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沒有香味的人才能製作出世界上最終極的香水嗎?
當我看著電視上侃侃而談的廣告人時,總會想起這個問題。廣告人應該promo的,是商品,但現在最常看到,廣告人喜歡包裝的商品,是他們自己。
廣告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行業,事實上每種職業都有其中的學問,廣告也不是不能簡單解釋,但終究只是想像,外人很難體會。廣告其實是一種合作下的產物,結合了眾人的智慧和愚蠢(雖然大部份是愚蠢的比例佔較多),任何時空的外在因素(比方說颱風、溫度、政治動向,或是客戶的小孩今天心情好或壞)對廣告的結果都可以造成絕大的影響,因此我無法理解,在這麼多重的困難下,能夠在媒體上談論他(她)成就了許多成功廣告作品的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在發表。
當然這裡並不是表示,大家不能在公開場合談廣告,也不是表示,我們不能讚許推崇多位廣告前輩傑出的創作,我這裡指的是,把自己參與過的作品一一列出來,向別人描述這些豐功偉業的奇異舉動,在動腦雜誌發promo自己的新聞稿,在新聞電視台接受專訪闡述自己在廣告業發跡的過程,請問,為什麼人們需要知道這個?除了當事人之外,有任何第3者或群眾因此得到benefit嗎?
上電視的廣告人,在這種速成和綜藝感,又需要娛樂性的媒介上,能夠傳達出什麼印象?又會吸引什麼樣的年輕人想投入廣告圈?
6.25.2011
選擇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意識到接下來的劇情會發生不好的事,你發覺主角做錯了一個決定,你嗅得出危險的氣味,但劇中的角色卻忽略眾人的勸告;你知道他即將可能會失去所有,而身為觀眾的你,卻要靜靜地旁觀這一切的發生。
但如果是換成真實人生呢?是否有一天我回顧過去,也會像個觀眾一樣留意到,某個時刻我做了不應該的抉擇?我是不是也忽略了那些警訊?堅持去做想做的事,是一意孤行,還是勇於實現理想?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判斷錯誤,每個未知的情況,會導出什麼樣的結局?
如果我的人生變成一部電影,現在的決定會譜出happy ending嗎?還是人生的重點向來不在結局,而是過程?
在真實人生裡,沒有劇情預告,沒有類型暗示,但地雷還是一樣多,走每一步都不知道﹣這麼做對嗎?
無法判定,這個未知的狀況是危險的警訊,還是收獲前的堅持,如果停下來,是理智的收手還是放棄的可惜?
完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電影不容易被欣賞,可以完全預測的電影又顯老套,也許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也和對電影的想法一樣,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又期待那些未知的可能和火花。
生命的迷人和眩目,除了直覺和相信自己,別無他法......
但如果是換成真實人生呢?是否有一天我回顧過去,也會像個觀眾一樣留意到,某個時刻我做了不應該的抉擇?我是不是也忽略了那些警訊?堅持去做想做的事,是一意孤行,還是勇於實現理想?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判斷錯誤,每個未知的情況,會導出什麼樣的結局?
如果我的人生變成一部電影,現在的決定會譜出happy ending嗎?還是人生的重點向來不在結局,而是過程?
在真實人生裡,沒有劇情預告,沒有類型暗示,但地雷還是一樣多,走每一步都不知道﹣這麼做對嗎?
無法判定,這個未知的狀況是危險的警訊,還是收獲前的堅持,如果停下來,是理智的收手還是放棄的可惜?
完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電影不容易被欣賞,可以完全預測的電影又顯老套,也許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也和對電影的想法一樣,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又期待那些未知的可能和火花。
生命的迷人和眩目,除了直覺和相信自己,別無他法......
2.09.2011
歡迎光臨!Reference吃到飽中心
總是有那種感覺,看著電視上的廣告,會覺得「這很像某部電影裡的特效」,或是「這不是很像誰誰誰做過的一個作品」......事實上,這些感覺可能都是真的,因為,廣告公司的創意運作,其中有一個很重要角色:“reference“。
所謂的reference:就是參考資料,待過廣告公司的人一定知道,不管什麼提案,都需要reference,你的總監或account會和你說:「客戶可能沒辦法想像」,或是「有沒有reference可以參考」,然後team裡的大家就要開始找圖片、找影片、找音樂、找畫面,目的就是為了讓創意比較可以順利賣過。
是的,這就是重點,賣創意。因為要賣的東西那麼抽象,要怎麼讓完全不同背景邏輯,甚至是不同語言國籍的人產生共鳴呢?所以我們的提案袋裡除了腳本分鏡和平面稿以外,還塞滿了厚厚的references,提案的Notebook裡也是放了特別請producer剪的電影片段,reference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和穿西裝打領帶的客戶溝通的橋樑。
但武器只有子彈,沒有方向。我們和客戶和品牌搭上了這班特快車,但不確定要往哪裡。reference往往是成熟的完成品和極商業性的作品,要不就是花了很多錢砸出來的電影特效,要不就是冰天雪地裡的珍貴動物圖像,就像有著極美照片的menu,看得讓人眼花撩亂。最後客戶是買了單,但問題來了,這麼低的預算,要怎麼做出這樣的效果?
