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2019

台劇三寶:墜崖、失憶、死不了

如果以戲劇類型來看,台灣本土劇八點檔應該可以算是其中數一數二的奇葩。一開始出現的角色,在演了破百集之後會出現另一群全新面孔演著完全不同的新劇情,然後演到最後三百集時再大家混亂的神組合在一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卻每天在電視上演。一般來說台劇的水準不差,但為何本土連續劇會這麼「獨樹一格」,至今仍然是個謎團。

我看本土劇已經超過十年,主要的原因是語言熟悉,像是出國出差,如果飯店的電視都難看到不行的時候,聽著本土劇一邊整理工作還頗為放鬆。事實上在大部份的時間裡,就算人待在家裡,其實也不會專心看,與其說追劇,感覺反而比較類似一種讓人安心的規律事物,每天到了固定時間就會準時放送,不管今天是悲傷還是開心,本土劇都不會背叛觀眾,是一種不會動搖的穩定陪伴。

但這並不代表本土劇值得推薦。就像所有肥皂劇一樣,外遇、謀殺、私生子女、家族爭產、婆媳失和,現在甚至進步到時空穿越、借屍還魂⋯⋯等靈異類別也見怪不怪。要責怪肥皂劇的本質其實有困難,就像業配新聞一樣,問題還是出在觀眾和收視率,觀眾買單,做戲的人也就便宜行事。

另外讓人看不下去的,還有本土劇中常識和價值觀的偏差,好像故事中的台灣從沒有警察和司法,犯罪的人絕對不會被抓去關,最後失憶或改過或發瘋或跳海⋯⋯反正就是不會有司法審判定罪。如果壞人殺人放火之後,只要想改過自新,過去的罪行都可以一筆勾消;好人會被害得死光光,壞人卻好端端地繼續使壞;女性就要犧牲奉獻,一生勞苦還要像聖人一樣原諒所有人;懷孕的則一定流產,結婚典禮一定出事,萬年老哏看十部就像在看同一部。

台灣有偶像劇、單元劇、類戲劇⋯⋯等不同的戲劇類型,其中本土連續劇在台灣,一直都無法走出肥皂劇的格局。有可能是早年的八點檔,從引入港星港劇的楚留香,到古裝神怪大流行的神雕俠侶,到京片子灑狗血的瓊瑤八點檔,閩南語劇只能在中午或晚餐時段在八點檔開演前卡位,又不像布袋戲歌仔戲有套路有主題,時裝閩南語劇處在這種不利的邊緣地位,為了殺出一條血路,自然誇張重鹹樣樣來。

雖然後來曾經持續了一陣子愛家愛土地的鄉土劇熱潮,但少了新的題材助燃,鄉土劇也隨著流行沈寂沒落。現在的本土劇則是以離譜的劇情出名,關於台灣電視劇的編劇功力,回頭看早年的八點檔,其實劇情也蠻可怕的,有仙子、靈芝草人、大雕飛天⋯⋯歷史劇則不管是武則天還是大玉兒,從來沒有照歷史好好寫過;瓊瑤更是樹立「戲劇張力」典範,鞭刑、跳崖、服毒、咬舌自盡⋯⋯各種SM施虐誇張狗血劇情齊飛。從這樣的歷史看來,似乎我們的編劇血統和觀眾的收視口味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再加上經典花系列留下劃時代的印記,一再地讓電視連續劇變成一貫的老套內容與誇張做作。

還有不可思議的每集影片長度與集數,為什麼本土劇一定要演這麼長呢,而且每天一演就是快三個小時?是怕觀眾記不住角色的背景和名字嗎?事實上因為演員都是同一批人換來換去,劇情也大同小異,所以編得長或短,其實根本沒差?!小時候的八點檔40集60集就很誇張了,現在沒有三百集根本不會捨得收攤。由於要把集數湊好湊滿,拖戲瞎編變成常態,不同角色的不同故事線,其實可以當作完全不同的戲來看,妙就妙在最後還可以纏在一起,硬寫硬演,台灣長壽劇劇情完全就是蠻幹上陣,別說不合理不連戲,荒謬荒唐到看起來簡直像編劇全都嗑了藥。

為什麼本土劇都這麼「超展開」?有許多人都把八點檔當作喜劇看,因為太荒唐,對這部份大家也見怪不怪,但是,為什麼觀眾不能對它有多一點期待呢?事實上台灣兩大本土劇電視台產出的內容都差不多,比好笑比亂編,互相難分軒輊。可是為什麼會這樣?明明有固定收視的觀眾,難道這些收視戶不值得更好的東西?而且有著那麼多努力的演員,就算劇情很扯,也會敬業的演下去,觀眾也對鬼扯劇情罵聲一片,為什麼永遠都不會改進?

