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在中年第一次去了香港。我因為不買名牌不愛瞎拚也不大注重口慾,所以一直與香港錯過。
香港是個混亂與物慾共同融合在一起的城市。地面有著暗膚色推著貨車的工人,他身後的背景天空襯著的,是數不清樓層數的高塔大樓;混亂和對比衝突我還可以接受,只要是原生屬於當地的地景地貌都好,這就是身為旅人想要找尋的體驗。路上的行人和台北不大一樣,台北的年輕人看起來都一個樣子,刻意模仿著韓系的妝容或衣著。可能我只去了幾天,也不跑Shopping Mall,這樣的感受也只是以管窺天的斷章取義。
同行的朋友堅持要到香港的添好運,所以我們就在車站底下轉乘站的店面吃。口味比起台灣的分店是有些不同,蝦米的味道重些,蘿蔔糕裡的蘿蔔也大塊些,食物有種吃在當地大手大腳的豪氣。(以香港物價來比,價錢也比台北的便宜許多)
坐下來沒多久位子就滿了,平時不會給人坐的桌邊,店家也讓一位單獨的客人坐下了。這個位子挺尷尬的,是用一般兩人座旁剩的一點空間來用餐,還要與另外兩位客人對望,之前獨自來用餐的女性客人不願意,寧願等一般的座位,後來來的女生無所謂,就接受了店家的安排。
我坐在十分擁擠的環境裡,想著香港人的務實。這間店桌間已經沒有間隙,每張兩人座的方桌相連併排在一起,旁邊的韓國人香港人台灣人說什麼吃什麼,都聽在大家的耳裡,點的菜色也分享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大家說到覺得有點不方便的事,就會小聲講起自己的方言。在這個侷促的空間裡,我覺得還能吃出食物滋味真是有福氣。
什麼事情都犯不著和錢過不去,我想著這麼務實的香港,現在是否會覺得自己失去很多東西呢?我這次選擇去拜訪香港一些藝術文化的場所,在一些書店和藝術展覽裡,看到香港的年輕人描述著「佔中」的理念和訴求,說他們不要變成小時候討厭的大人。他們討厭的大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比較拜金?比較現實?還是這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求生存的必要之惡呢?
因為資訊全球氾濫的流通,所以人們必須回頭看向自己,我是誰?世界又是怎麼看我的呢?感覺的出來香港和台灣一樣,也在努力找尋屬於自己的文化符碼,像所有亞洲國家一樣,我們擁有的許多共同回憶,都是西方或日本強勢的文化影響下的消費記憶。
我走在中環高高低低的坡石路上,路旁滿是擔心天空留白的超大中英字招牌。還有一抬頭總是與超高樓相伴隨的曬衣桿和飄盪著的衣服。我最近因為工作去了日本和香港,可惜的是在這些地方說中文好像都不大受歡迎。似乎到哪都會被當作陸客。中國人給世界的強烈印象,好像很難改變。本來就害羞的台灣人,現在出國更尷尬了,台灣已經是世界地圖上很小的地方,對這一點有些自卑又自負的矛盾心情,但又無法與外國人解釋得清楚,想來想去難道只能說台語嗎,但畢竟大家平常還是習慣用國語溝通,出國必須搞得這麼累人又計量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實在顯得有些傻氣。
我想因為我是個老人吧。所以縱然喜歡在別的國家的新鮮遊歷,最後還是想回到自己的窩。
10.24.2015
6.24.2015
大家真的很愛拍照
我一直覺得「拍照」是件很妙的事。在這裡,我要區分拍照和攝影的差別,「攝影」對我來說是比較嚴肅的,用眼睛和思想,決定捕捉的內容和紀錄的角度,就像是用圖片作為陳述的素材一樣,差異不是相機的規格,而是用心的程度。有消化過的,我會歸類在「攝影」,而「拍照」,就是打開相機電源,按下快門。
我發現大家很喜歡拍照。到了一個地點-看到某樣東西-拍下照片,然後走人。為什麼不用自己的眼睛和手和心去感覺,我一直想不透。相機裡拍下的,一定沒有親眼所見真實、完整,如果覺得現場沒什麼要好好琢磨記錄的,那麼又為什麼要拍照,在自己的相機裡留下影像呢?
另一個拍照很「奇幻」之處,就是好像沒有人在意-可不可以拍照這件事。 覺得任何事物都可以理所當然的拍下來,而忽視「禁示拍照」的警示,事實上,越是不能拍照的地方,偷拍的人越多,這點也很不可思議。
為什麼選擇帶走一張照片,卻不停下腳步好好地感受認識土地,到底,臺灣人在著急什麼?是心靈空虛?還是為了在fb貼圖較勁?這種什麼都想拿一點,又什麼都沒感覺的生活習慣真的很驚人。透過觀景窗,人們都看到了什麼呢?
我覺得大家好像被植入一種Bug程式,看到某個人工的東西、不一樣的景色、剛上桌的食物⋯⋯就像是一種鳴槍前的提示動作,像被按了起動鈕一樣--馬上開始咔擦咔擦。在電腦裡、硬碟裡放了一堆相片,真正細細回味的人,又有幾個呢?舉看煙火作例子,現場肉眼看,和現場透過相機看,震撼力一定不同,忙著從相機裡拍東西的人,是否就錯過了眼前真實生命的熱力?
這種「淺薄的認識」相當麻煩。它的目的不是品嚐,而是佔有。為了拍照,甚至願意冒生命危險,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人們為拍照做出各種離譜的舉動?而這麼大的犧牲卻沒有為他們的美學素養製造出任何卓越的貢獻?!
這次有圖也沒有真相。
我發現大家很喜歡拍照。到了一個地點-看到某樣東西-拍下照片,然後走人。為什麼不用自己的眼睛和手和心去感覺,我一直想不透。相機裡拍下的,一定沒有親眼所見真實、完整,如果覺得現場沒什麼要好好琢磨記錄的,那麼又為什麼要拍照,在自己的相機裡留下影像呢?
另一個拍照很「奇幻」之處,就是好像沒有人在意-可不可以拍照這件事。 覺得任何事物都可以理所當然的拍下來,而忽視「禁示拍照」的警示,事實上,越是不能拍照的地方,偷拍的人越多,這點也很不可思議。
為什麼選擇帶走一張照片,卻不停下腳步好好地感受認識土地,到底,臺灣人在著急什麼?是心靈空虛?還是為了在fb貼圖較勁?這種什麼都想拿一點,又什麼都沒感覺的生活習慣真的很驚人。透過觀景窗,人們都看到了什麼呢?
