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09

1108

星期日的下午,我在廚房切著水果。陽光從我前面的窗戶照進來,光線被迫雜亂地分佈在窗台的物品上。

除了植物盆栽之外,其他的筷子、湯匙、橡皮筋,因為被凌亂地排列著,像是暫時被放在那裡,但上面覆蓋了淡淡灰塵,使得看起來又好像不會再被更動。

從客廳裡的電視,傳過來輕柔的鋼琴聲和日語,是公共電視正在播「東尼瀧谷」。

這種氛圍之下,我的思緒漸漸地飄遠,對自己手邊在做的事情失去了意識,失去了自己當下的存在感。

彷彿自己已經抽離出來,看著削著水果的自己。

一邊把水果皮打包成垃圾,一邊覺得,這就是人生吧!

今天清掉的垃圾,過沒幾天又積成一大包。然後我們再清理,再製造,這其間就這麼過著人生。

人生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人生不是你住在想住的房子、想開的車子,人生是由無數瑣碎的事物組成,我們都被電影和小說催眠了,小說是由章回和情節串成,電影是由影像和敘事構成,人生不是。你認為在生命裡重要的時刻、片段,其實和所有瑣碎的時間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人生不是摩天輪上浪漫,不是在醫院裡焦急的等待,不是分手時的痛苦,不是異地旅行的新鮮,人生是你拿著垃圾走近垃圾車,是你騎著機車等著紅燈,是你在提款機領完錢,是你洗完澡後觀察腳上的水泡;人生不用向你保證愉快新鮮,人生不用討好你,它就在那,不管你是誰,都要過你的人生。

所以我們盡一切的努力去追尋不一樣的、可被紀念的時刻,所以我們創造,由創造出來的新玩意裡來拉開和躲避與瑣碎的距離。

鉛筆

相較原子筆,我喜歡鉛筆。
原子筆代表一種統一和效率,不知為何,有種刻板的無聊感。像被壓抑的上班族。鉛筆因為木質外層的關係,曾經生命的痕跡讓人難以抗拒。每隻鉛筆都不一樣,透過刀片削出來的粗細、邊角也不一樣,隨著施力強弱,角度傾斜,能變出各式各樣的表情。而且使用後會一點一滴被磨損,需要人力維持才能繼續使用的這點,可說是鉛筆的不方便處,但也是其迷人之處。
應該說是一種比原子筆更能傳達筆者心神的媒介,需要花時間和它相處,好好保養它,意念似乎也可以透過筆尖,滑行在紙上。

8.09.2009

莫拉克襲台北以外

在我還在煩惱莫拉克颱風來,假日該去看電影還是去游泳這種問題時,台東、屏東等中南部地方已經淪陷在淹水裡了,災區的民眾不用想也必須游泳,因為等不到足夠的橡皮艇,只好自己先游出來找救援。
在8/7號到8/8號的新聞裡,感覺公視、原視和有線電視台播的不是同一個地方的新聞。泛藍的新聞台重覆播的是酒井法子吸毒的新聞,或是颱風天台北人等待某間法國餐廳吃飯排隊的新聞,泛綠的新聞台則是報導CNN播放的氣象新聞裡出現Taiwan的字樣和地圖,對政治的狂熱和對「台灣」這個名詞的崇拜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轉過來公視和原視,看著那些曾經到過的地方,去墾丁必然會經過的林邊鄉,日前才去台東看到的好山好水,整個變成只有一種顏色,全部都是灰色的泥漿滾滾流下,公視的《南部開講》裡播放從屏東上空空拍的畫面,整個像是泡水壞掉的模型玩具一樣,這不才是真實的台灣嗎?政客不是都說要愛台灣嗎?難道愛的是「台灣」這兩字被政治塑造出來意識形態和虛幻形象?
在8/9開始,台北的這些有線新聞台似乎才感覺到事情大條了,新聞的call in節目竟然被當作119救援專線,各家新聞台才開始播放中南部的災情,整個就是不知民間疾苦到不可思議。我不禁想,在我周遭的人,留意的是今天星巴克有沒有買一送一,對他們生活以外的事情毫不關心,是他們原來就這麼冷漠,還是新聞媒體造成的?我的同事們從事的還是和人有高度相關的廣告業,新聞說現在什麼爆紅就覺得這是潮流,是人們真的不夠敏銳,還是有線新聞看多了,人會變笨,失去思考的能力?!原視裡原本平靜的步調和節奏,也被駭人的風災畫面取代,主流媒體裡看不到的真相,這些在台北的官員們要怎麼知道自己做的決策造成什麼後果?當然,他們也可以一直看非凡新聞,不是股市金融投資建議,就是美食吃不完,完全不會有惱人的新聞和畫面出來煩人。

