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on的一支MITSUBISHI ColtPlsu的tvc,全部是日文發音的演出。
朋友看到和我說:「三菱現在也要做成Mazda就對了。」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也問了我自己一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延伸出另一個問題,如果用日文賣車就會像馬自達,那Mazda的品牌資產是什麼?
Mazda在台灣成功地塑造出形象,不只是客戶,代理商的人只要碰過馬自達都非常自傲,現在競品用日文演繹也許只是學個氣味,但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像馬自達,是否就代表Mazda的branding深植人心呢?
ColtPlus也還是有想過的。Teaser先丟出可遙控開啟的電動尾門,縱使HL下得不漂亮(Life is not easy怎麼唸都有些拗口,看似只是為了和"Take it easy"作接合)之後才推出日文發聲的主題廣告,應該就是避免被當成幫馬自達做宣傳,雖然效果還有待觀察。
馬自達的操盤手何妨利用這個機會思考自己在建立的品牌工程,它的精神到底是什麼?
4.05.2007
創意的迴避原則
當我發現一則好廣告時,我陷入兩種掙扎。
我立即想跟朋友分享這個驚喜,至少在它被抄襲篡改以前。
但不斷被轉寄的郵件會不會也正協助了這個精彩的廣告被更多人看到,而"刺激"了腸枯思竭的創意人順手拿來用?
抄襲是個明確的指控,界定卻十分困難。
原創越來越難,許多創意都來自其他刺激。
舉個例子。
我偶然在廣播聽到五月天的一首歌和某個日本樂團的作品相似,我擔心只是自己這樣認為,網上查了一下,Google搜尋"五月天"和"抄襲“,出現62,400項結果,我想一定也有很多新聞是談五月天被抄襲吧!
繼續向下挖,在網路上發現五月天新歌"天使“,和Mr.Children在1998.10.21發行的單曲“終わりなき旅“副歌首句旋律完全相同,很巧合地,在網上很容易發現五月天其他作品和這個日本樂團的巧合。
五月天裡的阿信、天使作曲人怪獸、鼓手冠佑都曾公開表示自己喜愛的歌手,Mr.Children是其中之一。
我整理了一下,如果不認識這個曾在台灣有海外版權代理的日本樂團,也許真是巧合。但五個人裡就有三位自稱喜歡他們的歌,那麼是非常巧合地沒聽過這首單曲, 而這首歌也是當時的主打之一,還收錄在1999.2.3發行的專輯"DISCOVERY",再在2001.7.11收在1996~2000精選輯裡,五月天都恰好錯過了機會聆賞這首歌,那麼對於自己喜歡的歌手,是否功課也作得不夠呢?
如果五月天知道這首歌,只是聽太多次不自覺把旋律融在自己的作品裡,就理所當然了嗎?
有人說五月天的歌像Mr.Children是因為喜歡對方的作品,不能說是抄襲,不然Mr.Children景仰The Beatles也是抄襲披頭四囉!受自己敬佩的前輩影響,怎麼可以解釋成抄襲!
但,我想事情無法這麼簡單的解釋,不然世界就不會有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受印象派影響的後人應該一直戀慕外光,或者我們就一直臨摹蒙娜麗莎的嘴角、翻印瑪麗蓮夢露的微笑,我們無法再創造,因為走不出自己的風格。
如果只是熟記前人的智慧,偶然誤以為是出自自身的,恐怕冤枉了"內化"的真義,既然版稅和收入是自己拿下,對於自己作品持續抓著前輩的影子,就是和自己喜愛的歌手致敬嗎?
對於真心喜歡五月天音樂的歌迷是否也有欠交待?就算不理會"天團"的封號,在唱片大賣之餘,是否對整個創作環境有更大的責任呢?
