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8

日本行—櫻和其他




在上野御徒町車站裡走道牆面貼著的海報。有著復古的味道,畫作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旁邊則有不同作者像是詩作的書法作品。速寫的線條,非常有力地勾勒出描廓。



櫻花正開的上野公園。整個公園有種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氣味,櫻花像是樹稍的積雪,以新雪覆蓋在陳年的土地上。



走出Hotel不遠,旁邊大樓邊的空地。在路邊發現的美景,在櫻花開的東京,像遍地都有的黃金。



其實我並不是因為櫻花開而去東京,但櫻花盛開之美的確很使人震撼,柔美但又有力度。不管是不是浪漫的人都會感動,平時像是等待一樣,在花季時終於感受到CLAMP漫畫裡描述的絕望與美麗。


在上野拍攝到的店家。木門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店主看起來是上了年紀的人,店內堆滿了各式商品,到了晚上,還會把一台車停進去,而且不止一家店這麼做,照片裡就是晚上閉店後的店貌。沒有鐵門和店內停車的作法,都是台灣的店家難以想像的吧。



東京人衣著俐落,像這樣的長風衣,可能是台灣的銀髮奶奶的衣櫃裡不容易出現的衣著風格吧。




都電荒川線的電車。荒川線是東京都交通局唯一保留下來的路面電車,我從Tokyo Metro的王子站上車,在近JR大塚站的大塚駅前下車。可以看到沿線的風景,車上的乘客以老年人和觀光客居多,可以感受和一般東京鐵路系統截然不同的緩慢步調。

日本行—被看到的廣告

從建築物和廣告作品來看,我覺得東京人的美學素養應該是成熟的。

所謂的成熟倒不是動不動要搬個名家大師出來,而是不管是平面的、立體的物件的呈現方式,表達出來的美感。

在台灣,你可能會看到很恐怖的招牌或看板,它們多半只能達到一個功能,就是引人注意(因為可怕地難以被忽略),或是在海邊風景區就要放一個大型的鯨魚像,而且那隻魚還要彎曲著尾巴笑著,常常為了突顯主題而在環境或畫面裡置入太具象、未經消化處理的元件,或是太貪心放入太多的元素,又為了在雜亂裡強調主題而使用非常突兀的色彩或誇張的照明。

但東京人的確是懂得減法的美學。就像數學一樣,我們先學習加法,而後學習減法,我非常希望普遍的台灣人(尤其是握有預算的客戶們)也可以了解less is more不只是句熟稔的口號而已。

東京人的藝術活動能量豐富,他們和設計的接觸也頗為頻繁,因為動漫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對青春的著迷,他們較能接受圖像或可愛的表現方式,我認為相對來看,這也影響了他們對於線條的使用和敏感度,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食的飲食習慣,他們的色彩搭配協調性都不錯。




不確定是否是一間即將開幕的Nike專賣店,內部仍在施工,外牆的包裝手法很有創意,讓運動不只是生理上的,還有思想上的選擇。維持東京一貫的井然有序,一點工地的味道都沒有。



一間位於下北澤的舊書店。簡單的招牌,就很有味道。



下北澤的Adidas專賣店,一大片牆面只出現brand template,核心的三條線作識別。



下北澤的一間食堂,招覽顧客的展示方法。



另一處工地旁的告示,幾乎等於只放logo而已,單純地構成了有設計感的畫面。



往原宿方向的車站看板,這樣的風格即使在台灣的藝展或設計展,要成為主要宣傳物的主視覺,可能不大容易。



原宿一間皮包專賣店的櫥窗。



車站內的日本職棒巨人隊廣告。



車站前的燈箱廣告。



往台場方向的電車裡的車廂廣告。富士電視台把全日本各地的名產用貌似Q比娃娃的人偶來扮裝,呈現一種可愛又搞笑的趣味。



摩斯漢堡的燈箱,食品和化妝品的product demo是日本人非常擅長的強項,左邊的動感呈現出產品的好吃感,結合右邊的在地自然生產,即使不懂日文也可輕易收到新鮮美味自然健康的產品訊息。