公視《南部開講》裡一位特別來賓表示,治水首先要護山,現在的淹水問題其實就是50年來對山林的錯誤開發使用造成的,上游的攔沙壩其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堤防越蓋越高也沒有用,只能加強人們的安全感,但也因此人們的住家反而蓋得越來越靠近河岸,但河川的淤沙問題沒有解決,水平線越來越高,堤防一旦被破壞,後果就不堪設想。原本該是吸收河川壓力的土地也被拿來居住,河水暴漲時才會難以收拾。
但一條河的管理卻是混亂而複雜,上游到下游就分林務局、水保局、經濟部水利署、行政院農委會...有的各只管一邊,有的中央和地方都管,管轄權的複雜,代表的是管理窗口的眾多,官一多,事情絕對不會變得更簡單,整體沒有正確的治水觀念,是花了再多億的預算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有線電視新聞台現在每一台正賣力地播放著災區的新聞,這樣慢半拍之後像中邪般只播一種新聞,真是讓人說不出話來,但即使播報一整天的災區新聞,也不會深度去探討成因、背景和未來的這種斷章取義的播報角度,也真是讓人佩服,泛藍的新聞台現在正試著讓國軍的畫面出現多一點,泛綠的新聞台則是開始開講炮轟國民黨的不是;非凡新聞台仍舊維持不變的風格正播著《錢線報告》,我想,台灣住在台北以外的人,除了樂觀,還是自求多福吧!

P.S.現在災區需要大量民生物資和志工,世界展望會也已開設賑災捐款的項目;可上世展會官網查詢。

7.18.2009

沈默的體育

我看著今天下午的公視聽聽看,重播2007年聽奧的相關準備事項,我不禁想著不看公視的群眾們,要怎麼知道聽奧是什麼,又在做什麼呢?在公視新聞裡看到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趙玉平秘書長在訪問時用手語表示,「要把聽奧辦好,即使實際做不到,也要表面做得像」,我想著,看著好不容易爭取來的主辦權卻變成聽人在主導,比出這番話的心情是多麼難過呢?

我常常覺得不舒服的,就是公車上捷運站裡如洗腦般的政績廣告,我就住在台北,台北好不好我們自己其實清楚,並不會因為市長出來多說了幾句話而改觀,總是強調什麼活動在哪裡,似乎重點在地點而不在事件本身,那麼,套用在這兩個賽會上,如果「世運在高雄」和「聽障奧運在台北」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不先和民眾溝通活動本身的重要性和意義,又要怎麼呈現這件事在台灣舉行是充滿榮耀的呢?

這次世運和聽奧的logo也都把「北」和「高」的中文字型放入設計,高雄世運更是直接就是「高」這個字型的變化,雖然不能說這樣有錯,但回顧歷屆的奧運,一眼就希望別人看出城市名並不是logo設計時的最高指導原則,總是喜歡重覆播著網路消息的數家有線新聞電視台,也是直到等世運開幕後,才紛紛以「高雄世運讓台灣發光」或是「首次有國家元首宣布開幕」這樣的說法報導。總觀來說,全都是以政治立場、政治考量來處理,那麼那些體育選手呢?他們背後的努力、現在遇到的困境是什麼呢?世運裡台灣的選手成績不論好壞都該介紹,主流媒體怎麼都沒有聲音?民眾在碰到國外來的選手或聽奧選手時又該怎麼回應,這些都準備好了嗎?只是強調召募到多少手語志工就夠了嗎?運動員難道不是才應該是整個賽事的主角嗎?但我們卻叫不出任何一位國內的聽奧選手的名字?!他們的背後難道沒有故事可以報導、值得報導嗎?

至少,面對聽障者,改掉「我們正常人」的這個習慣說法,「正常」向來是個粗魯而強迫的字眼,幾乎沒有誰可以定義「正常」,某個器官在醫學上的正常,也只能表示可以運作發揮應有的功能而已。只能說在台灣,永遠政治話題才是話題,體育選手和聽障者雖然不同背景,但對大部份的媒體來說,他們同樣都是沒有聲音的人,永遠的沈默者。

正面的才華

在我剛入行頭幾年,廣告還是個熱門的行業,許多設計公司和公關公司都紛紛改名為廣告公司或整合行銷公司,即使還是以執行設計案or Event為主。甚至有間雜誌出版公司約我去面試時還稱讚我的出席,那位主管說:「現在年輕人都要去廣告公司了。」

就在我這幾年忙碌加班,漸漸失去對時間和生活的感應力時,廣告公司的熱力也在漸漸消退。目前任職的公司正在找人,在看履歷的過程裡,廣告業已經不是年輕人投射成功夢想的好舞台。可能是缺個工作,可能是想要個有趣的工作,可能是要個有趣又不會太累的工作,不管從哪點來看,廣告業都不是他們的答案。離職的同事也是覺得廣告業太可怕了,完全沒了自己的時間和生活,趕緊趁還可以轉業時先轉行。

我在想著,廣告公司怎麼會走到這個風景呢?從前在電視上,有趣的廣告不少,常有一些新的形式或挑戰舊的觀點,當然你可以說,因為手法和idea還沒有被玩爛,還有很多可能,但在現在,只要有一點點不同的廣告,就會在動腦和廣告雜誌上大力報導,執行的廣告人也會覺得自己是現今廣告圈裡最嗆的角色,是這些廣告的確傑出到前所未見,還是普遍的廣告都讓人無感?