音樂抄襲的四小節認定都有很大的爭議,廣告更是。同樣是Mr.Children,在2003.11.19發行的單曲くるみ(kurumi)的mv,也被國內廣告人拿來參考。這支music video,在Google搜尋就有28,900項結果,還會出現3,650項kurumi mv下載的連結,這支mv借由網路的傳播,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個成軍超過十五年的日本樂團。匯豐銀行在2005年推出tvc"夢想延期篇“,也是採用三名老人家來不及年輕實現夢想的遺憾,到現在,你都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這支tvc被拿來和kurumi mv作比較。
我其實認識其中幾位催生這支tvc的創意人,但我一直問不出口這個問題,Keyvisual延伸成poster還張貼在他們公司的牆面上,也為他們贏得第28屆時報廣告獎金融服務項影片類銅獎一座。
曾有人和我說,如果idea像也許只是巧合,但如果layout也一樣就很難擺脫模仿的嫌疑。但雷同的廣告表現何其多,真是數都數不完,有的作的和國外太像,所以不能拿到國外參賽,只能把時報、4A獎項掃一掃。archive、one show買不完,越早期越冷門的越好。作創意的人都知道,當冒出一個好想法時有多怕它被別人用掉,在brainstorming的時候只要partner 說一句:「這個Nike作過了....」之類的話idea就得放棄。但我也碰過某CD直接表示希望能找出那本年鑑,以它為範本來"發揮“,越像越好,反正抓不到,而這位CD現在更是身價三級跳,未來前途無量。
「其實沒有哪個idea是原創的」,有人這麼說過,沒錯,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過去影響、被歐美影響、被日本影響,所以這樣抄襲就光明正大了嗎?Online game、人壽保險廣告都出現過一模一樣腳本flow的tvc,廣告創意人騙的是誰?客戶窗口?社會大眾?廣告獎評審?還是他自己?
如果大家都越來越不在乎創意上"雷同"的廣告表現,台灣的廣告代理商還能提供什麼價值?那麼近來在國際上表現亮眼的泰國廣告,就沒有被強勢的歐美文化影響嗎?而我們又有哪一點可以自認比泰國人高明?
而這些有明星臉的廣告作品,繼續被收錄在公司、創意人的作品集裡。
附註:
五月天天使與Mr.Chidlren的歌類似的討論,在此也感謝DBAC版主與網友的發現:
http://blog.pixnet.net/DBAC/post/2454069
我立即想跟朋友分享這個驚喜,至少在它被抄襲篡改以前。
但不斷被轉寄的郵件會不會也正協助了這個精彩的廣告被更多人看到,而"刺激"了腸枯思竭的創意人順手拿來用?
抄襲是個明確的指控,界定卻十分困難。
原創越來越難,許多創意都來自其他刺激。
舉個例子。
我偶然在廣播聽到五月天的一首歌和某個日本樂團的作品相似,我擔心只是自己這樣認為,網上查了一下,Google搜尋"五月天"和"抄襲“,出現62,400項結果,我想一定也有很多新聞是談五月天被抄襲吧!
繼續向下挖,在網路上發現五月天新歌"天使“,和Mr.Children在1998.10.21發行的單曲“終わりなき旅“副歌首句旋律完全相同,很巧合地,在網上很容易發現五月天其他作品和這個日本樂團的巧合。
五月天裡的阿信、天使作曲人怪獸、鼓手冠佑都曾公開表示自己喜愛的歌手,Mr.Children是其中之一。
我整理了一下,如果不認識這個曾在台灣有海外版權代理的日本樂團,也許真是巧合。但五個人裡就有三位自稱喜歡他們的歌,那麼是非常巧合地沒聽過這首單曲, 而這首歌也是當時的主打之一,還收錄在1999.2.3發行的專輯"DISCOVERY",再在2001.7.11收在1996~2000精選輯裡,五月天都恰好錯過了機會聆賞這首歌,那麼對於自己喜歡的歌手,是否功課也作得不夠呢?
如果五月天知道這首歌,只是聽太多次不自覺把旋律融在自己的作品裡,就理所當然了嗎?
有人說五月天的歌像Mr.Children是因為喜歡對方的作品,不能說是抄襲,不然Mr.Children景仰The Beatles也是抄襲披頭四囉!受自己敬佩的前輩影響,怎麼可以解釋成抄襲!