電影《麻辣女強人》(Morning Glory)描述早晨電視節目的電視台女製作人,在嘗試找大咖主播來作鎮時遇到重重困難,得到的答案是--會看晨間節目的觀眾都是太老或不能翻身的人,才會拿不到電視搖控器轉台。的確許多看本土劇的收視戶很「特別」,好像不管餵他們什麼內容,就算罵但還是繼續看。但這種買賣雙方沒有市場挑貨機制的不正常供需關係,造就了本土劇再爛都會有人看的終極命運,也因此做為供應者的電視台當然不會做個稱職的生產者。

台灣的八點檔,劇情規劃、場景美術、配音明顯不成熟,或是看得出預算少,陳設道具總是將就,連續幾檔演下來也只換頭尾主題歌,引導劇情氣氛的配樂和房間道具竟然一直延用,並沒有依每一檔新戲來製作新的。許多人都說,台八劇最好不要認真看,不然你會氣死。

品質實在不甚出眾的台灣八點檔,在外銷市場上很難成為引領風潮的領頭羊,雖然有東南亞的閩南人口買單,但人數和熱潮十分有限。相較於從前稱霸亞洲的日劇,錄影帶年代必追的港劇,到後來大熱的韓劇,和現在古裝主流的華劇,台八劇不管在卡司、美術或劇情上都明顯處於劣勢。

其實劇情天馬行空並非不行,多變類型組合創新、常以題材取勝的韓國戲劇,除了演員顏值是必備條件之外,穿越附身謀殺皆不迴避,而且還能不斷炒熱戲劇話題,甚至成為燒到歐美市場的火紅產品。奇幻主題從漫畫穿插現實的《W-兩個世界》,故事懸疑緊湊,而《來自星星的你》的主角甚至是外星人,這些乍聽起來誇張離譜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設定,卻能變成市場大賣的商品;事實上越是荒謬衝突的劇情組合,越是考驗編劇的功力,寫得越好,世界觀架設的越完整,越能說服觀眾買單且獨佔市場。在韓國和台灣都收視奇慘的《任意依戀》,即使動用了超大卡司金宇彬和裴秀智,因為劇情老套狗血,虐不到觀眾就早早被棄劇,演員再強也救不了,證明一部戲劇,劇情幾乎是戲劇命脈的重要關鍵。

以家庭肥皂劇為本的本土劇的編劇,不但卡在預算,同時又要與一群編劇群合作,原本就欠缺創新主題的發想力和紮實的連戲技巧訓練,再加上製作時間緊湊劇情角色眾多,就連擅長跑步的運動員被綁在一起,都不一定能順利跑完二人三腳而不𨄮跤,更何況新舊老手編劇混合的編劇群,各有喜好和路線,大家要手腳綁一起來架構故事的骨幹和血肉,還要不停置入業配商品,結果當然會慘不忍賭。

只能把老哏一炒再炒,為了拖戲不得已又加入一大堆無謂的支線,主線缺乏強而有力的結構,主線理不清,支線又要併入,料理技巧不佳,食材又紛亂眾多,當然每次都會煮出同一鍋差不多難吃的懲罰料理。而編劇力薄弱的缺點,也會藉由題材表現出來,如果停留在家庭劇你愛我恨的範圍內也許還不算明顯,但當劇情大膽挑戰時空跳躍、人格對接等衝擊力強,需要良好的邏輯力、紮實的說服力的故事主題之時,本土連續劇編劇貧弱的劇情推理能力,就會讓故事漏洞百出,出現像是手術肢體接錯、演員穿錯戲服就被硬送上台的荒唐情境,觀眾也只能零秒變成傻眼貓咪。

其實台灣有許多傑出的編劇人才,公視推出的《刺蝟男孩》、《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麻醉風暴》、《奇蹟的女兒》甚至是之前掀起亞洲旋風,與HBO Asia合作,改編自短片《神算》民間神靈主題的《通靈少女》,台灣的編劇其實絕對有能力創作出非常精彩的作品,同時能掌握多變的故事命題,登上國際舞台也完全沒有問題,只是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本土八點檔才能稍微追上一點點這樣的水準?