我覺得大家好像被植入一種Bug程式,看到某個人工的東西、不一樣的景色、剛上桌的食物⋯⋯就像是一種鳴槍前的提示動作,像被按了起動鈕一樣--馬上開始咔擦咔擦。在電腦裡、硬碟裡放了一堆相片,真正細細回味的人,又有幾個呢?舉看煙火作例子,現場肉眼看,和現場透過相機看,震撼力一定不同,忙著從相機裡拍東西的人,是否就錯過了眼前真實生命的熱力?
這種「淺薄的認識」相當麻煩。它的目的不是品嚐,而是佔有。為了拍照,甚至願意冒生命危險,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人們為拍照做出各種離譜的舉動?而這麼大的犧牲卻沒有為他們的美學素養製造出任何卓越的貢獻?!
這次有圖也沒有真相。
用三個「同義詞」解釋「文創」
要觀察哪些事項,是人們不熟悉不擅長的,從語言的形容就可以看得出來。比方說:「時尚」。就算多了一些像「潮」「in」「流行」這些包括外來語的字眼,我們對時尚仍然恐懼、充滿不安全感。我們不敢自己定義時尚,所以等某種風格變成全球流行,才敢追隨。因為無法理直氣壯,又缺乏產業環境和文化發展背景,所以許多時候,人們對這個類別的需求,就屬於「點到為止」。服裝秀、織品展、設計師新品發表⋯⋯都用「時尚」來形容就好。至於是哪種時尚,哪種風格,似乎不那麼重要,因為在大家腦海裡的理解品項歸類中,只要知道屬於「時尚類」就夠了。
這樣的情況,現在更是非常適合套用在另一個名詞上:就是「文創」。為什麼不能用其他的描述、說法,來形塑更具體的論述,我猜想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文創是什麼。頂多照字面分解成「文化」和「創意」,接下來就是非常分岐的見解,變成一種感覺,一種氣味。
寫到這裡,我腦海中就浮現出無數的文青照。很美麗的生活情境,有貓,漂亮的木桌椅,優閒的生活步調,討喜的陽光,有野餐、有美食、有品味。上流版的文創,是放在氣質小店或誠品松菸店裡的設計品;庶民版的文創,是放在創意市集裡的商品。
似乎立即浮現的一個隱憂-政府說要發展文創,可是沒有人知道文創,要怎麼發展?我們政府向來動作和神經都比民間慢上好幾拍,而文創這件事,民間的能量可能都還不夠活絡、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強勢地進入主導,藉由預算補助來「引導」-哪些是公家單位的西裝組「認可」的文創產業,是否會把文創狹隘化?不知道文創,又要如何來審核文創?誰說了算?是否會扭曲了文創的認知和創作能量?目前看來,資源似乎極端地分配不均,越是打著文創旗幟的,越讓人看不出頭緒,搞綜藝的,搞媒體的,開銀行的,似乎拿走最多的政府獎助資源?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無法定義文創,或者,我們講起文創這個詞,浮現的是一種情境、氛圍,這樣是否充滿危機?如果很有創意的作品恰巧不屬於那種「氣味」怎麼辦?設計師恰巧不想只畫些阿貓阿狗、無病呻吟怎麼辦?為什麼在還沒有人可以明確的定義「文創」之前,這個名詞就被某種生活情境綁架了?!沒有美美的圖片、沒有搞笑諷刺的插畫、沒有產業苦情的轉型故事、沒有脫離現實的文藝腔,臺灣還有其他文創的可能嗎?
而重點是,對於偏愛「安全、可愛」的創意風格的臺灣消費市場,這樣的「其他類文創」,有可能可以存活嗎?
要對比我們有多不了解文創,試著用另一個名詞就可以意識到其中專擅程度的差異,比方說:小吃。在臺灣,講起小吃,每個人都可以申論談個沒完,好像每個人都有一張個人的美食地圖,從米飯麵小點甜鹹酸辣,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能打開一點點心胸,像品嚐美食小吃一般,不要先急著給文創貼標籤,給創作者更大的空間和市場機會,發展具有獨到見解的創意作品?
臺灣的歷史稱不上悠久,受到大量外來文化和殖民的影響,加上我們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權利的移轉,我們要找出獨特屬於自己的文化符碼,還有好長一段路要好好前進。我們連自己是誰都存有懷疑,產業的經濟背景又以代工為主,要發展具有全球觀和競爭力又獨一無二,只屬於自己文化聲音的優質文創作品,真的需要很多努力。而臺灣狹隘的文創消費市場,也需要購買者願意接受更多可能,而不只是盲從、被動地追趕國外風潮。
承認吧,我們都不了解文創。
這樣的情況,現在更是非常適合套用在另一個名詞上:就是「文創」。為什麼不能用其他的描述、說法,來形塑更具體的論述,我猜想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文創是什麼。頂多照字面分解成「文化」和「創意」,接下來就是非常分岐的見解,變成一種感覺,一種氣味。
寫到這裡,我腦海中就浮現出無數的文青照。很美麗的生活情境,有貓,漂亮的木桌椅,優閒的生活步調,討喜的陽光,有野餐、有美食、有品味。上流版的文創,是放在氣質小店或誠品松菸店裡的設計品;庶民版的文創,是放在創意市集裡的商品。
似乎立即浮現的一個隱憂-政府說要發展文創,可是沒有人知道文創,要怎麼發展?我們政府向來動作和神經都比民間慢上好幾拍,而文創這件事,民間的能量可能都還不夠活絡、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強勢地進入主導,藉由預算補助來「引導」-哪些是公家單位的西裝組「認可」的文創產業,是否會把文創狹隘化?不知道文創,又要如何來審核文創?誰說了算?是否會扭曲了文創的認知和創作能量?目前看來,資源似乎極端地分配不均,越是打著文創旗幟的,越讓人看不出頭緒,搞綜藝的,搞媒體的,開銀行的,似乎拿走最多的政府獎助資源?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無法定義文創,或者,我們講起文創這個詞,浮現的是一種情境、氛圍,這樣是否充滿危機?如果很有創意的作品恰巧不屬於那種「氣味」怎麼辦?設計師恰巧不想只畫些阿貓阿狗、無病呻吟怎麼辦?為什麼在還沒有人可以明確的定義「文創」之前,這個名詞就被某種生活情境綁架了?!沒有美美的圖片、沒有搞笑諷刺的插畫、沒有產業苦情的轉型故事、沒有脫離現實的文藝腔,臺灣還有其他文創的可能嗎?
而重點是,對於偏愛「安全、可愛」的創意風格的臺灣消費市場,這樣的「其他類文創」,有可能可以存活嗎?
要對比我們有多不了解文創,試著用另一個名詞就可以意識到其中專擅程度的差異,比方說:小吃。在臺灣,講起小吃,每個人都可以申論談個沒完,好像每個人都有一張個人的美食地圖,從米飯麵小點甜鹹酸辣,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能打開一點點心胸,像品嚐美食小吃一般,不要先急著給文創貼標籤,給創作者更大的空間和市場機會,發展具有獨到見解的創意作品?