但,我想事情無法這麼簡單的解釋,不然世界就不會有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受印象派影響的後人應該一直戀慕外光,或者我們就一直臨摹蒙娜麗莎的嘴角、翻印瑪麗蓮夢露的微笑,我們無法再創造,因為走不出自己的風格。
如果只是熟記前人的智慧,偶然誤以為是出自自身的,恐怕冤枉了"內化"的真義,既然版稅和收入是自己拿下,對於自己作品持續抓著前輩的影子,就是和自己喜愛的歌手致敬嗎?
對於真心喜歡五月天音樂的歌迷是否也有欠交待?就算不理會"天團"的封號,在唱片大賣之餘,是否對整個創作環境有更大的責任呢?
音樂抄襲的四小節認定都有很大的爭議,廣告更是。同樣是Mr.Children,在2003.11.19發行的單曲くるみ(kurumi)的mv,也被國內廣告人拿來參考。這支music video,在Google搜尋就有28,900項結果,還會出現3,650項kurumi mv下載的連結,這支mv借由網路的傳播,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個成軍超過十五年的日本樂團。匯豐銀行在2005年推出tvc"夢想延期篇“,也是採用三名老人家來不及年輕實現夢想的遺憾,到現在,你都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這支tvc被拿來和kurumi mv作比較。
我其實認識其中幾位催生這支tvc的創意人,但我一直問不出口這個問題,Keyvisual延伸成poster還張貼在他們公司的牆面上,也為他們贏得第28屆時報廣告獎金融服務項影片類銅獎一座。
曾有人和我說,如果idea像也許只是巧合,但如果layout也一樣就很難擺脫模仿的嫌疑。但雷同的廣告表現何其多,真是數都數不完,有的作的和國外太像,所以不能拿到國外參賽,只能把時報、4A獎項掃一掃。archive、one show買不完,越早期越冷門的越好。作創意的人都知道,當冒出一個好想法時有多怕它被別人用掉,在brainstorming的時候只要partner 說一句:「這個Nike作過了....」之類的話idea就得放棄。但我也碰過某CD直接表示希望能找出那本年鑑,以它為範本來"發揮“,越像越好,反正抓不到,而這位CD現在更是身價三級跳,未來前途無量。
「其實沒有哪個idea是原創的」,有人這麼說過,沒錯,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過去影響、被歐美影響、被日本影響,所以這樣抄襲就光明正大了嗎?Online game、人壽保險廣告都出現過一模一樣腳本flow的tvc,廣告創意人騙的是誰?客戶窗口?社會大眾?廣告獎評審?還是他自己?
如果大家都越來越不在乎創意上"雷同"的廣告表現,台灣的廣告代理商還能提供什麼價值?那麼近來在國際上表現亮眼的泰國廣告,就沒有被強勢的歐美文化影響嗎?而我們又有哪一點可以自認比泰國人高明?
而這些有明星臉的廣告作品,繼續被收錄在公司、創意人的作品集裡。
附註:
五月天天使與Mr.Chidlren的歌類似的討論,在此也感謝DBAC版主與網友的發現:
http://blog.pixnet.net/DBAC/post/2454069
1.27.2007
Best Campaign-拿獎II
在今年的"Campagin Brief"(意)雜誌四月號,將會有去年亞洲區創意人的排名,依據的標準就是在全球各國際廣告獎拿獎數所累積的得分。
大家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權威,刊物也是。
我曾經上過一堂課程,講得是:如何得獎。
我舉幾個例子:擠入評審團、針對評審委員做研究,投其所好、改善印刷品質、印大張,再大張、layout調整再調整、找一位完美的翻譯、報名冷門品項、報名技術類、聯同次要競爭對手攻擊主要敵人...。
我其實心想這份文件內容可能不能公開吧!XD
很多ECD都是勞心勞力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才有機會成為評審團的一員,但真正的好戲,現在才要開始。
就像任何政治性的選舉一樣,得獎當然也要靠高明的操作,不然台灣的選舉幹嘛每次都要搞到國家分裂,「凍蒜」實在令人難以抗拒。
其中更好玩的是,廣告本是「廣而告之」,但得獎稿往往都是你平時在媒體上沒看過的,飛機稿悄悄地來,悄悄地走,我們只能在得獎名單公佈時才有幸一窺其中究竟,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飛機稿的TA本來就不是我們,是各評審大人啊。
最後得獎的那個作品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已經不重要,因為拿到獎才是這場廣告賽事裡的Winner of Best Campaign!