然後這就是人們愚弄自己的最好例子。廣告公司好不容易讓提案通過了,但開始對執行方式頭痛不已,比較不負責任的CD就把問題丟給production和producer,讓製作公司去想辦法吧,反正客戶的預算再低都會有人接。然後就是和客戶的拉鋸戰,客戶看了賞心悅目的菜單,但看a-copy的時候發現來的餐點怎麼和照片不一樣,因此大發雷霆,製作公司也是雙手一攤,因為實在已經盡力,廣告公司則是兩方緩頰,這時開始和客人曉以大義,有多少銀子就買到多少小菜,既然菜都來了就吃吧,別為難店家。
而這都還只是實際檯面下的交際操作,還沒有討論到完成品的創意表現。因為參考的資料很完整成熟,造成許多廣告作品反而被牽著走。reference的確是達成了當初交付的任務,但美侖美奐的效果和場景,很容易讓人忽略拿來做為reference的電影片段,其實背後是有龐大的電影工業在支撐著,需要的資金和製作時間也往往是台灣的廣告環境難以速成的。
所以結果變成,完成的廣告作品既要像reference,又不能太像reference,最後就變成一種模稜兩可的處境,既沒有耳目一新的表現,又被看出模仿的痕跡,看到廣告的時候觀眾則想著:「這好像在哪裡看過」,這是當然的,因為當初就是照著某個sample去做的,就像是現在許多廣告裡的配樂,你幾乎可以哼出它的“reference“原曲是哪一首,但因為買不起版權,客戶又喜歡,所以只好找人作了一段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奇怪曲調,而這些「似曾相識」的作品,就帶點尷尬地天天繼續在電視螢幕裡播送。
就像科技總是可以反映人類有多麼聰明,但同時又顯現人們有多麼愚蠢和不足,我們對身處的廣告reference吃到飽餐廳恐怕無法說不。廣告公司裡的人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找來reference,但最後恐怕我們付出更多。因為每個我們定義的「新」廣告,都是某種舊表現的延伸,那麼reference是哪裡來的呢?如果全球的創意人都一直在用舊的延伸,哪裡還有新的reference可以讓人拿來參考?那麼為什麼電影能產生新的視覺意象?廣告人就做不到嗎?
之前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的時候,我都會看到一個台新銀行的廣告。好像是說紅利變現金的廣告,才一看到真的讓我有點驚訝。這種女孩排排站的效果已經很多人用過,我個人最早是在早逝的日本創作才女野田凪為歌手YUKI拍的mv裡看過,後來可口可樂用過,大陸減肥平面廣告也用過,就算覺得這個手法「非常」適合這個產品的概念,但怎麼會這麼完全不消化地真的做出幾乎一樣的東西?是代理商的問題?還是客戶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是覺得民眾都沒有看過這種作法嗎?還是覺得看過也無所謂?
當然,沒有規定有人做過的效果就不能再用一次,但既然有預算,為何不做點新的東西?為何要拿現成的來用?真的沒有別的作法能表現這個產品特色了嗎?
法蘭西斯柯波拉在一段訪談中提到:「If you don’t take a risk then 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that hasn’t been seen before?」這個簡單的句子其實很讓人震撼,每個創作人都揹負著風險,為的不就是追求心中那個美麗的新境界,那個從未被見過的really beautiful thing?
廣告絕對是眾人努力的結晶,事實上,它大部份已淪為權力角力下的獎品,但是否,我們已經習慣被reference淹沒?照著reference拍一支廣告,不就是一件完全沒有想像力的事嗎?那麼又何需reference來增加客戶的想像力?這其中充滿著極大的荒謬,廣告人是否發覺了呢?
所謂的reference:就是參考資料,待過廣告公司的人一定知道,不管什麼提案,都需要reference,你的總監或account會和你說:「客戶可能沒辦法想像」,或是「有沒有reference可以參考」,然後team裡的大家就要開始找圖片、找影片、找音樂、找畫面,目的就是為了讓創意比較可以順利賣過。
是的,這就是重點,賣創意。因為要賣的東西那麼抽象,要怎麼讓完全不同背景邏輯,甚至是不同語言國籍的人產生共鳴呢?所以我們的提案袋裡除了腳本分鏡和平面稿以外,還塞滿了厚厚的references,提案的Notebook裡也是放了特別請producer剪的電影片段,reference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和穿西裝打領帶的客戶溝通的橋樑。
但武器只有子彈,沒有方向。我們和客戶和品牌搭上了這班特快車,但不確定要往哪裡。reference往往是成熟的完成品和極商業性的作品,要不就是花了很多錢砸出來的電影特效,要不就是冰天雪地裡的珍貴動物圖像,就像有著極美照片的menu,看得讓人眼花撩亂。最後客戶是買了單,但問題來了,這麼低的預算,要怎麼做出這樣的效果?
然後這就是人們愚弄自己的最好例子。廣告公司好不容易讓提案通過了,但開始對執行方式頭痛不已,比較不負責任的CD就把問題丟給production和producer,讓製作公司去想辦法吧,反正客戶的預算再低都會有人接。然後就是和客戶的拉鋸戰,客戶看了賞心悅目的菜單,但看a-copy的時候發現來的餐點怎麼和照片不一樣,因此大發雷霆,製作公司也是雙手一攤,因為實在已經盡力,廣告公司則是兩方緩頰,這時開始和客人曉以大義,有多少銀子就買到多少小菜,既然菜都來了就吃吧,別為難店家。
而這都還只是實際檯面下的交際操作,還沒有討論到完成品的創意表現。因為參考的資料很完整成熟,造成許多廣告作品反而被牽著走。reference的確是達成了當初交付的任務,但美侖美奐的效果和場景,很容易讓人忽略拿來做為reference的電影片段,其實背後是有龐大的電影工業在支撐著,需要的資金和製作時間也往往是台灣的廣告環境難以速成的。
所以結果變成,完成的廣告作品既要像reference,又不能太像reference,最後就變成一種模稜兩可的處境,既沒有耳目一新的表現,又被看出模仿的痕跡,看到廣告的時候觀眾則想著:「這好像在哪裡看過」,這是當然的,因為當初就是照著某個sample去做的,就像是現在許多廣告裡的配樂,你幾乎可以哼出它的“reference“原曲是哪一首,但因為買不起版權,客戶又喜歡,所以只好找人作了一段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奇怪曲調,而這些「似曾相識」的作品,就帶點尷尬地天天繼續在電視螢幕裡播送。
就像科技總是可以反映人類有多麼聰明,但同時又顯現人們有多麼愚蠢和不足,我們對身處的廣告reference吃到飽餐廳恐怕無法說不。廣告公司裡的人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找來reference,但最後恐怕我們付出更多。因為每個我們定義的「新」廣告,都是某種舊表現的延伸,那麼reference是哪裡來的呢?如果全球的創意人都一直在用舊的延伸,哪裡還有新的reference可以讓人拿來參考?那麼為什麼電影能產生新的視覺意象?廣告人就做不到嗎?