臺灣的歷史稱不上悠久,受到大量外來文化和殖民的影響,加上我們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權利的移轉,我們要找出獨特屬於自己的文化符碼,還有好長一段路要好好前進。我們連自己是誰都存有懷疑,產業的經濟背景又以代工為主,要發展具有全球觀和競爭力又獨一無二,只屬於自己文化聲音的優質文創作品,真的需要很多努力。而臺灣狹隘的文創消費市場,也需要購買者願意接受更多可能,而不只是盲從、被動地追趕國外風潮。
承認吧,我們都不了解文創。
5.29.2014
一半中年
可能是步入中年,最近忽然有種感覺,像是自己站在很高的地方,遠遠地看著自己人生。好像可以抽離地看到自己做的每個決定,導向了什麼樣的結果。看著那些放棄的,選擇轉彎的道路,然後路線在我轉向的地方熄燈了,後續只留下空虛的黑暗。
對於接下來要做的事,也很奇異地延續著距離感,說不出是興奮還是焦慮,好像從很遙遠的地方看著還未發生的人生片段,用著移軸鏡頭拍攝,自己正看著自己,在人生的模型縮影中忙碌著。為什麼明明是自己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事情,卻這麼疏離呢?是因為還未發生嗎?還是面對人生的選單,攤開這些菜色時,應該更熱情澎湃地一些,而不是冷眼旁觀?這些脈絡和路線,真的可以像我所願地前進嗎?
中年,是否該像是作文裡的承轉之時,要接收青春揮灑的結果,轉而收拾打包朝向另一條更長遠的路前進?
感覺自己過到目前的大半人生,自以為很有頭緒,自以為很有方向,但其實是迷迷糊糊地被推著走著,現在是頭一次出現這種清晰感。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 這樣,是好是壞?
對於接下來要做的事,也很奇異地延續著距離感,說不出是興奮還是焦慮,好像從很遙遠的地方看著還未發生的人生片段,用著移軸鏡頭拍攝,自己正看著自己,在人生的模型縮影中忙碌著。為什麼明明是自己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事情,卻這麼疏離呢?是因為還未發生嗎?還是面對人生的選單,攤開這些菜色時,應該更熱情澎湃地一些,而不是冷眼旁觀?這些脈絡和路線,真的可以像我所願地前進嗎?
中年,是否該像是作文裡的承轉之時,要接收青春揮灑的結果,轉而收拾打包朝向另一條更長遠的路前進?
感覺自己過到目前的大半人生,自以為很有頭緒,自以為很有方向,但其實是迷迷糊糊地被推著走著,現在是頭一次出現這種清晰感。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 這樣,是好是壞?
寂寞地酷
有時候我覺得,人們,其實是很寂寞的。不分年齡,年輕人、中年人,年老的人更是,大家其實都是寂寞的。因為心裡寂寞,想得到慰藉,所以談情說愛的戲劇越來越流行,而且愛看主角命中注定,眼裡只有唯一,其他人都是垃圾的那種劇情舖陳,好像這樣才能抗拒一點點現實生活裡的失落和乏味,抗拒一點點自身的平凡和普通,至少能從發亮的電視螢幕裡,把一種絕對、一種肯定請到面前,好像這樣的魔法在眼前施展後,自己也可以學會咒語一樣。
會不會是其他的情感都退到太後方了?家人的親情,朋友同學的友誼,同事的關心,這些除了愛情以外的情感,是否都發揮不了作用,連成為桌上配菜的角色都達不到?所以大家才會失戀就像世界末日,才會分手一定要搞成你死我活?因為覺得什麼都沒了,什麼都毀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愛情變成了在人們的眾多感情裡,唯一依存呼吸的依靠?所以除了談戀愛,我們是否都沒有機會再被別人了解?那麼我們自己呢?除了感興趣的戀愛對象之外,我們又曾經試著了解過其他人嗎?
我記得曾經聽過一位同事說,她每天坐捷運,看著打扮入時的人們,都覺得自己渺小到要消失了。我想,就是這種恐懼吧!所以人們要砸錢買最貴最新的玩意來武裝自己、證明自己,因為害怕被忽略、被帶過、被放空。曾經在一部討論蘋果系列商品熱潮現象的紀錄片中看到分析,有學者就表示『「酷」本身就是一種比較,「酷」就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競爭』,所以要酷要帥,就要買名車穿名牌把正妹,因為酷變成一種宣示,一種向平凡的多數大眾示威示範的展現,怕不酷、怕自己不夠特別、不夠瘦不夠好看,非要把自己弄成像個韓星才能出門。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這麼注意外表了呢?當然外貌向來都很重要,但可能我生長的地方不是台北,沒有什麼大眾交通工具,少了注目和比較的機會,大家都是穿得很親切就騎著摩托車出門的,在時尚人士眼中非常傷眼的阿伯短褲拖鞋就可以搞定,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穿,自然也不會覺得因為穿得不夠俐落有型而遭致惡劣的對待,一切都要等認識了解後再做定奪。當然,那是我青春時的年代,我想現在也無法維持這種良善純真吧!
韓國有一個節目叫「美人駕到」(Let Me in),節目會邀請自認相貌不夠美麗的人參加一種自白式的競爭,兩位參賽者互相列舉出因為長得不夠漂亮而導致的悲慘人生,再由節目裡的整型醫療團隊最後決定出優勝者,獲勝的人就可以得到免費進廠大改造的機會。雖然在看似扭曲的價值觀裡面有很多是為了節目效果堆出來的,但我不由得懷疑起韓國的社會價值觀是否真的如此驚人。想起從前看過的新聞,韓國的父母會在小孩畢業時贈送一筆整型經費做為禮物。長得不好看就被霸凌,沒朋友也找不到工作,節目裡的每位父母都會和小孩道歉,說「對不起把你生成這樣」。
每個人都想變美麗,但成功變身之後呢?就不再渺小了嗎?還是可以不再寂寞?很厲害的人還有比他更強的,很漂亮的人也有比他更好看的,跳入了這個沒有盡頭的競爭,追逐著自拍著鏡子裡最有魅力的自己,但整型後減肥後變得受歡迎了,然後呢?人還是會老,會生病,會死亡,會受傷,會寂寞,是否亮麗外表的人,其實和一般人,甚至比一般人更加寂寞呢?
有一種科學說法,表示人類在年幼看鏡子時意識到眼中見到的形體是「自己」,從此這個人就有了「自我意識」,那麼我們是否太依賴使用反射出來的影像,來定義確認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價值?