大家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權威,刊物也是。
我曾經上過一堂課程,講得是:如何得獎。
我舉幾個例子:擠入評審團、針對評審委員做研究,投其所好、改善印刷品質、印大張,再大張、layout調整再調整、找一位完美的翻譯、報名冷門品項、報名技術類、聯同次要競爭對手攻擊主要敵人...。
我其實心想這份文件內容可能不能公開吧!XD
很多ECD都是勞心勞力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才有機會成為評審團的一員,但真正的好戲,現在才要開始。
就像任何政治性的選舉一樣,得獎當然也要靠高明的操作,不然台灣的選舉幹嘛每次都要搞到國家分裂,「凍蒜」實在令人難以抗拒。
其中更好玩的是,廣告本是「廣而告之」,但得獎稿往往都是你平時在媒體上沒看過的,飛機稿悄悄地來,悄悄地走,我們只能在得獎名單公佈時才有幸一窺其中究竟,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飛機稿的TA本來就不是我們,是各評審大人啊。
最後得獎的那個作品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已經不重要,因為拿到獎才是這場廣告賽事裡的Winner of Best Campaign!
12.13.2006
Best Campaign-拿獎I
最近看到幾篇文章,有趣的巧合。
關於廣告獎,在台灣廣告界有幾種情形:不惜一切拿獎的人、對崇拜廣告獎嗤之以鼻的人、嘴上說不在乎得獎但還是希望可以奪金從此聲名大噪的人;為了廣告獎,我們拗客戶讓我們做飛機稿,我們求老闆撥預算給我們做飛機稿;我們每天留意有什麼idea可以適用某個產業,然後找account去談免費幫對方服務,只因為那個idea看起來有希望;我們勤於買各個廣告年鑑,希望可以抄得不落痕跡;我們致力於發想一眼就能看懂、全球適用的廣告,這樣老外評審才能心神領會;我們讓文案儘量白話,為了參賽,這樣翻譯起來比較原汁原味;我們跟緊一個主子,累積獎數,等機會翻身和主子平起平坐......搞了半天,我們為什麼那麼愛得獎?
簡單地說,在台灣,得獎=創意強=有實力=有權力=更高的官位=更好的薪資水準=有名望=成為專家=變成權威=可以到處開課=可以出書=可以跟明星拍拖(這項好像不用得獎也可以)=辦雜誌=成立自有品牌=人緣更好=人脈更廣=政商關係良好=包辦競選廣告(而且可以中途改變政黨傾向)=從此幸福的過一生。
更別提附加的:自動送上的年輕美眉、幫忙擦屁股的同事下屬、越來越好的車、越來越屌的服飾、越來越響亮的掌聲。
伍迪艾倫曾經拿過奧斯卡,只是他沒去領獎,下面是部份聞天祥提到關於那年伍迪艾倫得獎的描述:「......但是伍迪艾倫對獎的不以為然,令奧斯卡相當沒面子,他寧可躲到酒館吹他的豎笛,也不肯參加典禮。「據說」從此以後(這不可能從數千位影藝學院會員身上一一查證),奧斯卡就「盡量」避免頒獎給他。......在《安妮霍爾》之後,只有《漢娜姊妹》再為他得過一座最佳原著劇本獎,他還是沒出席。反倒是紐約遭遇「九一一事件」後,伍迪艾倫破例在200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現身,為「電影中的紐約」代言。