之前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的時候,我都會看到一個台新銀行的廣告。好像是說紅利變現金的廣告,才一看到真的讓我有點驚訝。這種女孩排排站的效果已經很多人用過,我個人最早是在早逝的日本創作才女野田凪為歌手YUKI拍的mv裡看過,後來可口可樂用過,大陸減肥平面廣告也用過,就算覺得這個手法「非常」適合這個產品的概念,但怎麼會這麼完全不消化地真的做出幾乎一樣的東西?是代理商的問題?還是客戶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是覺得民眾都沒有看過這種作法嗎?還是覺得看過也無所謂?
當然,沒有規定有人做過的效果就不能再用一次,但既然有預算,為何不做點新的東西?為何要拿現成的來用?真的沒有別的作法能表現這個產品特色了嗎?
法蘭西斯柯波拉在一段訪談中提到:「If you don’t take a risk then 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that hasn’t been seen before?」這個簡單的句子其實很讓人震撼,每個創作人都揹負著風險,為的不就是追求心中那個美麗的新境界,那個從未被見過的really beautiful thing?
廣告絕對是眾人努力的結晶,事實上,它大部份已淪為權力角力下的獎品,但是否,我們已經習慣被reference淹沒?照著reference拍一支廣告,不就是一件完全沒有想像力的事嗎?那麼又何需reference來增加客戶的想像力?這其中充滿著極大的荒謬,廣告人是否發覺了呢?
10.05.2010
「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
我不知道人們在現實生活裡是否熱衷社交,但facebook確確實實是鼓勵社交的網站。我原來不使用facebook,儘管幾個朋友同事一直會寄來邀請加入的通知,但我對社交沒興趣,事實上在現實生活裡不得不與周遭人social已經夠讓人疲累。不管周遭的人如何聊著我插不上話的fb功能,或是談著又被偷了多少菜時,我還是無動於衷。在看國外的新聞時看到了fb的創辦人出面,拍了一支tvc,表示fb已在保護隱私上有很大的進步,但我還是對它沒有好感。
沒料到日前因為公司的關係,必須開個fb帳號,我只好硬著頭皮面對這個熱門的新世界。在我申請好帳戶,填好所有空白的欄位,再放圖片,po網誌,努力經營一番後,我的fb顯示進度依然是離起跑線沒多遠,也就是說,對fb而言,我的進度很慢。明明我已經把該做的都弄得差不多了,為什麼fb給我的分數那麼低呢?直到我第一次加入朋友,朋友來我的fb留言,我那淒慘的進度線突然大躍進,竟然佔總進度的一半了,我才意識到,這是個鼓勵你與人溝通的網站,當你決定只待在家種花種草時,系統就會表示對你還有很大的期待,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只要你開門邀請別人來坐坐,你再到朋友家裡坐坐,fb就會對你鼓鼓掌,像是長輩一邊摸摸你的頭一邊說:你做得很好。
我不禁在想,為什麼我會覺得需要被一個網站肯定?當然我的fb在我加入眾多友人後,進度線已經消失了,就像不需要再對我進行評估一樣,我已被prooved。當我的進度一直顯示很落後時,我竟然會感到焦慮,那麼其他的user呢?為什麼那麼多人甘於被一個網路平台決定你的表現好不好?
在fb裡,就像真實生活一樣,也有社交禮儀和規矩。我們一邊使用一邊學習,觀察什麼內容會受歡迎,什麼時候要加入談話,有的內容會有熱烈迴響,有的就只能任它掉到地上沒人接話,如果不知道該說什麼,那就按個讚,你也就算是有出聲了。
fb也鼓勵你分享,你貼的東西,你朋友貼的東西,在社群之間產生串連,就像現實生活閒聊一樣,你丟出這顆球,對方接到後再丟給第三方,也許可以一直傳遞下去。是因為blog讓人感到寂寞嗎?儘管努力經營,但不一定有訪客,你只能自己一直丟球出去。沒有人看到是否就會空虛呢?我們有那麼期待被注意,那麼需要聽眾嗎?
我覺得使用網路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資訊焦慮。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習慣把好文好圖抓下來,或轉寄給朋友,原本這個用e-mail就可以做到的簡單任務,現在只要po在fb就可以完成,而且更方便,不會中毒,不必記mail address,每天都有成堆的新動態公開出來,你朋友看到的,你朋友的朋友發現的,不管是新消息新資訊,傳播的方式是倍數地散播出去,交友也是,本來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六度分隔理論,在fb一切都被拉近,你認識一個朋友,他有上百個朋友,他上百個朋友之中,每個人又各自再有幾百個朋友,fb還會一直跑出訊息鼓勵你,「某某人你和他有六個共同的朋友,加入他」,你也可以直接用尋友工具把還沒加入fb的人也拉進來,讓你的朋友數量一直增加...增加...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把資訊攬在身上,越多越好?也許有看完,也許沒有熟讀,但只要看起來酷的、好笑的,就要趕快分享出去,最好是第一個po文的,最好是第一個發現的,fb讚的按鈕旁,不就寫著「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我們在急什麼?朋友的數量很多,有代表什麼意思嗎?如果還有下載fb手機版,手機不時就嗶一聲,像是聲聲召喚你快點回到fb,那裡才是你該停留的地方。
fb是個極度加法的地方,鼓勵你加朋友,加資料,塗鴉牆更是一大片空白等著你好好揮灑。但我不知道每個人是否真的需要擴充那麼大的空間來放這些?像是空白的購物車籃,把看上的撿拾起來放進車內,變成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東西?