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他內在的、思想上的元素來肯定感受自己,那麼就只能在華麗的表相上努力做著功課。覺得自己不夠好看就感到即將要變成泡沫消失,雖然可以理解這種心情,但仍讓我覺得這樣空虛的心靈十分令人悲傷。
怕被遺忘,怕變得普通,怕永遠不被了解,怕變成自己眼中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都是因為太寂寞了。
會不會是其他的情感都退到太後方了?家人的親情,朋友同學的友誼,同事的關心,這些除了愛情以外的情感,是否都發揮不了作用,連成為桌上配菜的角色都達不到?所以大家才會失戀就像世界末日,才會分手一定要搞成你死我活?因為覺得什麼都沒了,什麼都毀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愛情變成了在人們的眾多感情裡,唯一依存呼吸的依靠?所以除了談戀愛,我們是否都沒有機會再被別人了解?那麼我們自己呢?除了感興趣的戀愛對象之外,我們又曾經試著了解過其他人嗎?
我記得曾經聽過一位同事說,她每天坐捷運,看著打扮入時的人們,都覺得自己渺小到要消失了。我想,就是這種恐懼吧!所以人們要砸錢買最貴最新的玩意來武裝自己、證明自己,因為害怕被忽略、被帶過、被放空。曾經在一部討論蘋果系列商品熱潮現象的紀錄片中看到分析,有學者就表示『「酷」本身就是一種比較,「酷」就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競爭』,所以要酷要帥,就要買名車穿名牌把正妹,因為酷變成一種宣示,一種向平凡的多數大眾示威示範的展現,怕不酷、怕自己不夠特別、不夠瘦不夠好看,非要把自己弄成像個韓星才能出門。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這麼注意外表了呢?當然外貌向來都很重要,但可能我生長的地方不是台北,沒有什麼大眾交通工具,少了注目和比較的機會,大家都是穿得很親切就騎著摩托車出門的,在時尚人士眼中非常傷眼的阿伯短褲拖鞋就可以搞定,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穿,自然也不會覺得因為穿得不夠俐落有型而遭致惡劣的對待,一切都要等認識了解後再做定奪。當然,那是我青春時的年代,我想現在也無法維持這種良善純真吧!
韓國有一個節目叫「美人駕到」(Let Me in),節目會邀請自認相貌不夠美麗的人參加一種自白式的競爭,兩位參賽者互相列舉出因為長得不夠漂亮而導致的悲慘人生,再由節目裡的整型醫療團隊最後決定出優勝者,獲勝的人就可以得到免費進廠大改造的機會。雖然在看似扭曲的價值觀裡面有很多是為了節目效果堆出來的,但我不由得懷疑起韓國的社會價值觀是否真的如此驚人。想起從前看過的新聞,韓國的父母會在小孩畢業時贈送一筆整型經費做為禮物。長得不好看就被霸凌,沒朋友也找不到工作,節目裡的每位父母都會和小孩道歉,說「對不起把你生成這樣」。
每個人都想變美麗,但成功變身之後呢?就不再渺小了嗎?還是可以不再寂寞?很厲害的人還有比他更強的,很漂亮的人也有比他更好看的,跳入了這個沒有盡頭的競爭,追逐著自拍著鏡子裡最有魅力的自己,但整型後減肥後變得受歡迎了,然後呢?人還是會老,會生病,會死亡,會受傷,會寂寞,是否亮麗外表的人,其實和一般人,甚至比一般人更加寂寞呢?
有一種科學說法,表示人類在年幼看鏡子時意識到眼中見到的形體是「自己」,從此這個人就有了「自我意識」,那麼我們是否太依賴使用反射出來的影像,來定義確認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價值?
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他內在的、思想上的元素來肯定感受自己,那麼就只能在華麗的表相上努力做著功課。覺得自己不夠好看就感到即將要變成泡沫消失,雖然可以理解這種心情,但仍讓我覺得這樣空虛的心靈十分令人悲傷。
怕被遺忘,怕變得普通,怕永遠不被了解,怕變成自己眼中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都是因為太寂寞了。
5.02.2014
好像「來自遠方」的蘭陵王
自己的這個blog,總是寫些很冷門的東西,要討論這麼受歡迎的題目讓我有些不習慣。
對於暴紅的事物或話題,或是某種新風行的甜點、食物,我向來是不大起勁、後知後覺的。「蘭陵王」我也是某天深夜在極其無聊之下,一台一台轉電視頻道才看到重播的,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喜歡看林依晨,轉台的手也不會停下來。
看了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讓我想起一部很受歡迎的漫畫作品--冰川京子(ひかわきょうこ)老師的「來自遠方」(彼方から)。
據說歷史上相傳蘭陵王有著極美麗的外型,但又十分驍勇善戰,是一位同時結合這兩個衝突元素於一身的古代英雄。在我腦海中符合這種對比形象的最好例子,就是「來自遠方」裡的男主角-伊克・吉亞・達吉。伊克有著高瘦的外型,和總是很閃亮動人的長黑髮,五官很秀氣,斯文的樣貌雖不符合雄壯威猛的條件,但伊克卻不會給人陰柔、孱弱的感覺,在戰鬥時十分靈活,擁有驚人能量和速度的伊克,給人很值得信賴的感覺,和蘭陵王除了外型相似,他們也似乎都有著堅強的外表,但其實孤寂的內心和悲劇般的使命。
除了主角恰巧十分類似之外,「蘭陵王」的其他部份,與「來自遠方」也有著不謀而合的巧合。「蘭陵王」故事中天女楊雪舞是來自神祕村落的傳說遺族,與世隔絕;「來自遠方」中女主角茜如則是從現代世界的東京城誤入伊克所處的異世界,天女和茜如她們兩人分別在各自的故事中都有著相仿的心境和境遇:因為不諳世俗的成規,所以行動處事有著自己的看法,也因此會有點糊塗地誤觸禁忌;純真善良,未受污染,與男主角有著命運般的糾結聯繫,會因為男主角而身陷險境,也因此深受男主角時時刻刻的保護,而且這2位女性都似乎擁有傳說中的神秘力量。
