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011

歡迎光臨!Reference吃到飽中心

總是有那種感覺,看著電視上的廣告,會覺得「這很像某部電影裡的特效」,或是「這不是很像誰誰誰做過的一個作品」......事實上,這些感覺可能都是真的,因為,廣告公司的創意運作,其中有一個很重要角色:“reference“。

所謂的reference:就是參考資料,待過廣告公司的人一定知道,不管什麼提案,都需要reference,你的總監或account會和你說:「客戶可能沒辦法想像」,或是「有沒有reference可以參考」,然後team裡的大家就要開始找圖片、找影片、找音樂、找畫面,目的就是為了讓創意比較可以順利賣過。

是的,這就是重點,賣創意。因為要賣的東西那麼抽象,要怎麼讓完全不同背景邏輯,甚至是不同語言國籍的人產生共鳴呢?所以我們的提案袋裡除了腳本分鏡和平面稿以外,還塞滿了厚厚的references,提案的Notebook裡也是放了特別請producer剪的電影片段,reference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和穿西裝打領帶的客戶溝通的橋樑。

但武器只有子彈,沒有方向。我們和客戶和品牌搭上了這班特快車,但不確定要往哪裡。reference往往是成熟的完成品和極商業性的作品,要不就是花了很多錢砸出來的電影特效,要不就是冰天雪地裡的珍貴動物圖像,就像有著極美照片的menu,看得讓人眼花撩亂。最後客戶是買了單,但問題來了,這麼低的預算,要怎麼做出這樣的效果?

然後這就是人們愚弄自己的最好例子。廣告公司好不容易讓提案通過了,但開始對執行方式頭痛不已,比較不負責任的CD就把問題丟給production和producer,讓製作公司去想辦法吧,反正客戶的預算再低都會有人接。然後就是和客戶的拉鋸戰,客戶看了賞心悅目的菜單,但看a-copy的時候發現來的餐點怎麼和照片不一樣,因此大發雷霆,製作公司也是雙手一攤,因為實在已經盡力,廣告公司則是兩方緩頰,這時開始和客人曉以大義,有多少銀子就買到多少小菜,既然菜都來了就吃吧,別為難店家。

而這都還只是實際檯面下的交際操作,還沒有討論到完成品的創意表現。因為參考的資料很完整成熟,造成許多廣告作品反而被牽著走。reference的確是達成了當初交付的任務,但美侖美奐的效果和場景,很容易讓人忽略拿來做為reference的電影片段,其實背後是有龐大的電影工業在支撐著,需要的資金和製作時間也往往是台灣的廣告環境難以速成的。

所以結果變成,完成的廣告作品既要像reference,又不能太像reference,最後就變成一種模稜兩可的處境,既沒有耳目一新的表現,又被看出模仿的痕跡,看到廣告的時候觀眾則想著:「這好像在哪裡看過」,這是當然的,因為當初就是照著某個sample去做的,就像是現在許多廣告裡的配樂,你幾乎可以哼出它的“reference“原曲是哪一首,但因為買不起版權,客戶又喜歡,所以只好找人作了一段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奇怪曲調,而這些「似曾相識」的作品,就帶點尷尬地天天繼續在電視螢幕裡播送。

就像科技總是可以反映人類有多麼聰明,但同時又顯現人們有多麼愚蠢和不足,我們對身處的廣告reference吃到飽餐廳恐怕無法說不。廣告公司裡的人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找來reference,但最後恐怕我們付出更多。因為每個我們定義的「新」廣告,都是某種舊表現的延伸,那麼reference是哪裡來的呢?如果全球的創意人都一直在用舊的延伸,哪裡還有新的reference可以讓人拿來參考?那麼為什麼電影能產生新的視覺意象?廣告人就做不到嗎?

之前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的時候,我都會看到一個台新銀行的廣告。好像是說紅利變現金的廣告,才一看到真的讓我有點驚訝。這種女孩排排站的效果已經很多人用過,我個人最早是在早逝的日本創作才女野田凪為歌手YUKI拍的mv裡看過,後來可口可樂用過,大陸減肥平面廣告也用過,就算覺得這個手法「非常」適合這個產品的概念,但怎麼會這麼完全不消化地真的做出幾乎一樣的東西?是代理商的問題?還是客戶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是覺得民眾都沒有看過這種作法嗎?還是覺得看過也無所謂?
當然,沒有規定有人做過的效果就不能再用一次,但既然有預算,為何不做點新的東西?為何要拿現成的來用?真的沒有別的作法能表現這個產品特色了嗎?

法蘭西斯柯波拉在一段訪談中提到:「If you don’t take a risk then 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that hasn’t been seen before?」這個簡單的句子其實很讓人震撼,每個創作人都揹負著風險,為的不就是追求心中那個美麗的新境界,那個從未被見過的really beautiful thing?

廣告絕對是眾人努力的結晶,事實上,它大部份已淪為權力角力下的獎品,但是否,我們已經習慣被reference淹沒?照著reference拍一支廣告,不就是一件完全沒有想像力的事嗎?那麼又何需reference來增加客戶的想像力?這其中充滿著極大的荒謬,廣告人是否發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