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8

日本行—被看到的廣告

從建築物和廣告作品來看,我覺得東京人的美學素養應該是成熟的。

所謂的成熟倒不是動不動要搬個名家大師出來,而是不管是平面的、立體的物件的呈現方式,表達出來的美感。

在台灣,你可能會看到很恐怖的招牌或看板,它們多半只能達到一個功能,就是引人注意(因為可怕地難以被忽略),或是在海邊風景區就要放一個大型的鯨魚像,而且那隻魚還要彎曲著尾巴笑著,常常為了突顯主題而在環境或畫面裡置入太具象、未經消化處理的元件,或是太貪心放入太多的元素,又為了在雜亂裡強調主題而使用非常突兀的色彩或誇張的照明。

但東京人的確是懂得減法的美學。就像數學一樣,我們先學習加法,而後學習減法,我非常希望普遍的台灣人(尤其是握有預算的客戶們)也可以了解less is more不只是句熟稔的口號而已。

東京人的藝術活動能量豐富,他們和設計的接觸也頗為頻繁,因為動漫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對青春的著迷,他們較能接受圖像或可愛的表現方式,我認為相對來看,這也影響了他們對於線條的使用和敏感度,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食的飲食習慣,他們的色彩搭配協調性都不錯。




不確定是否是一間即將開幕的Nike專賣店,內部仍在施工,外牆的包裝手法很有創意,讓運動不只是生理上的,還有思想上的選擇。維持東京一貫的井然有序,一點工地的味道都沒有。



一間位於下北澤的舊書店。簡單的招牌,就很有味道。



下北澤的Adidas專賣店,一大片牆面只出現brand template,核心的三條線作識別。



下北澤的一間食堂,招覽顧客的展示方法。



另一處工地旁的告示,幾乎等於只放logo而已,單純地構成了有設計感的畫面。



往原宿方向的車站看板,這樣的風格即使在台灣的藝展或設計展,要成為主要宣傳物的主視覺,可能不大容易。



原宿一間皮包專賣店的櫥窗。



車站內的日本職棒巨人隊廣告。



車站前的燈箱廣告。



往台場方向的電車裡的車廂廣告。富士電視台把全日本各地的名產用貌似Q比娃娃的人偶來扮裝,呈現一種可愛又搞笑的趣味。



摩斯漢堡的燈箱,食品和化妝品的product demo是日本人非常擅長的強項,左邊的動感呈現出產品的好吃感,結合右邊的在地自然生產,即使不懂日文也可輕易收到新鮮美味自然健康的產品訊息。



在東京常見的表現手法,各式Graphic作品,表現各種各樣的tone。在燈箱、傳單、書籍、立牌上隨處可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