在東京常見的表現手法,各式Graphic作品,表現各種各樣的tone。在燈箱、傳單、書籍、立牌上隨處可見。

日本行—六本木Hills、Midtown、國立新美術館

六本木這裡新開發的建物和商城已成為東京新的地標。

包括六本本大樓和裡面的森美術館、旁邊的朝日電視台,另一個方向一邊是新蓋好的中城,一邊是國立新美術館。

我覺得東京人和藝術的接觸機會還蠻多的。在國立新美術館正好遇到了展出莫迪里亞尼的作品,後來在森美術館也有包括荒木經惟等藝術家的主題聯展。在Midtown裡還有Suntory美術館,藝訊顯示本月稍早展出羅特列克的畫作,月底還有畢卡索的展覽。



國立新美術館的外觀。整體建物頂部流線型的設計,每個角度觀看都有不同的美。



美術館外的山坡,草皮呈現不同的顏色,就像油漆桶倒上去的,紅、綠、和粉紅,意外地協調了原本對比的色相。櫻花是蛋糕上的糖霜,有絕對重要的點綴加分作用。



左方的圓柱體上方是三樓的餐廳,當時配合莫迪里亞尼而特別推出了義大利菜單。右方是三個樓層,裡面包含各個展間,收費的方式也很有趣,依展題售票,每個展間入口前都各自售票,不像台灣,多半是買票參觀整館的收藏。整個內部結構會使人感受到粗壯的力道,但透明的玻璃牆面又有對比的細緻感。




美術館內除了展間以外,是開放拍攝的。上方是一樓的休息區,和另一個休息區相同,名家設計的椅子都十分大方地開放乘坐。



往美術館的路上,看起來很乾淨現代的空間,沒想到是個加油站。



從Midtown的橋上向下拍攝。



剛好碰到三宅一生監督的「XX1st Century Man 21世紀人」開展首日,21_21 Design Sight是個在Midtown後方的獨立空間,包含一樓和地下室。展覽內容讓人感受到日本對衣著前衛的接受度,和時尚工業與科學結合的無限可能。
四周有著整排的櫻花樹,在許多地方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結合幾何的現代建築線條和柔美的櫻花,衝突又合諧的美感。



21_21館內不含販售處,但另在館外停有印著Q字的廂型車售賣相關商品。



朝日電視台外牆的電子時鐘,即使在夜晚雨中仍然醒目。



六本木HIlls裡森美術館的展題廣告,日本人對圖畫性的視覺構成接受度很高,這個廣告位於牆面的一個出入門上。

4.17.2008

日本行—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吉卜力美術館絕對是個會讓人開心起來的地方。

我出發的那天下著大雨,JR車廂裡的窗戶起了霧氣,我坐在第一節車廂,右手邊透過玻璃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駕駛座和車長。同個車廂裡也有家長帶著孩子準備去吉卜力,大家看起來都有點緊張和興奮。到了公車站已經有頗長的隊伍等著去美術館,平時在電車裡普遍沒有很大表情的日本人,這時候也幾乎每個人都笑著和友伴聊天說笑。還有幾位老師帶著國小小朋友前往,穿著黃色雨衣的小學生排成一線,在老師整隊下慢慢地徒步走去吉卜力。

吉卜力讓我很驚訝的地方就是開放和分享。除了館內禁止拍照,以及少數幾區會有禁止跨越的紅線,其他所有東西都是可以摸的,可以玩的。我拿著宮崎駿上色的色稿,和腳本的手稿,身旁的小孩拿著乾畫筆在調色盤上塗抹,我不知道她和我當時是否有著同樣的感動。