蘭陵王和天女楊雪舞的命中注定,也很像伊克和唐茜如的相遇(女主角茜如這個名字好像有其他翻譯譯做「典子」,「典子」可能是更忠於原著的翻法,我看的是非常早期的版本,好像是總喜歡自己亂取名字的東立出版社所出版的吧)。
在「蘭陵王」一開始的故事中,透過黑衣人楊堅的觀察發現,雪舞擁有與無爪鳳凰溝通的能力,暗示了她與蘭陵王命運裡命定的相繫;而「來自遠方」裡的伊克當時則是因為想違抗自己「天上鬼」的命運,決定在樹海要消滅傳說中註定會喚醒自己魔性的「覺醒」才因此遇到茜如。同樣都是預言+天命,觀眾很像被算命師卜了卦一樣,追著劇情,等著看接下來會不會靈驗。
還有一個相似點,在「蘭陵王」裡「天女」是傳說中的神人,不論君臣王貴或平民百姓都爭搶著要擁有天女;在「來自遠方」裡,「覺醒」擁有讓天上鬼甦醒的能力,控制了「覺醒」便能同時操縱「天上鬼」,因此「覺醒」也成為眾國權謀者覬覦的對象。
所以我看「蘭陵王」時覺得很有趣,在看一部戲的同時可以回味另一部曾經很喜愛的作品。
不過「來自遠方」和「蘭陵王」還是有許多不大一樣的地方,像是在故事劇情討論的幅度上就有所差異。「蘭陵王」比較像偶像劇+宮廷鬥爭+凄美情愛,「來自遠方」則偏重在冒險故事和角色間平實卻動人的真情交流。
到底什麼樣的愛情才是真愛,又要給故事裡的角色們什麼樣的考驗,來突顯他們對於雙方彼此堅貞的情感,在少女漫畫裡有幾種典型的戀愛檢測模式,比方說在大時代裡被戰事或現實影響,有著隨時可能被外力拆散的恐懼戀愛法,作品例如:齋藤千穗(さいとうちほ)老師的《白色圓舞曲》(円舞曲は白いドレスで)。另外還有很常見的一種,則是有另一位女配角或男配角,積極地從事男女主角間的感情破壞行為,離間、挑撥、誤導⋯⋯等到最後沒人搞破壞時就是最終章結局,而這種故事走法也是我個人最不欣賞的敍事手法,例如漫畫-《公主軍團》(ぷりんせすARMY) by北川美幸(北川 みゆき),或是《應援團之花》由武內昌美所繪。(啊~從我看的漫畫就可以看出我的年紀了啊⋯⋯唉⋯⋯)
我覺得情感要被考驗,其實不需要第三者刻意破壞,倒不是說其他人惡意的介入不足為懼,只是覺得如果兩個人要長久走在一起,光是雙方自身的謀合、生活習慣、價值觀⋯⋯就已經有夠多的差異需要慢慢地建立共識,還要對抗相處久了失去的新鮮感,或是極其平淡瑣碎的生活瑣事,或是時間久了不知不覺分岐的生涯走向;甚至是雙方家庭、好友圈的融入和維繫⋯⋯,「時間」和「人性」,才是一段感情的最大敵人,不過我想漫畫和偶像劇可能為了刺激觀眾收看,都必須要安排壞人在其中才能製造高潮吧!這是「蘭陵王」較可惜的一點,在男女主角的幸福之路上,持續的是偶像劇裡刻板的製造猜忌、誤會和紛爭,讓人想昏昏入睡;而「來自遠方」難得的地方,就是伊克和茜如之間的感情,幾乎沒有這種典型的樣版小三橫亙其中,兩個人的愛戀單純明確,卻不會因此讓觀眾生厭,作為一位讀者仍然可以感受到伊克和茜如的心靈交流和愛戀進展,感受到他們之間平實又難能可貴的點點滴滴。
不過「蘭陵王」的製作單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找了攝影師-蜷川實花老師來為平面的劇照宣傳拍攝操刀,蜷川用她很擅長的風格為「蘭陵王」定調,華麗紅豔的色澤,花朵和燭光映射的色光,搭配像是滿出杯沿、飽合到不行的彩度,還有紛飛飄舞的花瓣,呈現出一種類似CLAMP的《聖傳》(聖伝-RG VEDA)般的絕美史詩作品的「蘭陵王」。蜷川為「蘭陵王」拍攝的一系列照片有很強的「定格感」,眩目飽滿的畫面中,卻隱藏著一種哀愁和死亡的氣息,藉由蘭陵王和天女雪舞相依偎的姿態,和精準的視線設定,讓觀者好像可以側寫旁觀看出他們注定凄美分離的未來結局。
在「蘭陵王」中演員表現的部份,其實這三個人物,我個人覺得較難發揮的是天女楊雪舞的角色。她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要變成為愛犧牲、成全大局的偉大女性,雖然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施展,但畢竟不像娜塔麗波曼的《黑天鵝》,可以有十足外顯放肆潑辣揮灑的機會;雪舞這個角色必須在每個零碎的小細節、舉手投足、眼神應接上細微地表現出她心境上的轉變,必須每場戲拳拳到肉又要點到為止,氣力的拿捏應該很耗神,這點林依晨還是很棒,可以在螢幕上看到她為雪舞注定生命力和能量,她為雪舞表現出的力道是內含的神采,就像這個角色設定一樣,像是一道清亮但不傷人的和暖陽光。
馮紹剛飾演的蘭陵王則是自然流露,收放自如。高長恭這個角色路線設定,是屬於傳統且政治正確的人物走向,他忠誠愛國、親民愛民又善良,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會演得太八股、太正義,感覺這個人很無趣又枯燥,但馮紹剛為蘭陵王增添了許多人性化的一面,觀眾可以發現他從原本的謹慎內斂、恪盡己職,到擁有真愛之後的活潑調皮,和後來面對國家有難、昏君無道、無力回天,而放棄君臣倫理教條、選擇改變,這一路來的心路歷程變化。劇組在造型上也給了這三個階段不同的差異設定,蘭陵王從梳化整齊的頭髮,到精心盤梳的編髮,和最後散亂的浪人造型,來幫助呈現出他內心和思想上改變。在角色的拿捏上,我個人認為馮紹剛完全迴避掉了這個角色柔美表現的可能,選擇把蘭陵王演得比較像是一位傳統的東方男性,一心為國,對感情和另一半的情緒則有些粗線條。
