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17

第一次活著就上手

可能是因為中年了,我覺得人活著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體悟,但這句話卻很難對別人說,聽到的人總會認為,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還是有什麼不好的念頭。但其實這個體會,就某種層面來說可能是種幫助,是了解到生活的重量,而思考著怎麼扛起來。

去年我換了手機。現在這個時代,每隻智慧型手機都變得像食品罐頭一樣,才上架就決定了賞味期限。電池壽命讓用戶只能使用18個月左右--每兩到三年,就是產品汰換期。就在去年11月,買了剛上市不久的iPhone 7,而在我配好手機殻的隔天,電視新聞裡就報導著Apple即將推出iPhone十週年的超級紀念機型,也就是一年後的現在推出的iPhone X。

真是諷刺,不是嗎?當時才新買的產品,就已經變成過時的東西,全世界都在告訴我,「下一個會更好哦」、「你應該要買⋯⋯ 」、「你不能錯過⋯⋯」,而在那個時刻,這隻剛入手的iPhone 7,基本設定甚至都還沒有完成。

那時我就深深地覺得,現代人真的好難感到快樂。

這種被物質、科技追趕的焦慮感,變成我們每天生活裡狼吞虎嚥、異常熟悉的倉促步調。今天還是新的,不到明天就舊了、不紅了、過氣了。每個產品都不用深入了解,每項功能都不用全部學會,因為每樣東西都只是陪伴的過客,不用細細品味,重點是快點、接著、下一個。

都還沒有好好感受所擁有的,全世界就已經迫不急待,推動著人們去競逐下一個目標。就像剛上桌的食物,自己碗裡的菜還是熱的,眼睛就已經在巴望著別人碗裡有什麼。 這樣的不滿足與不安全感,讓現在人對娛樂與消費的需求扭曲,變成了各種誇張的樣態。

這樣的我們,享受著新科技的我們,是否有更快樂一些?手機裡有各式各樣的帳號和重複的聯絡資訊,和親朋好友的感情有更加緊密嗎? 可以用各種快速的方法即刻溝通:文字簡訊、語音、甚至視訊,我們有覺得人際關係比較不疏離嗎?手機裡有各式各樣的遊戲與APP,我們有覺得比較不寂寞不無聊嗎?待辦事項和行事曆充分整合,還有內建的人工智慧服務準時提醒,我們有覺得日子過得比較踏實,生活不浮躁不煩亂嗎?

很可惜,答案好像都是否定的。

據說,有某派科學家認為,在地球生活的人類,是外星人對地球人的一項對照生物實驗,觀察地球人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然後變出什麼花樣。但好玩的是,人類擁有自取滅亡的生物特性,而就科技發展這條路來看,的確是讓人們的心智變得更加脆弱。

再加上各種誘惑、身份、責任與壓力,更加注重外表的社會(或者說只注重外表的社會),更加逼近的同儕比較(社群中討拍、放閃、物質炫燿、出國享受與刷存在感),讓人很難忽略這種瀰漫在身邊周遭的較勁,如果想在這種競爭中置身事外,似乎就要有從社交圈隱形消失的心理準備。

事實上,藉由fb這類的社群程式,愈發強化了這種生活圈的差異與比較,而且讓同者愈同,異者更異。這類以數據計算與廣告購買為目的的軟體,歸納與整合是計算的核心價值,參與其中的人們也自然地會被歸類處理為一種「資料」,目的是減少個體的差異性,以尋求關連度與相似度的最大值。

我記得從前在南部老家,出門可以穿得隨性,因為去哪裡都騎摩托車,就算穿睡衣拖鞋也是一種日常。但在台北就不一樣,當然城鄉差距是其中一項原因,但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有大眾交通工具這個舞台。捷運變成一種伸展台,讓人們更加注意外表,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視線掃瞄與接觸,從月台搭車到手扶梯轉乘,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多得是全身都用力打扮過的「乘客」;這種舞台效應和滑臉書一樣,看越多別人的生活瑣事,就更加意識到相較之下自己想呈現出的樣貌。

全球資訊越發達,人們喜歡的東西也越來越接近。大家都追求類似的體驗、崇拜類似的成功價值,沒有爬過文就不知道要吃哪家店,盛行去冰島旅遊就開始規劃自己的冰島行。這種被動的、被暗示的,甚至是只會模仿的消費模式,變成人們主流的消費習慣--購買並期待擁有一種已知的、安全的物品/服務/或體驗,人們有的、人們也想要的、人們已感受過的--我也要知道/感受/擁有。

這種極為雷同的價值觀很容易產生羨慕嫉妒的情緒,另外這種以「追隨」為模式而產生的消費心態還藏有一個潛在的危險,就是建立在「他人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快樂。在這其中無法認知自己真正的喜好,無法由自己決斷結果的成敗,而且還必須趕在社群熱潮中搶先一步達陣;只要這件事、這個東西是別人羨慕也想要的,就是好的東西,就是能讓我快樂的東西,而且我必須儘快讓所有人知道我已經得到這樣的體驗。

這種看似走火入魔又徒勞無功的舉動,讓人們很難發自內心感到喜悅。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早已被各種使命必達的目的所控制,在現在的社會,想要完整做一個「人」,絕不是簡單的事。

前幾天碰到一位朋友的小孩,他問我為什麼要自學一些與工作、賺錢無關的技能和知識。11歲的孩子用老練的口吻,似笑非笑地模仿大人的語氣說著,「學這個還可以理解,可是你學那個幹嘛」,他的回應我覺得很有趣。小朋友到這個世界上才11年,已經知道要追隨大人們的喜好,要學習未來可以用得上(就是可以賺錢)的技術,不實用的興趣最好省省吧。所以人們生活的目的變得很單一、很樣板,無法自己決定是否快樂,無法用其他的興趣豐富心靈,人生旅途變成一台急欲衝向高速公路匝道的車輛,一心只求快速上路,但沒料到和所有人一樣都卡在相似的選擇,只能塞在車陣中面面相覤,然後往無用的面向努力,旅途重點變成花時間比較大家的車款有哪些差異。

如果,可以認清人活著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也許還可以輕鬆一些。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很難真正關心別人。人們喜歡知道別人的幸與不幸,希望別人過得幸福,但又不能太超過,不然自己會很嫉妒;偶爾可以安慰意外不幸的人,但如果旁人的不幸變成一種持續的狀態,人們就會想要從中脫身,因為太沈重了。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只在意與自己有關的事。事實上每個人要撐起自己生活的重量,就已經很費力了,而現今社會似乎推崇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卻又要看起來輕鬆不費力。這些奇異的門檻在逼死誰之前,可能已經先搞垮自己。用別人的喜好與標準,來決定自己的快樂與悲傷,這個責任太沈重,這樣的快樂,也太「難得」了。

人生苦短,只有一次活著的機會。不如抛開別人的玩法,自我定義人生的喜悅,學習一種實用的生活技能:「如何第一次活著就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