伍迪艾倫對「獎」的看法其實很「中肯」。他承認獎的影響力,特別是奧斯卡;但是獎的產生卻是相當政治性的,你不會因為你的最佳表現而得到它,而是剛好合適這個獎的需要而得到它。他發現自己很難接受這種獎所讚美的,以及所忽略的,而且開始想像得獎的好處後,作品的品質就一定會出毛病,因此寧可不把它當一回事。儘管如此,有人統計過,伍迪艾倫入圍及得到的獎項,至少超過136個!......」
今天的中國時報,也有一篇李安的專訪:「......曾以「臥虎藏龍」、「斷背山」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獎的李安認為,好萊塢和中國電影市場不一樣,想躋身那個圈子,光談電影可不行。「你必須要懂得如何運作一部電影,參與奧斯卡,我們要做的工作和美國總統競選有些類似,要找專門的公司幫忙作前期宣傳,和上流社會的人士接觸,和影評人協會的專家交流,廣結善緣,接近民眾,還要保持一種健康的形象。」
我今天在找資料的時候,正好看到David龔在廣告雜認第140期的一篇文章—「最公平的廣告獎」,開頭就提到:「廣告獎是相當不完美的一件事,難道你沒發覺你認為最好的作品不見得會得到它該得的獎。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廣告獎都有這個問題,因為大多數的廣告獎評審都只能憑創意,但是廣告創意不該是解決行銷的問題嗎?參賽作品太多,時間不允許參賽者一個一個上場解釋他面臨的問題。有時候參賽者剛好也是評審,他就有機會在現場解釋自己公司的作品,這麼作對現場沒有代表的廣告公司又不公平。......」
伍迪艾倫、李安、David龔,他們都同意得獎過程是一件很「政治性」的進程,像法律一樣,每個得獎作品都有「詮釋」的空間;獎項的特性、評審是誰、怎麼評,每個細節都需要掌握,換言之,也都可以操作。
他們三位雖然對獎項有透澈的分析,但畢竟他們都在國內和國際得過赫赫有名的大獎和難以計數的其他獎項。愛因斯坦說:「要打破權威,你必須先成為權威。」在我們還無法抗拒閃耀的皇冠燦爛我們之前,我們仍然會不惜代價,只求加冕於身的光環,全心注視直到周圍一切都完全變成黑暗。
相關原文:
1. 【伍迪艾倫】從小丑王子到喜劇大師(上)/聞天祥
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300
2. 李安:參加奧斯卡 像競選美國總統(2006.12.13 中國時報)
/黃文正 綜合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Showbiz/Showbiz-Page/
0,4434,content+110511+112006121300324,00.html
3. 最公平的廣告獎/David龔
廣告雜誌第140期(January,2003)
(David龔對廣告獎想了拍案叫絕的改革方式,有機會一定要找來看)
關於廣告獎,在台灣廣告界有幾種情形:不惜一切拿獎的人、對崇拜廣告獎嗤之以鼻的人、嘴上說不在乎得獎但還是希望可以奪金從此聲名大噪的人;為了廣告獎,我們拗客戶讓我們做飛機稿,我們求老闆撥預算給我們做飛機稿;我們每天留意有什麼idea可以適用某個產業,然後找account去談免費幫對方服務,只因為那個idea看起來有希望;我們勤於買各個廣告年鑑,希望可以抄得不落痕跡;我們致力於發想一眼就能看懂、全球適用的廣告,這樣老外評審才能心神領會;我們讓文案儘量白話,為了參賽,這樣翻譯起來比較原汁原味;我們跟緊一個主子,累積獎數,等機會翻身和主子平起平坐......搞了半天,我們為什麼那麼愛得獎?
