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0

「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

我不知道人們在現實生活裡是否熱衷社交,但facebook確確實實是鼓勵社交的網站。我原來不使用facebook,儘管幾個朋友同事一直會寄來邀請加入的通知,但我對社交沒興趣,事實上在現實生活裡不得不與周遭人social已經夠讓人疲累。不管周遭的人如何聊著我插不上話的fb功能,或是談著又被偷了多少菜時,我還是無動於衷。在看國外的新聞時看到了fb的創辦人出面,拍了一支tvc,表示fb已在保護隱私上有很大的進步,但我還是對它沒有好感。
沒料到日前因為公司的關係,必須開個fb帳號,我只好硬著頭皮面對這個熱門的新世界。在我申請好帳戶,填好所有空白的欄位,再放圖片,po網誌,努力經營一番後,我的fb顯示進度依然是離起跑線沒多遠,也就是說,對fb而言,我的進度很慢。明明我已經把該做的都弄得差不多了,為什麼fb給我的分數那麼低呢?直到我第一次加入朋友,朋友來我的fb留言,我那淒慘的進度線突然大躍進,竟然佔總進度的一半了,我才意識到,這是個鼓勵你與人溝通的網站,當你決定只待在家種花種草時,系統就會表示對你還有很大的期待,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只要你開門邀請別人來坐坐,你再到朋友家裡坐坐,fb就會對你鼓鼓掌,像是長輩一邊摸摸你的頭一邊說:你做得很好。
我不禁在想,為什麼我會覺得需要被一個網站肯定?當然我的fb在我加入眾多友人後,進度線已經消失了,就像不需要再對我進行評估一樣,我已被prooved。當我的進度一直顯示很落後時,我竟然會感到焦慮,那麼其他的user呢?為什麼那麼多人甘於被一個網路平台決定你的表現好不好?

在fb裡,就像真實生活一樣,也有社交禮儀和規矩。我們一邊使用一邊學習,觀察什麼內容會受歡迎,什麼時候要加入談話,有的內容會有熱烈迴響,有的就只能任它掉到地上沒人接話,如果不知道該說什麼,那就按個讚,你也就算是有出聲了。
fb也鼓勵你分享,你貼的東西,你朋友貼的東西,在社群之間產生串連,就像現實生活閒聊一樣,你丟出這顆球,對方接到後再丟給第三方,也許可以一直傳遞下去。是因為blog讓人感到寂寞嗎?儘管努力經營,但不一定有訪客,你只能自己一直丟球出去。沒有人看到是否就會空虛呢?我們有那麼期待被注意,那麼需要聽眾嗎?

我覺得使用網路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資訊焦慮。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習慣把好文好圖抓下來,或轉寄給朋友,原本這個用e-mail就可以做到的簡單任務,現在只要po在fb就可以完成,而且更方便,不會中毒,不必記mail address,每天都有成堆的新動態公開出來,你朋友看到的,你朋友的朋友發現的,不管是新消息新資訊,傳播的方式是倍數地散播出去,交友也是,本來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六度分隔理論,在fb一切都被拉近,你認識一個朋友,他有上百個朋友,他上百個朋友之中,每個人又各自再有幾百個朋友,fb還會一直跑出訊息鼓勵你,「某某人你和他有六個共同的朋友,加入他」,你也可以直接用尋友工具把還沒加入fb的人也拉進來,讓你的朋友數量一直增加...增加...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把資訊攬在身上,越多越好?也許有看完,也許沒有熟讀,但只要看起來酷的、好笑的,就要趕快分享出去,最好是第一個po文的,最好是第一個發現的,fb讚的按鈕旁,不就寫著「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我們在急什麼?
朋友的數量很多,有代表什麼意思嗎?如果還有下載fb手機版,手機不時就嗶一聲,像是聲聲召喚你快點回到fb,那裡才是你該停留的地方。
fb是個極度加法的地方,鼓勵你加朋友,加資料,塗鴉牆更是一大片空白等著你好好揮灑。但我不知道每個人是否真的需要擴充那麼大的空間來放這些?像是空白的購物車籃,把看上的撿拾起來放進車內,變成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東西?
也許是我們越來越無言,又或者是我們對任何事物能說得只有一點點,也可能是已經沒有人有耐心看完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章。所以我們用fb,小小的一格空白,問你「在想什麼?」,只要簡短key幾個字,就像msn的暱稱一樣,也許是現在的心情,也許是一句格言,一種體會,一個現況,就會有人來關心你,來認同你,不沈重,不複雜,每天,你都在廣播,對你的朋友廣播,對陌生人廣播,而fb也會確實地紀錄你的活動,肯定你的存在。
曾有使用fb的朋友和我說,其實使用fb是不用生產的,就像海葵一樣,飄來什麼東西就看看,不用製造。這個平台當然也有許多正面的優點,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和現實生活的機制是雷同的,就像人際關係需要經營,就如每個朋友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驚喜一樣,人還是裡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生產東西,是人在流傳東西。
我只知道,我喜歡沒有facebook時的自由自在的感覺。

