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2005

不用目的的人生

小時候寫作文,應該都會寫到「我的志願」這樣的題目,答案不外乎是警察、醫生,浪漫一點的就是作家或總統。
如果,我立志是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呢?
或者,立志要成為一個說冷笑話的人?
我們定義的志願,是社會成功的範例,而且多半代表職業,但,為何要小朋友們幼時就培養一個觀念,將來要投身某種我們成人已知的社會身份,是因為這樣我們比較好定義這個選擇的優劣?
會不會,這樣的期望使我們一畢業就要儘快地融入社會,加入經濟的運作中,遵循前人的傳統,不敢做別人沒有嘗試過的事?
我們定義的成功,如果不是以頭銜、資產、公司規模和名望,可能有別的標準嗎?
這樣來看,要孩子立志做個有用的人,還不如立志做個有錢的人來的實際?

也因為這樣追求目的性,讓我們無法享受過程的快樂。
寫作是因為想出書,做廣告是因為想得獎;目的無法達成,就沒有成功的感覺,快樂就差一點。

當目的是獲利的時候,大家會卯起來短線操作,流行什麼賣什麼,風行什麼就搞死什麼。廣告缺乏立場和觀點,因為大家不認為有必要和受眾溝通這些。加上產業結構和國家發展的經濟背景,所以我們缺乏幽默有人性的國產品牌。

如果我們快樂的標準可以更抽象一些,成功範圍內的人不一定忙碌;
尊重個體的差異,也許我們能看到更多的人生的可能,在我們周遭發生。

7.21.2005

不切實際到底

空無是對的狀態
失業 停學
別人向我提問
兩小時說明

什麼都不是
什麼也沒有

7.03.2005

可能

要活到幾歲,才會發現這是不想要的人生?
從何時開始,你就決定把人生切割好,只在範圍內生活。
做的每個決定,是自發的,還是不得不?
如果可以有一個全然不同的人生等著你,你還會決定和現在吃一樣的餐、愛一樣的人、煩惱一樣的問題嗎?
看似我們有很多選擇,我們也從其中挑出最好的當作第一志願,
但假設你忽然有了一千萬、或是有仰慕已久的明星對你告白、或者你明天就能搬去紐約,你還會在乎現在的生活嗎?
我們會不會以為只有店家菜單上的可以點?但其實門外邊多的是餐廳?
現在我們的樣子,可以說是自己決定自己選擇的嗎?
命運的安排,到底有沒有,如果用盡了力氣,還是有被愚弄的感覺呢?
如果把一切丟掉一切切斷,自我放逐,遇到什麼就是什麼,命運又會把我們帶到哪兒呢?
但,無盡可能的人生,會不會其實是同一個?
只是場景變了、人物換了,我們還是遇到一樣的問題,受困於一樣無力的自己?

夏夜的凌晨四點,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