簡單地說,在台灣,得獎=創意強=有實力=有權力=更高的官位=更好的薪資水準=有名望=成為專家=變成權威=可以到處開課=可以出書=可以跟明星拍拖(這項好像不用得獎也可以)=辦雜誌=成立自有品牌=人緣更好=人脈更廣=政商關係良好=包辦競選廣告(而且可以中途改變政黨傾向)=從此幸福的過一生。
更別提附加的:自動送上的年輕美眉、幫忙擦屁股的同事下屬、越來越好的車、越來越屌的服飾、越來越響亮的掌聲。
伍迪艾倫曾經拿過奧斯卡,只是他沒去領獎,下面是部份聞天祥提到關於那年伍迪艾倫得獎的描述:「......但是伍迪艾倫對獎的不以為然,令奧斯卡相當沒面子,他寧可躲到酒館吹他的豎笛,也不肯參加典禮。「據說」從此以後(這不可能從數千位影藝學院會員身上一一查證),奧斯卡就「盡量」避免頒獎給他。......在《安妮霍爾》之後,只有《漢娜姊妹》再為他得過一座最佳原著劇本獎,他還是沒出席。反倒是紐約遭遇「九一一事件」後,伍迪艾倫破例在200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現身,為「電影中的紐約」代言。
伍迪艾倫對「獎」的看法其實很「中肯」。他承認獎的影響力,特別是奧斯卡;但是獎的產生卻是相當政治性的,你不會因為你的最佳表現而得到它,而是剛好合適這個獎的需要而得到它。他發現自己很難接受這種獎所讚美的,以及所忽略的,而且開始想像得獎的好處後,作品的品質就一定會出毛病,因此寧可不把它當一回事。儘管如此,有人統計過,伍迪艾倫入圍及得到的獎項,至少超過136個!......」
今天的中國時報,也有一篇李安的專訪:「......曾以「臥虎藏龍」、「斷背山」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獎的李安認為,好萊塢和中國電影市場不一樣,想躋身那個圈子,光談電影可不行。「你必須要懂得如何運作一部電影,參與奧斯卡,我們要做的工作和美國總統競選有些類似,要找專門的公司幫忙作前期宣傳,和上流社會的人士接觸,和影評人協會的專家交流,廣結善緣,接近民眾,還要保持一種健康的形象。」
我今天在找資料的時候,正好看到David龔在廣告雜認第140期的一篇文章—「最公平的廣告獎」,開頭就提到:「廣告獎是相當不完美的一件事,難道你沒發覺你認為最好的作品不見得會得到它該得的獎。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廣告獎都有這個問題,因為大多數的廣告獎評審都只能憑創意,但是廣告創意不該是解決行銷的問題嗎?參賽作品太多,時間不允許參賽者一個一個上場解釋他面臨的問題。有時候參賽者剛好也是評審,他就有機會在現場解釋自己公司的作品,這麼作對現場沒有代表的廣告公司又不公平。......」
伍迪艾倫、李安、David龔,他們都同意得獎過程是一件很「政治性」的進程,像法律一樣,每個得獎作品都有「詮釋」的空間;獎項的特性、評審是誰、怎麼評,每個細節都需要掌握,換言之,也都可以操作。
他們三位雖然對獎項有透澈的分析,但畢竟他們都在國內和國際得過赫赫有名的大獎和難以計數的其他獎項。愛因斯坦說:「要打破權威,你必須先成為權威。」在我們還無法抗拒閃耀的皇冠燦爛我們之前,我們仍然會不惜代價,只求加冕於身的光環,全心注視直到周圍一切都完全變成黑暗。
相關原文:
1. 【伍迪艾倫】從小丑王子到喜劇大師(上)/聞天祥
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300
2. 李安:參加奧斯卡 像競選美國總統(2006.12.13 中國時報)
/黃文正 綜合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Showbiz/Showbiz-Page/
0,4434,content+110511+112006121300324,00.html
3. 最公平的廣告獎/David龔
廣告雜誌第140期(January,2003)
(David龔對廣告獎想了拍案叫絕的改革方式,有機會一定要找來看)
12.06.2006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分配
我今天收到了博客來的e-DM。
活動內容是交換聖誕禮物,因為你「不能過一個沒有禮物的聖誕節」。
把禮物拿到7-11,「祝福另一個孤單過節的人」。
還有sub在旁邊:「隨時都可以寂寞,就是聖誕節不行,再也不想孤單過節,請和我一起交換禮物」。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它的宣傳HL是這樣的:「即使被討厭,也不要一個人寂寞!」
雖然知道這就是行銷手法上的包裝,用種說法、想個名目,可是我想,在這個歲末的時節,「孤單」真有那麼嚴重嗎?