11/20後記:有人反應帳號被fb封鎖了,也就是被關閉。沒有任何通知或預告,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只知道fb官方要求證件,而且是要有政府機關核可的正式證件,像是身份證...這種。我感到不可思議。雖說fb當初的理念就是要求實名制,但如果一切合法卻被如此懷疑,而且fb像幕後的黑手般永遠不讓使用人了解情況和為自己合理抗辯,這樣專制卻能繼續在現在的網路世界運作,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前一陣子我在寫程式時,發現已經不能再使用「開新視窗」的語言,也就是不能把連結設成自動開新視窗,而是把決定權留給使用者,讓User自行決定要不要開新視窗觀看。我在想這麼微小的動作,都能把權力還給使用人,而人們努力經營的fb帳號,卻在完全未知而無法控制下,隨時都有被抄掉的風險,這種對比實在太奇異了。

你需要學英文,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學中文

那天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在咖啡店,一位外國人和兩位台灣人同桌聊天,外國人用中文說話,兩個台灣人卻一直對著外國人說英文,到最後外國人也就從善如流,大家就用英文高談闊論了,我不禁想著,為什麼呢?這個外國的先生中文表達得很成熟,是台灣人的體貼,還是覺得和外國人在一起不講英文很遜?也許是我先入為主的成見,我看著很多在台灣的女孩,很有主見也很獨立,但為什麼和她們的外國男友在一起時,完全不說自己的語言?不管會英文是不是一種普遍的要求,到了異地,學會當地的語言不是一種應有的禮貌嗎?語言是一個很好認識環境的工具,也含有各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外國人在台灣生活,學習這裡的語言,不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嗎?我學英文時,我的英文老師住在台灣十年了,但只會說「你好」,謝謝一點點,是這些外國人太傲慢,還是我們太崇拜他們的文化?是我們鼓勵他們不用學我們的語言?是我們忽略了練習說中文也是他們的權利?我問過我的朋友,她也問過她男友這個問題,她的外國男友說,不是他們不學,是沒有人和他們說中文。
我們太希望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認同嗎?我記得我上英文課時,用英文和外國老師溝通的成就感,能夠用一種你在電視電影裡聽到的語言表達,在談話時,彷彿周圍的空氣都有點不同,是文化殖民造成的虛榮感?
有一次我在買東西時和排隊的一位小姐起了磨擦,講沒多久她就大罵一句:「I don't care!」就甩頭離開,我當時呆了一下,我看起來是台灣人,我們剛才不也用國語溝通嗎,為什麼那個場合會讓她覺得需要撂英文來爭取優勢?是說英文讓她覺得自己比較高尚?
某天我在書店,因為不是假日,店內很安靜,但有位小姐和他的外國男友卻頗有聲量地討論架上書籍的內容,走到哪聊到哪;還有一次我在擠滿人的捷運車廂,有個法國人用聲量大到刺耳的分貝講著法語,我在想,如果他們說得不是英文或法文,是否就會被周圍的人白眼或制止?即使在自己的國家,面對西方文化,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自卑?
英文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嗎?某次有位泰國的創意總監來公司演講,他英文發音有個腔調,但談話很幽默,我留美的同事卻在我耳邊小聲說:「他英文好爛」,我不知道是我聽來的英文和他不同,還是對留美的人來說,發音不標準是不能被體諒的?
也許是積習難改,也許是習慣俗成,但我試著提醒自己,如果撞到外國人時,要用「對不起」來取代「I'm sorry」,至少,我希望,這塊我生長的土地,所擁有的豐富的可愛的文化,外國的朋友們應該要知道,也有權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