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2018

下台的藝術

人生中何時可以上台,往往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被命令,被簇擁著,就上舞台了。但何時下台就是自己的責任。因為如果最後被別人拉著,不得不下台,通常都不是什麼好事。

關於現在丁守中先生試圖爭取的台北市長的選舉公正性,有一些感想。首先,丁在打一場註定會輸的戰爭。事實上,我認為他連敵人是誰都沒有想清楚就開戰。所以才會在「當選無效」(針對柯文哲)和「選舉無效」(針對中選會)和驗不驗票之間搖擺。

如果是攻擊選舉制度,那麼他錯過了最好的時間點。當丁和他的團隊發現在四點之後,出現邊看開票邊等著投票的離譜情形,應該立即跳出來抗議,要求中止投票或中止開票。但丁先生沒有這麼做,等到10個小時後都凌晨了,等著票數開完落後,才嚴正抗議,這怎麼看都像是因為輸了無法接受所以抗爭。試問,如果投票結果開出來,丁先生勝出,那麼是否就代表他認為這次選舉流程沒問題?這樣來看丁在意的是輸贏,還是公平?

如果驗票,結果會更難看。如果驗了票還是落後,是給自己二次打臉。如果驗了證明票數計錯,柯文哲當選無效,丁守中翻身,那麼,丁已經說這場選舉是無效的,是不公不義的,這個市長他還要不要當?這不就像是出來抗議說考試大家都作弊,但只要我拿第一名就沒關係?這是什麼邏輯?

事實上,每場競賽中都會有人出奧步讓人吃悶虧,有人衰小被霸凌,有人操作風向帶輿論。你問每位運動選手或電競選手,出國參賽時總會遇到有主辦單位、外國選手、評審⋯⋯做許多檯面下的小動作,意圖使人未戰先敗,但既然已經決定參戰,就應該全盤考量,放下會影響參賽表現的小問題,專心放眼大局求勝利。

全台灣覺得選舉不公的人,只有丁守中嗎?全台灣這次選舉被影響的候選人,也只有丁守中嗎?丁的團隊是否有想過,那些落選的其他候選人,都沒有出來抗議是為什麼?他們真的都輸了嗎?還是只是利用這次的跌倒,來求得未來更多的優勢?

真正的輸贏絕不是表面。這場抗爭繼續下去,就算丁提出各種新事證,只會讓他從原本只輸了面子,變成也輸了裡子。就算覺得票數只差一點,就算覺得這是自己最後一役,那又如何?人生勝敗本來就難以計算,據說武士對決時,不能光想著要贏,只有專注在刀劍攻守,忘卻生死才能勝出。光是在選後這樣應變不足、決策反覆,行動保守、難辨大勢、好強好面子又不承認失敗就已經一再減分,再再突顯丁的缺點,現在的情況看來,顯然他不適合領導台北市民,重新選舉對他並不有利。

留著顯而易見的缺點給對手出拳,並不是愚蠢,因為已經想好怎麼接招;完美零缺點的戰勢不見得會贏,因為你不知道對手會攻擊哪裡。如果韓國瑜在高雄參選,一開始就罵陳其邁全家,你覺得高雄人不會反感嗎?表面上看起來吃虧的局勢,其實只有深諳棋局的人,才知道每個犧牲都是為了更接近最後的勝利。

人生難就難在畫上美好的句點。上台是時機,下台是藝術。

11.27.2018

11/24選舉之後

恭喜大家,2018年九合一綁公投選舉終於結束了。

現在你的阿姨叔叔變回阿姨叔叔,之前叫你投給某個黨,現在變回繼續跳針問你怎麼還不結婚;巷口麵攤老闆變回老闆,不用擔心政治立場相反的尷尬,只要專心吃麵;你的上司變回主管,你不用再擔心他利用職權騷擾,總是在工作群組裡催票。這個世界繼續轉動,偏鄉孩子繼續努力,外漂者繼續漂泊,上班族繼續加班,反同恐同者繼續反智、抓猴、離婚。同志繼續相愛。

這就是民主。有堅持,也有妥協,有很多謊言,但謊言太多反而會拼出真實。很自由,也很善變,就像人心一樣。反正日子還是要過,不管現在和誰交往,沒有一輩子的事,只有四年在一起。接下來要不要一起走下去,就要看你這四年的表現。

也許壞的念頭不一定都帶來壞的結果,也許自以為是的正義才是永遠的悲劇,善意惡意、善果惡果上天自有安排,畢竟最後摧毀魔戒的人不是政治正確的佛羅多,而是反派角色的咕嚕。

11.10.2018

日本人的泡泡生活

我覺得日本人活在自己的泡泡裡。和日本朋友吃飯,串炸餐廳的配菜是生高麗菜切片沾醬油吃。日本朋友教導吃法,不論串炸或高麗菜,「只可以沾一次」。每片生高麗菜都只能沾一次醬油,醬油口味甜鹹甜鹹,配爽脆的甘藍葉很開胃。便當大小的方鐵盒裡裝著滿滿醬油,蓋子上寫著禁止沾2次。沾醬是會收回去的,給下一組客人用。店家老闆不會監督客人是否只沾一次,日本的友人似乎也不擔心。我覺得非常好玩。當然同桌的所有人會互相監督,但要如何確定這沾醬沒有別人的口水?如果有頑皮鬼故意或忘記沾了2次,我怎麼確定這盒調味醬油之前的人在使用時,手指或口水有沒有浸進去?