我們對理想情人的愛慕,和地球上的食物及資源一樣,都有分配不均的問題。
有些人可以得到無盡的關愛,而孤單的人仍然孤單,為什麼我們都會共同喜愛某些條件的事物,我們被這些看不見的標準深深影響,但規則是誰訂的?
如果每個人都各自能分配到一個愛你的人,是否就不會有人落單?
全體人口總數就除得盡嗎?是誰來決定和分配?
那麼我們就不再孤單?
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有一位剛好的right person在等待?
真的有所謂的soulmate?
那麼萬一我得到的人我不喜歡怎麼辦?
還是連分配我們都會用盡方法,努力去得到我們欣賞的類型?
但這終究無法解決我們寂寞的情形,而孤獨,真的是必須避免的嗎?
最近可能慾望城市看太多了。
活動內容是交換聖誕禮物,因為你「不能過一個沒有禮物的聖誕節」。
把禮物拿到7-11,「祝福另一個孤單過節的人」。
還有sub在旁邊:「隨時都可以寂寞,就是聖誕節不行,再也不想孤單過節,請和我一起交換禮物」。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它的宣傳HL是這樣的:「即使被討厭,也不要一個人寂寞!」
雖然知道這就是行銷手法上的包裝,用種說法、想個名目,可是我想,在這個歲末的時節,「孤單」真有那麼嚴重嗎?
我們對理想情人的愛慕,和地球上的食物及資源一樣,都有分配不均的問題。
有些人可以得到無盡的關愛,而孤單的人仍然孤單,為什麼我們都會共同喜愛某些條件的事物,我們被這些看不見的標準深深影響,但規則是誰訂的?
如果每個人都各自能分配到一個愛你的人,是否就不會有人落單?
全體人口總數就除得盡嗎?是誰來決定和分配?
那麼我們就不再孤單?
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有一位剛好的right person在等待?
真的有所謂的soulmate?
那麼萬一我得到的人我不喜歡怎麼辦?
還是連分配我們都會用盡方法,努力去得到我們欣賞的類型?
但這終究無法解決我們寂寞的情形,而孤獨,真的是必須避免的嗎?
最近可能慾望城市看太多了。
11.03.2006
10.06.2006
中秋節的問卷
公司轉寄了一封問卷,「時報廣告金像獎創意人大調查問卷」,裡面的問題讓人心虛,也讓人心寒。
“您覺得台灣廣告人的美學素養如何?“
“您認為做廣告是否是個有前途的行業?“
問題切入得直接,讓悲苦的上班族啞口無言。
剛好我今天得知一位從前幾乎讓人記不住的同事,到了知名外商做AD。
雖然我很想舉出一些他的大作讚頌他的才華,但我記性不好,好巧不巧記住的都是他持續不斷的緋聞。
這位人稱"少女殺手“,看著雜誌上他on board的新聞稿,很久沒看到的招牌笑容,其實心理很難相信他不是靠關係進去的,恐怕interview的作品也沒有拿他自己的,這樣的人做Art Director執行出來的東西怎麼會美?
我現在的公司其實找人也不公開,幾個好朋友之間互相介紹,不認識的不敢用,所以大家更是用心社交。就像幫派的分贓,只要圈子裡的人都拿到好處,到底是誰上任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所以現在的Tvc越來越不堪,在其中看不到創意人該扮演的角色,這樣的廣告成果,客戶直接brief給production house不也可以?為什麼需要廣告公司?而這些人還自稱是創意?