最後則是周武帝宇文邕。其實這個角色是三位主要人物中,最有表演空間的一位,不管是宮廷內的惡鬥爭權,或是戰場上的猛狠殺敵,還有和蘭陵王從亦敵亦友到化敵為友的兄弟之情,還有他從用盡心機到學會愛的意義,而選擇為愛犧牲放手的心情轉變,不管從哪一面,這個角色都太豐富了,但同樣也代表很難演得面面俱到。以陳曉東的歌唱背景來看,他的表現還算可以,可惜的是只演出了六~七成的宇文邕,可惜了這麼一個多面向的人物設定。在幾場他與宇文護的對峙戲,他演得還不錯,也有表現出這個角色亦正亦邪的氣質,在他知道自己只剩三年壽命時的自嘲大笑表情也讓人印象深刻,但明顯的是他在感情戲上表現的深度都不足,蘭陵王是他一生的敵人,不管是站在國與國的立場,站在情敵上的角度更是;但到後來這麼一個不相信命運不服輸的人,卻願意和蘭陵王放下對立,在內心的轉變上必定有很大的作用力會湧現;宇文邕從不懂愛為何物,對自身利益隨時用心計較,到最後竟然願意為愛成全,鬆手讓一生的最愛從眼底下離開,這應該會有著更大的衝擊,但可惜的是未能表現出這些內在複雜洶湧的堆疊和迂迴。不然依照原本角色的設定,相較於愛國勝於愛情的蘭陵王,宇文邕應該更加討喜,四爺雖然心念雪舞,但仍把國事放第一位,用人太過雷同,以致於蘭陵王府內都是同一種人,面對其他外人的惡意攻擊,就會立即沒有招架之力,情感上又太過單純,婦人之仁難敵外患。但宇文邕不同,懂權也懂人性,目標明確不計手段,雖然有些可怕,但來自於地獄的他,如果站在保護雪舞的立場,比起蘭陵王他仍是更好的人選,如果這個角色可以被充分發揮出來,這部戲劇的力道會更有所不同。
在日劇「小海女」中,結衣對著女主角小秋說,「漂亮的人到處都是,只有『這個』才是不夠漂亮的人,可以打敗漂亮的人的機會。」當時的劇情在討論的「這個」,指的是「偶像」,我覺得這句話也很適合用來形容演技這回事。其實許多好萊塢的演技派,都並非是能讓人一見傾心的絕世大美女或帥哥。 當然他們仍然是很好看的,外表出眾,但能支持他們在殘酷的電影大螢幕上發光發熱,被全球觀眾用犀利的目光審視著的,依舊要靠著紮實的演技和揣摩,才能為角色綻放能量,許多好演員臉上的皺紋線條,我甚至覺得是經過計算的,能保留下來的都是好看的歷練痕跡;相較於好萊塢強調個人魅力與特色,我更欣賞歐洲演員對角色呈現的百分百轉換,在不同電影中看他們指展魔法、完美變身,這個角色可以完全不帶有以往角色的一丁點痕跡,也沒有明星的個人成份,其實這就足夠讓觀眾一看再看,投入劇情。只可惜這樣的想法設定在偶像劇中是不成立的,偶像劇裡總是有很多漂亮的布景(包括人也是一種美麗的⋯⋯佈置吧),每位演員都精心打扮,用放大片和角膜變色片努力放電,但仍然是空無的靈魂,實在無法讓人看下去。
回到蘭陵王,雖然他是非常遠古的歷史人物,但對於他很美麗又善於出兵打仗的這個特色,實在是太夢幻了,讓人很難不朝向漫畫裡的美型男想像,像是清水玲子老師的作品裡就很常出現這樣亦男亦女、亦剛亦柔的角色。蘭陵王擁有美貌又一生只娶一位妻子,也很容易讓人有同志的想像,如果可以出現同志版的蘭陵王,或是cult film版的,應該會非常好玩吧!(不過很可能會被師奶戲迷們罵到死吧XD)目前電視劇版的蘭陵王,我個人覺得好像有些戀父情結,一方面想要全盤擁有這個男人的所有保護和關愛,同時又要與許許多多人一起分享他的關心,還要為他犧牲奉獻,像是孩子無法獨佔父親,必須與手足分享父親的愛,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仍然要孝順父母,可能是我想太多,但這樣的心態在類比之下十分微妙;從這部作品受歡迎的程度來看,是否亞洲女性的理想情人,都是溫柔且專情的男性形象呢?
蘭陵王整部電視劇中,看蘭陵王和雪舞兩人的互動,是我較喜歡的部份,林依晨和馮紹剛在螢幕上的感覺很和諧自然,而且會讓我聯想到伊克和茜如的互動情景,寫到這裡,就覺得應該再把漫畫翻出來看一次吧!
對於暴紅的事物或話題,或是某種新風行的甜點、食物,我向來是不大起勁、後知後覺的。「蘭陵王」我也是某天深夜在極其無聊之下,一台一台轉電視頻道才看到重播的,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喜歡看林依晨,轉台的手也不會停下來。
看了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讓我想起一部很受歡迎的漫畫作品--冰川京子(ひかわきょうこ)老師的「來自遠方」(彼方から)。
據說歷史上相傳蘭陵王有著極美麗的外型,但又十分驍勇善戰,是一位同時結合這兩個衝突元素於一身的古代英雄。在我腦海中符合這種對比形象的最好例子,就是「來自遠方」裡的男主角-伊克・吉亞・達吉。伊克有著高瘦的外型,和總是很閃亮動人的長黑髮,五官很秀氣,斯文的樣貌雖不符合雄壯威猛的條件,但伊克卻不會給人陰柔、孱弱的感覺,在戰鬥時十分靈活,擁有驚人能量和速度的伊克,給人很值得信賴的感覺,和蘭陵王除了外型相似,他們也似乎都有著堅強的外表,但其實孤寂的內心和悲劇般的使命。
除了主角恰巧十分類似之外,「蘭陵王」的其他部份,與「來自遠方」也有著不謀而合的巧合。「蘭陵王」故事中天女楊雪舞是來自神祕村落的傳說遺族,與世隔絕;「來自遠方」中女主角茜如則是從現代世界的東京城誤入伊克所處的異世界,天女和茜如她們兩人分別在各自的故事中都有著相仿的心境和境遇:因為不諳世俗的成規,所以行動處事有著自己的看法,也因此會有點糊塗地誤觸禁忌;純真善良,未受污染,與男主角有著命運般的糾結聯繫,會因為男主角而身陷險境,也因此深受男主角時時刻刻的保護,而且這2位女性都似乎擁有傳說中的神秘力量。
蘭陵王和天女楊雪舞的命中注定,也很像伊克和唐茜如的相遇(女主角茜如這個名字好像有其他翻譯譯做「典子」,「典子」可能是更忠於原著的翻法,我看的是非常早期的版本,好像是總喜歡自己亂取名字的東立出版社所出版的吧)。
在「蘭陵王」一開始的故事中,透過黑衣人楊堅的觀察發現,雪舞擁有與無爪鳳凰溝通的能力,暗示了她與蘭陵王命運裡命定的相繫;而「來自遠方」裡的伊克當時則是因為想違抗自己「天上鬼」的命運,決定在樹海要消滅傳說中註定會喚醒自己魔性的「覺醒」才因此遇到茜如。同樣都是預言+天命,觀眾很像被算命師卜了卦一樣,追著劇情,等著看接下來會不會靈驗。
還有一個相似點,在「蘭陵王」裡「天女」是傳說中的神人,不論君臣王貴或平民百姓都爭搶著要擁有天女;在「來自遠方」裡,「覺醒」擁有讓天上鬼甦醒的能力,控制了「覺醒」便能同時操縱「天上鬼」,因此「覺醒」也成為眾國權謀者覬覦的對象。
所以我看「蘭陵王」時覺得很有趣,在看一部戲的同時可以回味另一部曾經很喜愛的作品。
不過「來自遠方」和「蘭陵王」還是有許多不大一樣的地方,像是在故事劇情討論的幅度上就有所差異。「蘭陵王」比較像偶像劇+宮廷鬥爭+凄美情愛,「來自遠方」則偏重在冒險故事和角色間平實卻動人的真情交流。