現在的本土劇,和《戲說台灣》、《玫瑰瞳鈴眼》、《藍色蜘蛛網》其實沒什麼不同,與其說像戲劇,更像是在看社會新聞的後續追蹤,而本土劇=亂編,這種刻板的印象,真的很可惜啊!光是業配內容的處理就很糟糕,觀眾又不是在看《楚門的世界》,置入商品的手法生澀僵硬,就和劇情一樣極不自然,為什麼人們會想買想吃日劇裡的料理?為什麼女生都想在韓食餐廳來一杯真露酒?我們的廣告製作水準並不差,為什麼在連續劇中的業配處理方式,卻總是粗糙到讓人立馬出劇?

本土劇也因為「自己人」的保護政策,影片的留言雖然有觀眾寫的,但也有許多摻一腳的劇組人員,固定留言炒熱話題也帶風向。遇到觀眾罵得太兇,還會有人跳出來護航,要民眾自己不會編劇就不要看。其實就像去外面餐廳吃飯,感覺這間餐廳的料理好不好吃,會不會下次再來,與客人自己會不會煮食完全沒有關係。因為覺得東西好吃難吃就是客人的權利,要民眾先學會編劇才能評論劇情,只是關在房間裡自爽而已。嫌貨的人才是買貨的人,電視台這樣自我感覺良好對本土戲劇完全沒有幫助,吸引不到新的觀眾,劇情只有爛口碑,平白消耗演員的氣力與熱情,完全無法培養影視接班的人才。

其實像日韓劇發展成熟,已經可以在各種主題中擁有自己的收視戶,像是日劇有復古勵志的晨間劇時段,有尺度較開的深夜時段,有OL上班族女性的純愛主題,也有警匪懸疑的動作偵探路線,甚至連釣魚都可以有一系列自己的觀眾;韓劇也分眾明確,傳統家庭肥皂劇、醫療題材、恐怖推理題材、小清新的愛戀題材⋯⋯越多類型越多選擇,就代表這個市場越興盛,觀眾也越成熟。

台灣的偶像劇我不常看,因為一直讓尷尬癌發作也不是辦法。劇情內容千篇一律,部份演員只有空殼,有些連口白都唸不好,就別為難大家談演技了。反觀本土劇,其實有許多資深硬底子的演員,但可惜劇情太瞎,讓演員總是上山下海拚命,但是卻和獎項不可能沾上邊。

集數抓在10集頂多20集的日韓劇,其實對故事劇情來說是較穩當的結構,單純地處理好幾個角色,從縱觀再到細節描繪,就算不夠深入,但也不至於樓歪太多。要寫長壽劇,除非要有日本鬼才編劇之稱的宮藤官九郎的寫作功力,能夠跨越時代前後呼應揉成一氣,不然也只是把所有東西亂丟在一起的雜燴,而且滋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雖說台劇有三寶,但其實「墜崖、失憶、死不了」實在還不足以形容本土連續劇劇情的瘋狂程度。觀眾其實也沒有太大要求,不用像大愛戲劇,人人頭上盡是犧牲的聖人光環,但好歹也不要像現在這樣你死我活,暗黑嗜血。只要誠懇真實,合情合理,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清楚,電視劇是內容產業,已經有現成的頻道資源和收視觀眾,電視台也固定培養了一群劇組人員,只欠缺好編劇產出一個精彩的故事。電視是最能夠傳達在地娛樂文化的媒體,做為代表台灣的本土劇黄金八點檔,早就該整頓改善了,不是嗎?