也許是我們越來越無言,又或者是我們對任何事物能說得只有一點點,也可能是已經沒有人有耐心看完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章。所以我們用fb,小小的一格空白,問你「在想什麼?」,只要簡短key幾個字,就像msn的暱稱一樣,也許是現在的心情,也許是一句格言,一種體會,一個現況,就會有人來關心你,來認同你,不沈重,不複雜,每天,你都在廣播,對你的朋友廣播,對陌生人廣播,而fb也會確實地紀錄你的活動,肯定你的存在。
曾有使用fb的朋友和我說,其實使用fb是不用生產的,就像海葵一樣,飄來什麼東西就看看,不用製造。這個平台當然也有許多正面的優點,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和現實生活的機制是雷同的,就像人際關係需要經營,就如每個朋友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驚喜一樣,人還是裡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生產東西,是人在流傳東西。
我只知道,我喜歡沒有facebook時的自由自在的感覺。
11/20後記:有人反應帳號被fb封鎖了,也就是被關閉。沒有任何通知或預告,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只知道fb官方要求證件,而且是要有政府機關核可的正式證件,像是身份證...這種。我感到不可思議。雖說fb當初的理念就是要求實名制,但如果一切合法卻被如此懷疑,而且fb像幕後的黑手般永遠不讓使用人了解情況和為自己合理抗辯,這樣專制卻能繼續在現在的網路世界運作,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前一陣子我在寫程式時,發現已經不能再使用「開新視窗」的語言,也就是不能把連結設成自動開新視窗,而是把決定權留給使用者,讓User自行決定要不要開新視窗觀看。我在想這麼微小的動作,都能把權力還給使用人,而人們努力經營的fb帳號,卻在完全未知而無法控制下,隨時都有被抄掉的風險,這種對比實在太奇異了。
沒料到日前因為公司的關係,必須開個fb帳號,我只好硬著頭皮面對這個熱門的新世界。在我申請好帳戶,填好所有空白的欄位,再放圖片,po網誌,努力經營一番後,我的fb顯示進度依然是離起跑線沒多遠,也就是說,對fb而言,我的進度很慢。明明我已經把該做的都弄得差不多了,為什麼fb給我的分數那麼低呢?直到我第一次加入朋友,朋友來我的fb留言,我那淒慘的進度線突然大躍進,竟然佔總進度的一半了,我才意識到,這是個鼓勵你與人溝通的網站,當你決定只待在家種花種草時,系統就會表示對你還有很大的期待,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只要你開門邀請別人來坐坐,你再到朋友家裡坐坐,fb就會對你鼓鼓掌,像是長輩一邊摸摸你的頭一邊說:你做得很好。
我不禁在想,為什麼我會覺得需要被一個網站肯定?當然我的fb在我加入眾多友人後,進度線已經消失了,就像不需要再對我進行評估一樣,我已被prooved。當我的進度一直顯示很落後時,我竟然會感到焦慮,那麼其他的user呢?為什麼那麼多人甘於被一個網路平台決定你的表現好不好?
在fb裡,就像真實生活一樣,也有社交禮儀和規矩。我們一邊使用一邊學習,觀察什麼內容會受歡迎,什麼時候要加入談話,有的內容會有熱烈迴響,有的就只能任它掉到地上沒人接話,如果不知道該說什麼,那就按個讚,你也就算是有出聲了。
fb也鼓勵你分享,你貼的東西,你朋友貼的東西,在社群之間產生串連,就像現實生活閒聊一樣,你丟出這顆球,對方接到後再丟給第三方,也許可以一直傳遞下去。是因為blog讓人感到寂寞嗎?儘管努力經營,但不一定有訪客,你只能自己一直丟球出去。沒有人看到是否就會空虛呢?我們有那麼期待被注意,那麼需要聽眾嗎?
我覺得使用網路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資訊焦慮。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習慣把好文好圖抓下來,或轉寄給朋友,原本這個用e-mail就可以做到的簡單任務,現在只要po在fb就可以完成,而且更方便,不會中毒,不必記mail address,每天都有成堆的新動態公開出來,你朋友看到的,你朋友的朋友發現的,不管是新消息新資訊,傳播的方式是倍數地散播出去,交友也是,本來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六度分隔理論,在fb一切都被拉近,你認識一個朋友,他有上百個朋友,他上百個朋友之中,每個人又各自再有幾百個朋友,fb還會一直跑出訊息鼓勵你,「某某人你和他有六個共同的朋友,加入他」,你也可以直接用尋友工具把還沒加入fb的人也拉進來,讓你的朋友數量一直增加...增加...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把資訊攬在身上,越多越好?也許有看完,也許沒有熟讀,但只要看起來酷的、好笑的,就要趕快分享出去,最好是第一個po文的,最好是第一個發現的,fb讚的按鈕旁,不就寫著「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我們在急什麼?朋友的數量很多,有代表什麼意思嗎?如果還有下載fb手機版,手機不時就嗶一聲,像是聲聲召喚你快點回到fb,那裡才是你該停留的地方。
fb是個極度加法的地方,鼓勵你加朋友,加資料,塗鴉牆更是一大片空白等著你好好揮灑。但我不知道每個人是否真的需要擴充那麼大的空間來放這些?像是空白的購物車籃,把看上的撿拾起來放進車內,變成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東西?