到底什麼樣的愛情才是真愛,又要給故事裡的角色們什麼樣的考驗,來突顯他們對於雙方彼此堅貞的情感,在少女漫畫裡有幾種典型的戀愛檢測模式,比方說在大時代裡被戰事或現實影響,有著隨時可能被外力拆散的恐懼戀愛法,作品例如:齋藤千穗(さいとうちほ)老師的《白色圓舞曲》(円舞曲は白いドレスで)。另外還有很常見的一種,則是有另一位女配角或男配角,積極地從事男女主角間的感情破壞行為,離間、挑撥、誤導⋯⋯等到最後沒人搞破壞時就是最終章結局,而這種故事走法也是我個人最不欣賞的敍事手法,例如漫畫-《公主軍團》(ぷりんせすARMY) by北川美幸(北川 みゆき),或是《應援團之花》由武內昌美所繪。(啊~從我看的漫畫就可以看出我的年紀了啊⋯⋯唉⋯⋯)
我覺得情感要被考驗,其實不需要第三者刻意破壞,倒不是說其他人惡意的介入不足為懼,只是覺得如果兩個人要長久走在一起,光是雙方自身的謀合、生活習慣、價值觀⋯⋯就已經有夠多的差異需要慢慢地建立共識,還要對抗相處久了失去的新鮮感,或是極其平淡瑣碎的生活瑣事,或是時間久了不知不覺分岐的生涯走向;甚至是雙方家庭、好友圈的融入和維繫⋯⋯,「時間」和「人性」,才是一段感情的最大敵人,不過我想漫畫和偶像劇可能為了刺激觀眾收看,都必須要安排壞人在其中才能製造高潮吧!這是「蘭陵王」較可惜的一點,在男女主角的幸福之路上,持續的是偶像劇裡刻板的製造猜忌、誤會和紛爭,讓人想昏昏入睡;而「來自遠方」難得的地方,就是伊克和茜如之間的感情,幾乎沒有這種典型的樣版小三橫亙其中,兩個人的愛戀單純明確,卻不會因此讓觀眾生厭,作為一位讀者仍然可以感受到伊克和茜如的心靈交流和愛戀進展,感受到他們之間平實又難能可貴的點點滴滴。
不過「蘭陵王」的製作單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找了攝影師-蜷川實花老師來為平面的劇照宣傳拍攝操刀,蜷川用她很擅長的風格為「蘭陵王」定調,華麗紅豔的色澤,花朵和燭光映射的色光,搭配像是滿出杯沿、飽合到不行的彩度,還有紛飛飄舞的花瓣,呈現出一種類似CLAMP的《聖傳》(聖伝-RG VEDA)般的絕美史詩作品的「蘭陵王」。蜷川為「蘭陵王」拍攝的一系列照片有很強的「定格感」,眩目飽滿的畫面中,卻隱藏著一種哀愁和死亡的氣息,藉由蘭陵王和天女雪舞相依偎的姿態,和精準的視線設定,讓觀者好像可以側寫旁觀看出他們注定凄美分離的未來結局。
在「蘭陵王」中演員表現的部份,其實這三個人物,我個人覺得較難發揮的是天女楊雪舞的角色。她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要變成為愛犧牲、成全大局的偉大女性,雖然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施展,但畢竟不像娜塔麗波曼的《黑天鵝》,可以有十足外顯放肆潑辣揮灑的機會;雪舞這個角色必須在每個零碎的小細節、舉手投足、眼神應接上細微地表現出她心境上的轉變,必須每場戲拳拳到肉又要點到為止,氣力的拿捏應該很耗神,這點林依晨還是很棒,可以在螢幕上看到她為雪舞注定生命力和能量,她為雪舞表現出的力道是內含的神采,就像這個角色設定一樣,像是一道清亮但不傷人的和暖陽光。
馮紹剛飾演的蘭陵王則是自然流露,收放自如。高長恭這個角色路線設定,是屬於傳統且政治正確的人物走向,他忠誠愛國、親民愛民又善良,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會演得太八股、太正義,感覺這個人很無趣又枯燥,但馮紹剛為蘭陵王增添了許多人性化的一面,觀眾可以發現他從原本的謹慎內斂、恪盡己職,到擁有真愛之後的活潑調皮,和後來面對國家有難、昏君無道、無力回天,而放棄君臣倫理教條、選擇改變,這一路來的心路歷程變化。劇組在造型上也給了這三個階段不同的差異設定,蘭陵王從梳化整齊的頭髮,到精心盤梳的編髮,和最後散亂的浪人造型,來幫助呈現出他內心和思想上改變。在角色的拿捏上,我個人認為馮紹剛完全迴避掉了這個角色柔美表現的可能,選擇把蘭陵王演得比較像是一位傳統的東方男性,一心為國,對感情和另一半的情緒則有些粗線條。
最後則是周武帝宇文邕。其實這個角色是三位主要人物中,最有表演空間的一位,不管是宮廷內的惡鬥爭權,或是戰場上的猛狠殺敵,還有和蘭陵王從亦敵亦友到化敵為友的兄弟之情,還有他從用盡心機到學會愛的意義,而選擇為愛犧牲放手的心情轉變,不管從哪一面,這個角色都太豐富了,但同樣也代表很難演得面面俱到。以陳曉東的歌唱背景來看,他的表現還算可以,可惜的是只演出了六~七成的宇文邕,可惜了這麼一個多面向的人物設定。在幾場他與宇文護的對峙戲,他演得還不錯,也有表現出這個角色亦正亦邪的氣質,在他知道自己只剩三年壽命時的自嘲大笑表情也讓人印象深刻,但明顯的是他在感情戲上表現的深度都不足,蘭陵王是他一生的敵人,不管是站在國與國的立場,站在情敵上的角度更是;但到後來這麼一個不相信命運不服輸的人,卻願意和蘭陵王放下對立,在內心的轉變上必定有很大的作用力會湧現;宇文邕從不懂愛為何物,對自身利益隨時用心計較,到最後竟然願意為愛成全,鬆手讓一生的最愛從眼底下離開,這應該會有著更大的衝擊,但可惜的是未能表現出這些內在複雜洶湧的堆疊和迂迴。不然依照原本角色的設定,相較於愛國勝於愛情的蘭陵王,宇文邕應該更加討喜,四爺雖然心念雪舞,但仍把國事放第一位,用人太過雷同,以致於蘭陵王府內都是同一種人,面對其他外人的惡意攻擊,就會立即沒有招架之力,情感上又太過單純,婦人之仁難敵外患。但宇文邕不同,懂權也懂人性,目標明確不計手段,雖然有些可怕,但來自於地獄的他,如果站在保護雪舞的立場,比起蘭陵王他仍是更好的人選,如果這個角色可以被充分發揮出來,這部戲劇的力道會更有所不同。