6.12.2019

鬥爭選舉疲勞症

最近才知道,原來我這種對政治口水和選舉鬥爭的厭煩感,可以被歸納為一種選民心理,稱為「民主選舉疲勞症」。台灣人民常說的「含淚投票」,就是要在職業政客,幾個不優的人選中做選擇,實在讓人印章蓋不下去。而在這樣選舉疲勞的心態影響下,非傳統派系或大黨推出的中間路線的候選人,或者是初入政壇未久的新面孔的政治素人,反而容易在這樣的氛圍下收割獲利,2017年的法國總統選舉就是個例子。馬克宏創建的En Marche!共和國前進黨,其實是個在2016年才成立的新政黨,但新面孔造就了新奇蹟,馬克宏以超過66%的第二輪投票率,當選法國總統。

今年的文博會後有學者提出,政府收割的意味濃厚,事實上不只文博,全台灣都彌漫著收割的氣氛。政治活動是最精準的算計,有聲望有支持民氣可用就不妨將之轉化為實質的權力,只是在這過程中不免有慘烈的廝殺。

我覺得台灣的社會和公民意識很像是青少年的狀態,衝動,叛逆,試著在衝撞中找出解決的方法和新的道路,但同時也極易被操控和煽動,為反對而反對。當初的革命和反對威權的思想讓台灣人學會了民主的權利,並嘗試在改革中讓社會更開放更自由,但當社會已經自由發展之後,政府和人民是否準備好角色的轉型,迎向更成熟穩定發展的社會?

所有人都喜歡與自己立場相同的人分享意見,但我們怎麼面對與我們相反立場的聲音?當網路社群取代電視,成為大眾傳媒時,我們準備好怎麼回應網路資訊流通的生態了嗎?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就取個歧視的綽號,留言帶風向,為攻擊所下的第一刀方向定調,每天發動著一波接一波的攻勢,鬥到底,也鬥到死。然後我們要和孩子說,校園霸凌不應該存在,我們要保護孩子免於言語霸凌的攻擊?回頭看看我們所創造出來的輿論社會,可能嗎?

現在的政府,我感覺不到感人的政績,卻感覺到駭人的鬥爭能力。如果民主素養和民主法治在台灣真的已經發展完善,那麼包容多元與相異的意見,不也該是民主的一部份?為什麼和自己不同的意見就會被取笑被攻訐?這樣我們真的有比較「進步」嗎?身為選民,冀望政府期許政府可以做的更好,這不才是實現人民最大嗎?只要立場相異就是敵人打到死,反之是「自己人」就樣樣好,沒有是非沒有對錯,我們要交給這樣的政治人物來定義民主嗎?這和我們曾經反對的威權一言堂有什麼不同?心中只有黨沒有國,想的只有權力,被選民淘汰的地方縣市長候選人,竟然走個旋轉門就可以到中央做部長?權力不該是被這樣使用,這是開選民玩笑還是開民主的玩笑?

前陣子在公視看到了紀錄片《罪行摘要》,中國導演徐星用三年的時間,採訪了14位在文革時期被鬥爭服刑並表列的「犯人」,試著用採訪問答和老人自述的方式還原當年的歷史真相。看著這部影片的時候,有著很強烈的諷刺感衝擊,例如其中一位老人說著,當時城市裡的姑娘都要嫁來農村,因為文革鬥爭社會太窮物資匱乏,在鄉下至少還容易找到野地的食物,或是老人說著他當時娶了一位「背景好」的女孩,「是一級貧戶,」這樣比較不用擔心會被鬥倒,雖然這位老人最後還是被鬥被關。之前我在工作上遇到的北京人,對於繁體漢字文化的流失是遺憾的,文革造成的文化空窗,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的文化歷史和其他的文化時,有著無法類比與依循的自卑和裂斷的黑洞,以及到後來共產體制跳躍式、強制銜接的違合感。「鬥爭」在中國留下了滿滿的傷痕;鬥爭,並沒有讓是非愈戰愈明;鬥爭,沒有正義,沒有勝利,只有仇恨,只有敵我。

電影《飢餓遊戲:自由幻夢》到最後,當十三區的反抗領袖--奧瑪·柯茵總統成為新的權力領導,她卻在革命勝利後,選擇了和才被推翻不久的暴權政府--總統史諾一模一樣的作為:舉行一場新貢品競技的飢餓遊戲做為報復。這是對革命對人民的最大打臉,是獲得權力魔戒的掌權者最愚蠢的示威,也因此奧瑪·柯茵死於凱妮絲的箭下。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權力之後,以民主為號召的政府也變成那個當初他們急欲推翻、自我感覺良好的威權政客?總是和人們說共產黨的抹黑分化手段有多可怕多暗黑,但現在是否他們自己就變成了那個嫻熟各項攻訐操作技巧,當初他們口中形容的不容質疑不容挑戰的暗黑勢力呢?