也許是我們越來越無言,又或者是我們對任何事物能說得只有一點點,也可能是已經沒有人有耐心看完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章。所以我們用fb,小小的一格空白,問你「在想什麼?」,只要簡短key幾個字,就像msn的暱稱一樣,也許是現在的心情,也許是一句格言,一種體會,一個現況,就會有人來關心你,來認同你,不沈重,不複雜,每天,你都在廣播,對你的朋友廣播,對陌生人廣播,而fb也會確實地紀錄你的活動,肯定你的存在。
曾有使用fb的朋友和我說,其實使用fb是不用生產的,就像海葵一樣,飄來什麼東西就看看,不用製造。這個平台當然也有許多正面的優點,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和現實生活的機制是雷同的,就像人際關係需要經營,就如每個朋友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驚喜一樣,人還是裡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生產東西,是人在流傳東西。
我只知道,我喜歡沒有facebook時的自由自在的感覺。
11/20後記:有人反應帳號被fb封鎖了,也就是被關閉。沒有任何通知或預告,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只知道fb官方要求證件,而且是要有政府機關核可的正式證件,像是身份證...這種。我感到不可思議。雖說fb當初的理念就是要求實名制,但如果一切合法卻被如此懷疑,而且fb像幕後的黑手般永遠不讓使用人了解情況和為自己合理抗辯,這樣專制卻能繼續在現在的網路世界運作,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前一陣子我在寫程式時,發現已經不能再使用「開新視窗」的語言,也就是不能把連結設成自動開新視窗,而是把決定權留給使用者,讓User自行決定要不要開新視窗觀看。我在想這麼微小的動作,都能把權力還給使用人,而人們努力經營的fb帳號,卻在完全未知而無法控制下,隨時都有被抄掉的風險,這種對比實在太奇異了。
你需要學英文,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學中文
那天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在咖啡店,一位外國人和兩位台灣人同桌聊天,外國人用中文說話,兩個台灣人卻一直對著外國人說英文,到最後外國人也就從善如流,大家就用英文高談闊論了,我不禁想著,為什麼呢?這個外國的先生中文表達得很成熟,是台灣人的體貼,還是覺得和外國人在一起不講英文很遜?也許是我先入為主的成見,我看著很多在台灣的女孩,很有主見也很獨立,但為什麼和她們的外國男友在一起時,完全不說自己的語言?不管會英文是不是一種普遍的要求,到了異地,學會當地的語言不是一種應有的禮貌嗎?語言是一個很好認識環境的工具,也含有各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外國人在台灣生活,學習這裡的語言,不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嗎?我學英文時,我的英文老師住在台灣十年了,但只會說「你好」,「謝謝」和「一點點」,是這些外國人太傲慢,還是我們太崇拜他們的文化?是我們鼓勵他們不用學我們的語言?是我們忽略了練習說中文也是他們的權利?我問過我的朋友,她也問過她男友這個問題,她的外國男友說,不是他們不學,是沒有人和他們說中文。
我們太希望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認同嗎?我記得我上英文課時,用英文和外國老師溝通的成就感,能夠用一種你在電視電影裡聽到的語言表達,在談話時,彷彿周圍的空氣都有點不同,是文化殖民造成的虛榮感?
有一次我在買東西時和排隊的一位小姐起了磨擦,講沒多久她就大罵一句:「I don't care!」就甩頭離開,我當時呆了一下,我看起來是台灣人,我們剛才不也用國語溝通嗎,為什麼那個場合會讓她覺得需要撂英文來爭取優勢?是說英文讓她覺得自己比較高尚?
某天我在書店,因為不是假日,店內很安靜,但有位小姐和他的外國男友卻頗有聲量地討論架上書籍的內容,走到哪聊到哪;還有一次我在擠滿人的捷運車廂,有個法國人用聲量大到刺耳的分貝講著法語,我在想,如果他們說得不是英文或法文,是否就會被周圍的人白眼或制止?即使在自己的國家,面對西方文化,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自卑?
英文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嗎?某次有位泰國的創意總監來公司演講,他英文發音有個腔調,但談話很幽默,我留美的同事卻在我耳邊小聲說:「他英文好爛」,我不知道是我聽來的英文和他不同,還是對留美的人來說,發音不標準是不能被體諒的?
也許是積習難改,也許是習慣俗成,但我試著提醒自己,如果撞到外國人時,要用「對不起」來取代「I'm sorry」,至少,我希望,這塊我生長的土地,所擁有的豐富的可愛的文化,外國的朋友們應該要知道,也有權利知道。
我們太希望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認同嗎?我記得我上英文課時,用英文和外國老師溝通的成就感,能夠用一種你在電視電影裡聽到的語言表達,在談話時,彷彿周圍的空氣都有點不同,是文化殖民造成的虛榮感?
有一次我在買東西時和排隊的一位小姐起了磨擦,講沒多久她就大罵一句:「I don't care!」就甩頭離開,我當時呆了一下,我看起來是台灣人,我們剛才不也用國語溝通嗎,為什麼那個場合會讓她覺得需要撂英文來爭取優勢?是說英文讓她覺得自己比較高尚?
某天我在書店,因為不是假日,店內很安靜,但有位小姐和他的外國男友卻頗有聲量地討論架上書籍的內容,走到哪聊到哪;還有一次我在擠滿人的捷運車廂,有個法國人用聲量大到刺耳的分貝講著法語,我在想,如果他們說得不是英文或法文,是否就會被周圍的人白眼或制止?即使在自己的國家,面對西方文化,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自卑?
英文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嗎?某次有位泰國的創意總監來公司演講,他英文發音有個腔調,但談話很幽默,我留美的同事卻在我耳邊小聲說:「他英文好爛」,我不知道是我聽來的英文和他不同,還是對留美的人來說,發音不標準是不能被體諒的?