像宮崎駿監督的動畫一樣,吉卜力也是他創作出來的世界。你會看到整個動畫成型的過程,從勘景、準備各種山景、樹林、動植物的圖鑑資料,到角色設定、故事flow確定,繪製、製作成film,你可以參與每個過程,一樓有各種展示箱讓你體驗動畫形成的奇妙。

藉由在高速運轉下的曝光,立體的TOTORO就在你眼前跳躍,身旁的日本人不斷發出驚嘆聲,說好厲害,那是一種會讓你離不開目光的表演,把一部份的你永遠留在那裡。

在吉卜力,會真的相信有那個世界。真的有TOTORO、有霍爾的城堡,他們在地球上的某處,只是你不知道在哪裡。和迪士尼的作法不同,吉卜力沒有人假扮成米老鼠的布偶和你擁抱,同樣是擬真,宮崎駿讓你再體驗一次動畫的神奇,他把光影和片格的世界展開成你腳踩得到、手摸得到的空間,你明知道這是他想像出來的,但他用他的魔法讓你信服。

當你走過整個吉卜力的每個轉彎和角落,就會發現在三樓販售處裡賣的所有東西你都認識了。我覺得吉卜力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整個探索參觀的體驗,最後藉由購買擁有得到了美好的句點。在商店裡似乎所有人都瘋狂了起來,被母親制止的日本孩童大哭著說我不管,結帳的隊伍也是大排長龍。

出館之後,吉卜力後面的公園也很漂亮。剛好是櫻花開的季節,各式粉紅、桃紅色點出了春季,如果沒有這個花園,吉卜力只是個人創造的地方,但像宮崎駿的電影一樣,大自然有著它自身的力量,這個公園讓人更容易了解宮崎駿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對自然的喜愛,像是他特別選了一個地方,給他的故事和裡面的角色找到一個落腳處可以安棲。

出館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過了中午陽光就出現,四點多的時候黃色的日光斜斜地照著路面,心裡也像是滿載而歸充滿了溫暖。
這是一個同時能使人興奮難耐,又平和滿足的神奇之地。



從一樓外入口處看上去的樣子。中央像鳥籠般的突起是戶外的迴旋梯,向上走就可以到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裡的雕像,是電影天空之城裡面的機器人,很大,小朋友站過去還不到它的腰。由於整個館內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到了這裡外國觀光客和日本遊客都難掩興奮地和它合照,拍完照片就更是無法抵抗在販賣部賣的小模型了。



背面,非常的寫實,部份殘破的身體露出內部結構,細節的精緻度會讓人佩服不已,它的身上還有長草,就和電影裡最後的情節一樣。



從花園看下去的美術館外觀。左邊鏡頭外還有另一部份的美術館在玻璃牆內。



接駁的公車站的站牌。




車體上有特別漆上圖案的接駁車,車頭前方還有TOTORO的徽章。



館外後方的公園,把人造的世界和自然結合起來,剛好是櫻花開的季節,成為為整個行程加分的美好收尾。



我的出發經驗是:
在行前必須先向東南旅行社預訂美術館入場券,預訂時需要確定前往吉卜力的日期,連出國、回國的日期都必須註明,在出發前十天預訂,另外需要兩天的寄送日期,所以早點訂下來比較好。
前往美術館的當天,建議是一早出發,吉卜力一天只有四個進場時間:10:00, 12:00, 14:00, 16:00,每次進場開放半小時入場,吉卜力雖然場地不大,但多半大家都會在裡面玩半天,所以早點出發可以不必擔心時間慢慢逛。
東京有幾種主要鐵路網絡,像是JR、Tokyo Metro、都營地下鐵…,乘坐JR到三鷹站下車,再下橋到地面搭公車,公車有普通車,也有外表漆上圖案的貓巴士,兩者都可以到美術館。

4.14.2008

成全一個英雄

最近,我十分佩服選擇做個平凡人的人們。
當然有許多人只是沒想太多,跟著一般的期望,或是因為平凡是最安全的選擇。
但是,如果可以成為被注目的英雄,和隱身在背景裡的平凡人,我們會怎麼選擇?