在日劇「小海女」中,結衣對著女主角小秋說,「漂亮的人到處都是,只有『這個』才是不夠漂亮的人,可以打敗漂亮的人的機會。」當時的劇情在討論的「這個」,指的是「偶像」,我覺得這句話也很適合用來形容演技這回事。其實許多好萊塢的演技派,都並非是能讓人一見傾心的絕世大美女或帥哥。 當然他們仍然是很好看的,外表出眾,但能支持他們在殘酷的電影大螢幕上發光發熱,被全球觀眾用犀利的目光審視著的,依舊要靠著紮實的演技和揣摩,才能為角色綻放能量,許多好演員臉上的皺紋線條,我甚至覺得是經過計算的,能保留下來的都是好看的歷練痕跡;相較於好萊塢強調個人魅力與特色,我更欣賞歐洲演員對角色呈現的百分百轉換,在不同電影中看他們指展魔法、完美變身,這個角色可以完全不帶有以往角色的一丁點痕跡,也沒有明星的個人成份,其實這就足夠讓觀眾一看再看,投入劇情。只可惜這樣的想法設定在偶像劇中是不成立的,偶像劇裡總是有很多漂亮的布景(包括人也是一種美麗的⋯⋯佈置吧),每位演員都精心打扮,用放大片和角膜變色片努力放電,但仍然是空無的靈魂,實在無法讓人看下去。
回到蘭陵王,雖然他是非常遠古的歷史人物,但對於他很美麗又善於出兵打仗的這個特色,實在是太夢幻了,讓人很難不朝向漫畫裡的美型男想像,像是清水玲子老師的作品裡就很常出現這樣亦男亦女、亦剛亦柔的角色。蘭陵王擁有美貌又一生只娶一位妻子,也很容易讓人有同志的想像,如果可以出現同志版的蘭陵王,或是cult film版的,應該會非常好玩吧!(不過很可能會被師奶戲迷們罵到死吧XD)目前電視劇版的蘭陵王,我個人覺得好像有些戀父情結,一方面想要全盤擁有這個男人的所有保護和關愛,同時又要與許許多多人一起分享他的關心,還要為他犧牲奉獻,像是孩子無法獨佔父親,必須與手足分享父親的愛,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仍然要孝順父母,可能是我想太多,但這樣的心態在類比之下十分微妙;從這部作品受歡迎的程度來看,是否亞洲女性的理想情人,都是溫柔且專情的男性形象呢?
蘭陵王整部電視劇中,看蘭陵王和雪舞兩人的互動,是我較喜歡的部份,林依晨和馮紹剛在螢幕上的感覺很和諧自然,而且會讓我聯想到伊克和茜如的互動情景,寫到這裡,就覺得應該再把漫畫翻出來看一次吧!
12.11.2013
不好意思還有誰在說對不起
許久以前我就注意到,周圍的人不說對不起。走在路上被行人擦撞到、打電話給送錯產品的客服人員、或者是看電影有人遲到入場,要驚動整排人才能入座;不管情節的輕重與否,大家都是說:「不好意思。」
我覺得這點很有意思。如果是表示歉意,到底要嚴重到什麼樣的情況,才會需要說「對不起」呢?為什麼人們會用不好意思取代對不起?是臺灣人的習慣?還是對不起太慎重?還是其實心裡並沒有感到抱歉?
對我個人的理解來說,「不好意思」就像是英文裡的excuse me,成份裡比較不含有犯錯後的內疚,通常使用在像是需要問路或打擾別人的客氣口吻,這種語調是傳達一種禮貌但不是道歉;而「對不起」對我來說就像是英文的sorry,比起「不好意思」會含有更多的歉意愧疚,為了自己造成對方的不適或不悅感到難過和遺憾,多了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的體貼。
我查了一下英漢漢英字典,「不好意思」用英文來看--feel embarrassed,感覺比較像是在詮釋「羞愧」的感覺,和大家習慣用來道歉的目的不大相同。而excuse me和sorry在字典裡同樣都解釋成「對不起」,但excuse me多了「請問」的用法,sorry則多了後悔的、抱歉的含意。
那麼到底是何時又為什麼,人們都只說不好意思,不說對不起了呢?
每當我碰到很過份的情況,對方還只說「不好意思」時,我都會心想「什麼不好意思!這個時候請說對不起!『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到底是誰不好意思啊!」 而感到大為光火。可能因為我自己不知為何沒有說「不好意思」的習慣,連走路借過都習慣說「對不起,借過」,因為感覺到是由於自己而必須影響或打斷別人正在進行的事,所以覺得抱歉;說出「對不起」時,也並不會覺得自己矮別人一截或失去尊嚴。但是否,只是我太敏感太多禮了呢?大家是否都覺得「不好意思」可以完全取代「對不起」來表達歉意?假使成立的話,那麼到底要什麼時候什麼情況,才會有人說「對不起」?
我覺得這點很有意思。如果是表示歉意,到底要嚴重到什麼樣的情況,才會需要說「對不起」呢?為什麼人們會用不好意思取代對不起?是臺灣人的習慣?還是對不起太慎重?還是其實心裡並沒有感到抱歉?
對我個人的理解來說,「不好意思」就像是英文裡的excuse me,成份裡比較不含有犯錯後的內疚,通常使用在像是需要問路或打擾別人的客氣口吻,這種語調是傳達一種禮貌但不是道歉;而「對不起」對我來說就像是英文的sorry,比起「不好意思」會含有更多的歉意愧疚,為了自己造成對方的不適或不悅感到難過和遺憾,多了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的體貼。
我查了一下英漢漢英字典,「不好意思」用英文來看--feel embarrassed,感覺比較像是在詮釋「羞愧」的感覺,和大家習慣用來道歉的目的不大相同。而excuse me和sorry在字典裡同樣都解釋成「對不起」,但excuse me多了「請問」的用法,sorry則多了後悔的、抱歉的含意。
那麼到底是何時又為什麼,人們都只說不好意思,不說對不起了呢?
每當我碰到很過份的情況,對方還只說「不好意思」時,我都會心想「什麼不好意思!這個時候請說對不起!『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到底是誰不好意思啊!」 而感到大為光火。可能因為我自己不知為何沒有說「不好意思」的習慣,連走路借過都習慣說「對不起,借過」,因為感覺到是由於自己而必須影響或打斷別人正在進行的事,所以覺得抱歉;說出「對不起」時,也並不會覺得自己矮別人一截或失去尊嚴。但是否,只是我太敏感太多禮了呢?大家是否都覺得「不好意思」可以完全取代「對不起」來表達歉意?假使成立的話,那麼到底要什麼時候什麼情況,才會有人說「對不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