也許是積習難改,也許是習慣俗成,但我試著提醒自己,如果撞到外國人時,要用「對不起」來取代「I'm sorry」,至少,我希望,這塊我生長的土地,所擁有的豐富的可愛的文化,外國的朋友們應該要知道,也有權利知道。
7.31.2010
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轉彎
馬上就要八月了。
前幾個月,我把人生的方向做了一個轉彎,離開了廣告公司,和朋友創業,暫時離開一陣子。
就像有人和我說,做創意的人,常常把東西拿到眼前仔細研究,但拿得太近,反而會看不清事物的全貌。
現在我覺得,離開是好的,和廣告保持一些距離,很多事情可以跳出來看,也有種降落地球的感覺。當然,我還算有自信,比起我從前那位只出一張嘴,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老闆,我並不是過著超脫凡間的生活,事實上,沈重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常讓我有種在第18層的感覺。但坦白說,廣告公司是個力求極致發揮資本主義精神的地方,每個人都只想更往上爬,所有人都只看往更高的商品貨架,希望可以搆得到從前拿不到的新貨,到達從前踏不上的新境界,沒有人會想坐在地上,思考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如何(當然,做飛機稿時除外)。從前和我老闆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就越覺得,這些人,是不了解也不在乎別人的。他們開著他們的名車,騎著昂貴的小摺,玩著古董or相機or音響or青春的肉體,四十歲的他們,正在享受他們人生的高峰。廣告溝通的對象,不過是brief紙上的幾個黑字,TA,到底是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真的不太重要,只要能表現出他們喜歡的idea,只要最後執行的是他們的idea,其他的原則,都只是擋人財路的阻礙。
但我離開了,漸漸了解所謂的生活,不是只關在雅痞風格的房間裡想idea,事實上,整天待在有冷氣有view的小房間裡,覺得這樣就可以決定出影響普羅大眾生活的Big Idea的這個想法,本來就是很脆弱和自我陶醉的,但在廣告公司,這種事是沒有人會去在意的。
離開之後,先發現自己的憤怒少了些,也比較沒那麼嘲諷,會不會從此就被社會磨平意志,變成不那麼反骨的人,我想倒是不會;我把現在的時間當作旅途裡的轉彎,隨著過程會不停地更換背包裡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要把包包清空,丟掉原來的包袱,重新去感受,重新決定要帶什麼東西上路。
原本說「從來沒打算要這樣」是對生活的反省,是站在自己對面的檢視;但現在,竟然真的變成「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開始未知的生活,從有點後悔到用行動改變,我回顧這個在六年前開始的blog,竟然有種濃縮人生的複雜味道。
這可能是少數我不會去想目的地的旅程。
前幾個月,我把人生的方向做了一個轉彎,離開了廣告公司,和朋友創業,暫時離開一陣子。
就像有人和我說,做創意的人,常常把東西拿到眼前仔細研究,但拿得太近,反而會看不清事物的全貌。
現在我覺得,離開是好的,和廣告保持一些距離,很多事情可以跳出來看,也有種降落地球的感覺。當然,我還算有自信,比起我從前那位只出一張嘴,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老闆,我並不是過著超脫凡間的生活,事實上,沈重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常讓我有種在第18層的感覺。但坦白說,廣告公司是個力求極致發揮資本主義精神的地方,每個人都只想更往上爬,所有人都只看往更高的商品貨架,希望可以搆得到從前拿不到的新貨,到達從前踏不上的新境界,沒有人會想坐在地上,思考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如何(當然,做飛機稿時除外)。從前和我老闆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就越覺得,這些人,是不了解也不在乎別人的。他們開著他們的名車,騎著昂貴的小摺,玩著古董or相機or音響or青春的肉體,四十歲的他們,正在享受他們人生的高峰。廣告溝通的對象,不過是brief紙上的幾個黑字,TA,到底是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真的不太重要,只要能表現出他們喜歡的idea,只要最後執行的是他們的idea,其他的原則,都只是擋人財路的阻礙。
但我離開了,漸漸了解所謂的生活,不是只關在雅痞風格的房間裡想idea,事實上,整天待在有冷氣有view的小房間裡,覺得這樣就可以決定出影響普羅大眾生活的Big Idea的這個想法,本來就是很脆弱和自我陶醉的,但在廣告公司,這種事是沒有人會去在意的。
離開之後,先發現自己的憤怒少了些,也比較沒那麼嘲諷,會不會從此就被社會磨平意志,變成不那麼反骨的人,我想倒是不會;我把現在的時間當作旅途裡的轉彎,隨著過程會不停地更換背包裡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要把包包清空,丟掉原來的包袱,重新去感受,重新決定要帶什麼東西上路。
原本說「從來沒打算要這樣」是對生活的反省,是站在自己對面的檢視;但現在,竟然真的變成「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開始未知的生活,從有點後悔到用行動改變,我回顧這個在六年前開始的blog,竟然有種濃縮人生的複雜味道。
這可能是少數我不會去想目的地的旅程。
1.30.2010
《睜開左眼》
批評媒體和罵電視新聞記者已是很普遍的情形。但這部在公視播出的紀錄片卻是少見的,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從業人員自我檢視的影片。
我總懷疑是否有個課程,把所有電視新聞記者的大腦都統一格式化了,不同的新聞電視台播放著內容差不多的新聞,你的畫面借我,我的文字借你,更常見的情況是,每家都只是在做蘋果日報的後續報導而已。
前幾年的香港學生做的實驗,證實了許多台灣的新聞電視台並不會查證新聞來源的真假,電視上的訪問就像經過彩排的劇碼。一大群記者追著當事人問問題,提問的內容都是有預設立場或充滿挑釁的態度,看起來記者就是希望擦槍走火,希望事情失控,不然無法刺激在電視機前麻木的觀眾。
在88風災過後,我在原視的call-in節目裡看到原住民觀眾打進電視台,普遍覺得有線新聞台對原住民的歧視和不友善,原住民撿木頭就是偷漂流木,原住民女性在總統探視災區時忍不住哭泣就是小鳥依人的弱者,甚至獲救的小女孩在吃東西時記者還要猛拍照、一直問一些讓人傻眼的問題:「你是不是很餓?」當小女孩用手擋鏡頭不想再被拍時,竟然還可以說小女孩是餓到分不清食物和攝影機!而這些瞎了眼的新聞報導就是大部份台灣人每天一定會主動或被動地被影響到的新聞傳播,這就是主流!