在徵人的過程裡,前輩建議我,與其找個很有才華的人,不如找個能正面思考的人。我在想著,就這兩個選項如果要我選其一,我可能會寧願自己是個有才華的人,諷刺的是,如果我這麼選,我就不夠適合待在我現在置身的這個產業裡,如果正向思考是這麼的重要,那麼代表站在對面的挫折會有多大?我又要怎麼告訴來應徵的人,我們歡迎你加入我們公司,與我們一起經歷無盡地修改、重提,客戶賴帳不執行、比稿有內定、每天不一定能準時半夜12點下班,而你的薪水報償又是顯然無法補足你失去的生活品質...?!

這件事如果正面地看,也許只能說,在廣告公司光環不再時,還願意投入的人,應該是真的很喜歡廣告吧!對著作出這個結論的我,我也只能說,既然還是廣告人,我也還有正面的潛力吧!

3.04.2009

這些廣告裡都沒有傳達benefit

廣告是一種有趣的映射。就像鏡子一樣。
廣告基本上是一種輸出思想的傳播,但同時也是個管道,讓人可以反觀廣告主和廣告公司的智慧。
這尤其可以在公家單位的廣告裡得到證實。

每隔一陣子進電影院,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宣導廣告換檔。我還是認為政府與其花錢拍廣告,不如拿這筆錢去做點真正有用的事,如果說最不懂得藏拙的例子,恐怕就是政令宣導的廣告搶得頭香了。台北市裡擺脫不掉郝龍斌的臉,而且還有版面上越放越大的傾向,高雄市食物券的記者會活動,大型食物券輸出demo上只出現一個陳菊的畫像;最可怕的例子當然是台東縣長鄺麗貞,而且她現在仍然在繼續製造這些可怕的廣告,這種荼毒難以預防,到目前為止,全台灣的官員都應該去上美術課,或是媒體與行銷傳播基本入門,因為從他們的廣告裡呈現的常常是邏輯不通、語意不明,先不講廣告精神和感性層面的趣味度和感受性,或是戲劇張力,把一件事說清楚有這麼難嗎?以為公家機關的廣告就是政績宣傳,是把廣告想得太簡單,還是官員的大腦結構太簡單?!
平面的大眾媒體溝通也是很糟,光是要把政客的臉修得讓人可以忍受,就是一件費工的事,與其花這些電修費用,把預算用在其他執行成本不是更好?我常常看著電視裡政府製作的廣告,或是一個捷運工程的宣導壁貼,我都會想不透:為什麼會作出這種layout呢?為什麼這種執行水準會被通過、被接受的呢?如果是預算問題,那麼是否還需要做廣告?是否換個媒體換個呈現方式會好些?

廣告公司在這裡面當然有一定的責任,但其實做廣告久了你會了解,廣告主和廣告公司的責任是各半的,而且常常廣告主的權限是超越廣告公司的任何決策,在台灣廣告圈,客戶永遠是對的。

就像最近on的一支104人力銀行的廣告,令我驚訝的是一個稱作人力銀行的機構,竟然會提出這種的觀點:「感謝企業主提供工作機會,讓父母有工作,可以給孩子安穩的生活」這是什麼論點?業主難道不需要人力和人才嗎?一間公司會自動賺錢都不需要員工?現在的經濟情況的確是艱困,在這種時候求職者本身已經更低姿態,一間人力銀行難道不是更應該幫助廣大的員工們,但卻在這個時候幫著企業主講話,似乎我們的工作都是靠老闆施捨來的,真是讓人氣到說不出話來。

廣告是一種綜合性的呈現,可以快速地呈現出一個社會裡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台灣的廣告常常被壓縮,無法表現出其他的可能性或豐富性,一直在解決眼前的行銷問題,結果就是無法培養出傑出的品牌個性和廣告視覺或美學上的延伸可能,廣告一直在促銷、一直很SP、一直不好看,這些可能是廣告主PM也知道也無奈的情形,那麼這個廣告製成的過程裡,到底誰得到了benefit?如果廣告沒有幫助銷售、廣告公司也沒有賺到錢、消費者也對廣告冷感,那麼這些廣告的目的到底在哪裡?廣告主的大老闆們又為何仍然執意要這樣控制廣告創意?難道廣告真的只是為了滿足權力的控制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