)

你無法變成其他的人,你想像的人,你以為的別人。
你只能做你自己。
雖然不夠好,可是絕不會被遺棄。

就像生物演化一樣,你只能靜待一切發生。
等待自己的進化。

我不後悔現在的人生。
但不知為何懷念起那份曾經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