仔細追究起來難免會有種自我安慰的感覺,「前面使用的人一定也有好好地遵守規則吧」心裡不禁會冒出這種勸自己放輕鬆的話語。我覺得日本人很看重群體的共同利益,削弱個體的意見,如果被納入一個團體中,就必須配合整體,放下自己的執念。像是活在一個大泡泡裡,彼此共好,也相互依存著生活,不能給泡泡裡的其他人帶來困擾,也總是從泡泡裡看外面的世界。

但誠實地說,這也許是對進步的阻礙。首先在群體裡為了共好,會失去對是非的判斷。就像沾醬油這件事,因為大家都必須共用,必須接受可能會有的衛生風險,必須相信每個素未謀面但會一起共用醬汁的人,都有乖乖地遵守規則。但這種「信任」,某種程度已預先設了立場,因為假設不會有違反規定的人,「不可能吧!犯規的人也是極少數吧!」所以當團體中有少數的受害者,就會希望那些被害人閉嘴,不要吵吵鬧鬧造成其他人的不便,認為違規的情形只是個案,而不會思考是否是體制或規定出了問題,也間接姑息容許違規人一犯再犯。

與日本人就近生活,不守規則的人的確有,只是會很有技巧地不被發現,不要造成別人的抱怨就好。禁煙燒肉名店人潮滿滿,但抽煙的人卻很多,他們會把菸點在抽風口旁,覺得菸味會被吸走,但其實大家都聞得到菸味。晚上十點電車站,喝醉酒在月台又吐又尿的人也有,而且不只一次,但很厲害的他們會在吐了一地之後,秒消失在月台上,旁邊的人也見怪不怪,淡定地自動閃避得遠遠的。

每個國家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優缺點。並不是指日本不好,事實上,日本不管在美學設計、文化素養、科技發展⋯等各方面,都可以說是名列前矛的傑出與優秀。我擔心的是,在台灣有眾多的設計人和創作者以日本當作範本般膜拜學習,但像這樣活在泡泡裡的日本,真的是我們最好的師法對象嗎?如果一直學習某種他人的文化,是很難擁有自己的文化主張的。韓國如果一直只仿效日本,可以發展出現在的KPOP潮流嗎?曾經一度中國以為,要仿效台灣,補足那段歷史的文化空缺,但很快地就發現其實中國可以走自己的路。而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會看見自身擁有多少可貴的資源,也就沒有什麼包袱會拖慢發展的速度了。

在台灣有部份的創作作品看起來很像是日本品牌,甚至做得比日本還要更有日本味。這種類似日本感覺的「創作安心感」是讓人覺得很不妙的因素。東西要做起來像日本,或設計風格要像在日本看過的,才會覺得放心,才能在市場推廣,某種程度就像是消費品味和感官認知被日本綁架般的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每次從日本回台灣,看著代購或自購,買得滿箱滿行李的貨物塞飽機場輸送帶,箱子外的名稱可以看出各式各樣的東西都有,從電器到食物名產甚至到嬰兒推車無所不怪什麼都能買。會讓人覺得有必要這樣嗎?台灣是買不到東西嗎?不是說台灣人不消費只愛存錢?但看到這種景象,我想可能錢都花在日本了吧!

據說在新加坡,4個人聚在一起就算是集會,像新加坡這般嚴格控管,有許多美麗乾淨的街道、人工重金打造的打卡地景,但缺少自身的文化認同,完全效法歐美,寧願學英文也不顧中文的理念我實在無法認同。文化意識是一條漫長的路,比方像中國,可能在經濟上可以跳躍式地超展開,但公民的思想和文化素養就無法一蹴可幾,也因此在海外看到的中國人,對自身的民族總有種又驕傲又自卑的矛盾心結,因為生活涵養就是一種傳承的歷史,一種被內化吸收的資產與共識,也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迷人之處。

台灣人其實不需要透過日本來感受生活,雖然現在人總是執著於消費一種已知的體驗,別人去了冰島看極光我也要,別人吃了新美食我也要吃,需要check的表單長長一串,卻都是只等著體驗別人已經做過的事。但這樣一直follow別人的lifestyle,要怎麼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日本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資產和文化意識的國家,回頭看看台灣呢?出國走走,就會覺得台灣真的很特別,這麼多珍貴的元素就在身邊,只等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人們去發掘。

2.15.2018

新年圖文不符

我們常常以為長大後比較不會受傷。但其實我們和孩子一樣脆弱。生活經驗幫助我們恢復得比較快。我們已經學會所謂的「正常」,受著傷但「正常」生活,受著傷但「正常」工作。世故幫助我們把傷口藏好,療癒自己然後打起精神振作面對。

為什麼人可以把傷口藏起來呢?其實不是藏匿的技巧太好,而是大部份的人不是真心的關心。不是故意虛情假意,只是每個人都已經自顧不暇了,所以希望大家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見不得別人過太好,看了會眼紅不爽;但也不希望週遭一直有著不幸悲慘的人,事實上沒有誰真的有時間有精神,真正地去拯救誰。

可能只有小孩和老人才喜歡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