有次我和朋友在jazz bar聽音樂,現場就碰到一家媒體準備採訪。穿著迷你短裙,睫毛膏厚到眼睛已經不見了的文字記者表明想要訪問我們時,當然是被拒絕了。我之後看著她在預演等會兒要從哪裡走到吧台,再對鏡頭發表一篇她的「見解」,然後坐下來喝杯調酒。在她擋住樂團晃來晃去時,我不禁心想,在場只有我覺得她的行為很愚蠢嗎?先不討論報導jazz bar的新聞價值,為何記者會搞得像個肥皂劇導演?她到底在演給誰看?我們又為什麼要忍受這種品質的新聞?
在《睜開左眼》裡的攝影記者也是充滿無奈。打開注視拍攝鏡頭外的另一隻眼睛,看看這樣的新聞環境,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政府會拿錢買你,置入性行銷啊!廠商也會拿錢買你,當一個行業人家覺得說,你可以用錢買的時候,人家是怎麼看你的…」一位現職攝影記者的人這麼說著。他們每天就是枯等,等著某某人從特偵組出現的黃金五分鐘。攝影記者在拍攝畫面時想好的故事和flow,可能被文字記者後來寫得支離破碎。或是乾等文字記者的文字幾個小時,最後只剩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剪帶子來配文字,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比起文字記者可以發聲,扛著攝影機的大哥像是沈默的見證者,在第一時間,他們看到了什麼呢?如果身為觀眾的我無法忍受文字記者的膚淺和狹隘,透過鏡頭拍著他們的攝影記者們,又在想什麼?
「你可以墮落沒有關係,但你要記得你是墮落的,不是沾沾自喜的。」一位到新聞系演講的攝影大哥對著台下的學生這麼說。另一位攝影大哥這麼表示「其實新聞會變成這樣也不是記者想要的,是新聞台主管的意思,主管是受到電視台高層的指示,電視台高層又是受收視率左右,到頭來還是觀眾在決定。」但這麼分析下來,不是更讓人無奈嗎?台灣的觀眾,或是說全球的觀眾,都是自己選擇垃圾食物加害自己?
『做為他國災劫的旁觀者,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經驗,這經驗是由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種名叫「記者」的特殊專業遊客奉獻給我們的。戰爭如今已成為我們客廳中的聲色奇觀。有關別處事件的資訊,即所謂「新聞」,重點都在衝突與暴力—「有血流,領先售」(If it bleeds, it leads)是小報及二十四小時新聞提要節目的指導方針。對那些逐一闖入眼簾的淒楚,人們的反應可能是怨憫、憤怒、認可,或覺得過癮。』這是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書裡寫到對記者和新聞現狀的評論,一針見血的中肯。新聞業號稱的「觀眾有知道真相的權利」,但事件的真相在哪?新聞記者沒有真正的新聞自由,閱聽人也得不到更好的新聞內容,我們必須每天忍受24小時新聞台裡斷章取義的爛新聞,到底什麼是新聞?「真」的新聞又在哪裡?在公司吃著加班便當的廣告人,看著電視新聞裡每則上萬元的置入性新聞,可以置身事外沒有責任嗎?
在出現24小時連播的新聞台之後,我們似乎沒有擁有更多新聞空間,沒有更深入的報導,我們只是變成連鎖加盟店裡的食客而已,在每一家供應著相同menu和食物的速食店內大口嚼著油炸薯條,等著消化後排洩出相同的垃圾。
附註: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陳耀成譯,麥田出版
我總懷疑是否有個課程,把所有電視新聞記者的大腦都統一格式化了,不同的新聞電視台播放著內容差不多的新聞,你的畫面借我,我的文字借你,更常見的情況是,每家都只是在做蘋果日報的後續報導而已。
前幾年的香港學生做的實驗,證實了許多台灣的新聞電視台並不會查證新聞來源的真假,電視上的訪問就像經過彩排的劇碼。一大群記者追著當事人問問題,提問的內容都是有預設立場或充滿挑釁的態度,看起來記者就是希望擦槍走火,希望事情失控,不然無法刺激在電視機前麻木的觀眾。
在88風災過後,我在原視的call-in節目裡看到原住民觀眾打進電視台,普遍覺得有線新聞台對原住民的歧視和不友善,原住民撿木頭就是偷漂流木,原住民女性在總統探視災區時忍不住哭泣就是小鳥依人的弱者,甚至獲救的小女孩在吃東西時記者還要猛拍照、一直問一些讓人傻眼的問題:「你是不是很餓?」當小女孩用手擋鏡頭不想再被拍時,竟然還可以說小女孩是餓到分不清食物和攝影機!而這些瞎了眼的新聞報導就是大部份台灣人每天一定會主動或被動地被影響到的新聞傳播,這就是主流!
有次我和朋友在jazz bar聽音樂,現場就碰到一家媒體準備採訪。穿著迷你短裙,睫毛膏厚到眼睛已經不見了的文字記者表明想要訪問我們時,當然是被拒絕了。我之後看著她在預演等會兒要從哪裡走到吧台,再對鏡頭發表一篇她的「見解」,然後坐下來喝杯調酒。在她擋住樂團晃來晃去時,我不禁心想,在場只有我覺得她的行為很愚蠢嗎?先不討論報導jazz bar的新聞價值,為何記者會搞得像個肥皂劇導演?她到底在演給誰看?我們又為什麼要忍受這種品質的新聞?