大家都喜歡英雄。
所以才有那麼多的故事、電影,都在歌頌不凡、過人的能力、英勇的事蹟。
試著想像,如果英雄都沒有特別的緊身衣,他們在從事偉大的行為時,穿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成衣,而且長得不帥、肌肉鬆弛,也沒有燈光師、修片師烘托出他最好看的角度,甚至,你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存在,這樣被定義的英雄,還有人想做嗎?

哪一種比較難:產生一位具有超能力的英雄,或者每個人都盡力完成份內的責任?
為什麼被聚光燈照耀的才是英雄?
就像配給制度一樣,每項成就都只能出名一個人,這是為什麼?
一個英雄背後需要多少巧合和不幸,才能映照出他閃亮的笑容?
如果沒有不好的治安,高譚市還需要蝙蝠俠嗎?

如果,我們同樣重視背後整個團隊,表現會不會更好?
如果,每個人都願意成就事而不是成就人,結果可不可以更精彩?

那些看不見的根,才是把樹木推高最重要的原因。
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真正的主角並不是新聞稿裡那些被訪問的大人物。在刊頭上看起來睿智無比的照片,背後需要太多版面塞不下的英雄們付出。

選擇平凡,需要更多的勇氣。
母親是孩子的英雄,義工做土地、河川的英雄,志工做弱勢聲音的英雄,明知道被看見的機會不大,但為了信仰、為了正義、為了愛,他們示範了真正的價值。

如果今天你幸運地被誇讚、被報導,請記住,你的成就,其實來自許多人的成全。

3.26.2008

分段結束

人總是無可避免地被自己愚弄。
現在很喜歡的拚命追求,過了一段時間,自己又決定不要了。
很想進的公司,幾個月後,又決定離職。很想買的東西,幾個月後,又不喜歡了。
我想不能因為廣告的環境不如預期,就放棄廣告,這樣可能只表示自己對廣告的認知和依賴還不夠深,重要的,也許是可以改變它的力量,用自己的力量,做出你想要的廣告該有的樣子。
如果準備好了,就出發吧!
接下來的,就隨緣了。

沈澱

這幾個月我的生活有了許多改變。

台灣這幾年整個廣告環境沈寂下來,這個沈澱的動作,也等於做了許多過濾。還在圈子裡的,也許真的有實力,至少也有著過人的耐力,有些人選擇對市場妥協,有些人的創意做了讓步,當然也有想要在惡劣環境勝出的野心人士。我想還是有人,希望可以作出對自己、對客戶、對社會、對品牌,都能有交待的成品。
台灣的廣告還能不能再起飛?很難說,廣告量是經濟活動的產出,量多不代表質優,量寡也不表示就沒有東西可以玩。也許到了一個交替的時間點。雖然我不確定大家準備好了沒,但以後廣告與相關產業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廣告不再擁有過去的優勢,廣告製作的門檻會降低,行銷、PR、媒體、網路公司,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作廣告。看看現在台灣電視上播的廣告,幾乎可以直接看出brief的內容,或是指出策略的衝突點,但當這種情形漸漸普遍以後,習慣成自然,你還能說出好廣告應該要像什麼樣子嗎?
不過台灣人總有讓人難以預料的特性,也許現在只是太多人決定自我放棄。
期待下一個更好的時代來臨。

12.19.2007

很單純也很複雜

有一個東西,從我手中溜走,
在我注意到以前。
然後我發現,可能短時間它都不會回來了。
不管我有沒有試圖尋找它。
我想它跟著時間走了。或是轉變了它的外貌,甚至本質,
也許它還在那,也不在那,
只是我已無法查覺,它失去了輪廓線。
然後從我無法確認它是否存在的這個時刻開始,
我要試著學習對它視而不見。
畢竟我已看不見它,又無法肯定它在或不在,
所以接下來我要說服自己它已消失。

也許有一天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