我可以試著包容曾經貪污的政客,前提是那個人已經受到司法的審判與懲罰,但我不能接受司法迫害這種說法,司法有它結構上的不足與瑕疵,但法治是人類智與理的歷史結晶,是民主的基石。如果只因為是「自己人」就沒有是非,就黑白不分,把貪污的事理與證據一筆勾消,這不是適合全民託付未來的理想政府。事實上台灣的法律和國會之所以會失去公信和民望相悖,就是因為立委們、職業政客和某些自稱「公道伯」的人,總是在喬事情總是在利益交換,試著想像,公道有黑有白有善有惡,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滿意呢?《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裡就有提到,你的正義不代表是所有人的正義,結果揭曉必然有人不滿,但能做到人人和諧的「公道」,當然是你分的到我也分的到,每個人都喬好喬滿自然公道。就是這樣我們的法律才會變成騎在人民頭上的怪物,不但保護不了被害人,反而讓加害人總是有機可趁有法可鑽,因為「法律是這樣規定的」。也因此造成民眾對法律的不信任,和對守法的消極態度。

民主的進程有不同的階段,應該是有機與自然地發生,部份選民希望由一位新的強人領袖來治理國家,以為這樣比較省力,但這只是被自己呼攏被投機的觀念所愚弄,看看川普、普丁和杜特蒂的例子,美國沒有變得強大,經濟上沒有,在人權這些方面所代表的美國價值也倒退的一塌糊塗,以為交給投機商人會大贏的想法,只是把思想的權力交給一個狂妄的瘋子,交給一個看準時機收割的商人。已故的作家安東尼波登形容普丁,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商人」,是一個「得到龐大權力的中型企業主管」,是「一個矮子,就像其他矮子,當他得到權力之後,對於不同意他的人絕不會輕易放過。」以為在商人算計的過程中能得到好處的選民,恐怕到最後的確會數著鈔票,只是那疊錢是自己的賣身價。

現在的各種新聞頻道,各家偏狹的立場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連公視都傾向於友善現在執政的政府。對於一個應該永遠站在權力對面,為小眾發出正義之聲,檢視當權者的公共媒體角度來看,這實在讓人不安,也讓我無法繼續捐款挺公視。

還有「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如果支持香港,那麼也聲援西藏吧!現在綠色媒體炒作的港獨議題,只是為了自己想在選舉上得到好處,在選民投票的意識上把控制的手探入得更深。事實上沒有哪一個政黨統治,可以完全保證台灣人民免於威脅恐懼。這種言論只是恐嚇和綁架,仍然是在操弄台灣選民。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民主,我們不會過度選舉狂熱,我們不會相信只到選舉期間才出現忙收割的投機客,我們不會相信以為戴付眼鏡改變造型就有用的權謀者。我們不會反反覆覆操作輿論,因為民主有選舉就有罷免,我們可以投票讓人當選上台,也有權力讓當選人下台。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當選就可以救台灣,或毀了台灣,因為國家不只屬於某個人,也不該只屬於某個人,不管是誰當選,人民還是只能繼續努力工作唸書,顧好自己的生活,同時監督政府希望政府能為人民謀求最大的福利。

我個人一直對臉書很反感,它膚淺簡短的篇幅與偏狹的同溫計算法,和無法求證來源的病毒傳播方式,都讓選舉的各種層面變得讓人更加難以忍受,也快速激化出更激烈的言論、筆戰和覇凌。在這樣偏激、零秒貼標的言論環境裡,我們真的能夠理性選出適合為我們建設未來的政府嗎?如果我們都說自己很理性,又為什麼選民經常是盲目被操控的呢?

希望給自己最喜歡的人來做總統,台灣人民是否也把最高的權力,放任給自己對人的純粹好惡來輕易左右呢?那麼我們真的會選出最適合的領導人,還是只是選出最會收割的政治領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