在《睜開左眼》裡的攝影記者也是充滿無奈。打開注視拍攝鏡頭外的另一隻眼睛,看看這樣的新聞環境,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政府會拿錢買你,置入性行銷啊!廠商也會拿錢買你,當一個行業人家覺得說,你可以用錢買的時候,人家是怎麼看你的…」一位現職攝影記者的人這麼說著。他們每天就是枯等,等著某某人從特偵組出現的黃金五分鐘。攝影記者在拍攝畫面時想好的故事和flow,可能被文字記者後來寫得支離破碎。或是乾等文字記者的文字幾個小時,最後只剩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剪帶子來配文字,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比起文字記者可以發聲,扛著攝影機的大哥像是沈默的見證者,在第一時間,他們看到了什麼呢?如果身為觀眾的我無法忍受文字記者的膚淺和狹隘,透過鏡頭拍著他們的攝影記者們,又在想什麼?
「你可以墮落沒有關係,但你要記得你是墮落的,不是沾沾自喜的。」一位到新聞系演講的攝影大哥對著台下的學生這麼說。另一位攝影大哥這麼表示「其實新聞會變成這樣也不是記者想要的,是新聞台主管的意思,主管是受到電視台高層的指示,電視台高層又是受收視率左右,到頭來還是觀眾在決定。」但這麼分析下來,不是更讓人無奈嗎?台灣的觀眾,或是說全球的觀眾,都是自己選擇垃圾食物加害自己?
『做為他國災劫的旁觀者,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經驗,這經驗是由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種名叫「記者」的特殊專業遊客奉獻給我們的。戰爭如今已成為我們客廳中的聲色奇觀。有關別處事件的資訊,即所謂「新聞」,重點都在衝突與暴力—「有血流,領先售」(If it bleeds, it leads)是小報及二十四小時新聞提要節目的指導方針。對那些逐一闖入眼簾的淒楚,人們的反應可能是怨憫、憤怒、認可,或覺得過癮。』這是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書裡寫到對記者和新聞現狀的評論,一針見血的中肯。新聞業號稱的「觀眾有知道真相的權利」,但事件的真相在哪?新聞記者沒有真正的新聞自由,閱聽人也得不到更好的新聞內容,我們必須每天忍受24小時新聞台裡斷章取義的爛新聞,到底什麼是新聞?「真」的新聞又在哪裡?在公司吃著加班便當的廣告人,看著電視新聞裡每則上萬元的置入性新聞,可以置身事外沒有責任嗎?
在出現24小時連播的新聞台之後,我們似乎沒有擁有更多新聞空間,沒有更深入的報導,我們只是變成連鎖加盟店裡的食客而已,在每一家供應著相同menu和食物的速食店內大口嚼著油炸薯條,等著消化後排洩出相同的垃圾。
附註: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陳耀成譯,麥田出版
11.08.2009
1108
星期日的下午,我在廚房切著水果。陽光從我前面的窗戶照進來,光線被迫雜亂地分佈在窗台的物品上。
除了植物盆栽之外,其他的筷子、湯匙、橡皮筋,因為被凌亂地排列著,像是暫時被放在那裡,但上面覆蓋了淡淡灰塵,使得看起來又好像不會再被更動。
從客廳裡的電視,傳過來輕柔的鋼琴聲和日語,是公共電視正在播「東尼瀧谷」。
這種氛圍之下,我的思緒漸漸地飄遠,對自己手邊在做的事情失去了意識,失去了自己當下的存在感。
彷彿自己已經抽離出來,看著削著水果的自己。
一邊把水果皮打包成垃圾,一邊覺得,這就是人生吧!
今天清掉的垃圾,過沒幾天又積成一大包。然後我們再清理,再製造,這其間就這麼過著人生。
人生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人生不是你住在想住的房子、想開的車子,人生是由無數瑣碎的事物組成,我們都被電影和小說催眠了,小說是由章回和情節串成,電影是由影像和敘事構成,人生不是。你認為在生命裡重要的時刻、片段,其實和所有瑣碎的時間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人生不是摩天輪上浪漫,不是在醫院裡焦急的等待,不是分手時的痛苦,不是異地旅行的新鮮,人生是你拿著垃圾走近垃圾車,是你騎著機車等著紅燈,是你在提款機領完錢,是你洗完澡後觀察腳上的水泡;人生不用向你保證愉快新鮮,人生不用討好你,它就在那,不管你是誰,都要過你的人生。
所以我們盡一切的努力去追尋不一樣的、可被紀念的時刻,所以我們創造,由創造出來的新玩意裡來拉開和躲避與瑣碎的距離。
除了植物盆栽之外,其他的筷子、湯匙、橡皮筋,因為被凌亂地排列著,像是暫時被放在那裡,但上面覆蓋了淡淡灰塵,使得看起來又好像不會再被更動。
從客廳裡的電視,傳過來輕柔的鋼琴聲和日語,是公共電視正在播「東尼瀧谷」。
這種氛圍之下,我的思緒漸漸地飄遠,對自己手邊在做的事情失去了意識,失去了自己當下的存在感。
彷彿自己已經抽離出來,看著削著水果的自己。
一邊把水果皮打包成垃圾,一邊覺得,這就是人生吧!
今天清掉的垃圾,過沒幾天又積成一大包。然後我們再清理,再製造,這其間就這麼過著人生。
人生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人生不是你住在想住的房子、想開的車子,人生是由無數瑣碎的事物組成,我們都被電影和小說催眠了,小說是由章回和情節串成,電影是由影像和敘事構成,人生不是。你認為在生命裡重要的時刻、片段,其實和所有瑣碎的時間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人生不是摩天輪上浪漫,不是在醫院裡焦急的等待,不是分手時的痛苦,不是異地旅行的新鮮,人生是你拿著垃圾走近垃圾車,是你騎著機車等著紅燈,是你在提款機領完錢,是你洗完澡後觀察腳上的水泡;人生不用向你保證愉快新鮮,人生不用討好你,它就在那,不管你是誰,都要過你的人生。
所以我們盡一切的努力去追尋不一樣的、可被紀念的時刻,所以我們創造,由創造出來的新玩意裡來拉開和躲避與瑣碎的距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