為了控制我的憤怒,無法克制的,我用了戲謔的方式回覆。
Q: 廣告人該有的基本條件
□操到死也不怕 □頭腦靈活能言善道 □嗅覺敏感跟得上流行□外表獨具個人風格 □全身名牌 □其他
A:該有良心
Q: 廣告人最憂心的事情是
□工作遇到瓶頸(創意想不出來、客戶難伺候) □身體不健康 □孤老終身 □無法陪家人 □年華老去 □錢不夠用 □性生活不美滿 □其他
A:無法掌握權力
Q: 360行,行行出狀元!廣告人想改行,適合轉成什麼職業?
□演員 □算命仙 □業務銷售員 □詐騙集團成員 □小吃攤老闆□計程車司機 □其他
A:詐騙集團成員、假社會活動發言人
Q: (開個小玩笑!)感性又理性的廣告人,閒暇沒事,性幻想對象是……
□林志玲 □小S □蕭薔 □李英愛 □香月明美 □章子怡□楊丞琳 □何麗玲 □許純美 □其他
□金城武 □王力宏 □貝克漢 □裴永俊 □周杰倫 □馬英九 □克雷格大衛 □RAIN □王建民 □其他
A:選單裡竟然有周杰倫!我想,你沒有瞎,那一定是我瞎了......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是,看似美豔的廣告業,其實是悲苦的上班族。
問卷問出了可以現成勾選的答案,也問出了統計數字上看不出來的無奈。
“您覺得台灣廣告人的美學素養如何?“
“您認為做廣告是否是個有前途的行業?“
問題切入得直接,讓悲苦的上班族啞口無言。
剛好我今天得知一位從前幾乎讓人記不住的同事,到了知名外商做AD。
雖然我很想舉出一些他的大作讚頌他的才華,但我記性不好,好巧不巧記住的都是他持續不斷的緋聞。
這位人稱"少女殺手“,看著雜誌上他on board的新聞稿,很久沒看到的招牌笑容,其實心理很難相信他不是靠關係進去的,恐怕interview的作品也沒有拿他自己的,這樣的人做Art Director執行出來的東西怎麼會美?
我現在的公司其實找人也不公開,幾個好朋友之間互相介紹,不認識的不敢用,所以大家更是用心社交。就像幫派的分贓,只要圈子裡的人都拿到好處,到底是誰上任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所以現在的Tvc越來越不堪,在其中看不到創意人該扮演的角色,這樣的廣告成果,客戶直接brief給production house不也可以?為什麼需要廣告公司?而這些人還自稱是創意?
為了控制我的憤怒,無法克制的,我用了戲謔的方式回覆。
Q: 廣告人該有的基本條件
□操到死也不怕 □頭腦靈活能言善道 □嗅覺敏感跟得上流行□外表獨具個人風格 □全身名牌 □其他
A:該有良心
Q: 廣告人最憂心的事情是
□工作遇到瓶頸(創意想不出來、客戶難伺候) □身體不健康 □孤老終身 □無法陪家人 □年華老去 □錢不夠用 □性生活不美滿 □其他
A:無法掌握權力
Q: 360行,行行出狀元!廣告人想改行,適合轉成什麼職業?
□演員 □算命仙 □業務銷售員 □詐騙集團成員 □小吃攤老闆□計程車司機 □其他
A:詐騙集團成員、假社會活動發言人
Q: (開個小玩笑!)感性又理性的廣告人,閒暇沒事,性幻想對象是……
□林志玲 □小S □蕭薔 □李英愛 □香月明美 □章子怡□楊丞琳 □何麗玲 □許純美 □其他
□金城武 □王力宏 □貝克漢 □裴永俊 □周杰倫 □馬英九 □克雷格大衛 □RAIN □王建民 □其他
A:選單裡竟然有周杰倫!我想,你沒有瞎,那一定是我瞎了......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是,看似美豔的廣告業,其實是悲苦的上班族。
問卷問出了可以現成勾選的答案,也問出了統計數字上看不出來的無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