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2

關於中年

觀察一個人最有趣的時間點,我覺得是中年時期。

為什麼不是老年時期呢?
人年老時就是結果,是一個人一生的縮寫,是句號,是答案(當然也有人沒有答案),可能答案太凄涼,也許會不忍卒睹。

中年很有趣地,像是實驗裡的辯證過程,一點一點地看到變化,看到一個人對待自己的痕跡。
像是答案揭曉一樣,慢慢看到一個人真正的模樣。

年輕時的樣貌還不脫基因造成的先天差異與優劣勢,還不容易看出內在。但到了中年,該掉下來的,該出現紋路的,一樣都跑不掉,就算花錢保養微整,努力維持,同樣也仍在透露訊息。中年,就像圓不了的謊,不管如何都有破綻,都在洩露一個人心裡對自己真正的看法。

這點在看到很久不見的朋友或同事更是有強烈的感觸。

當然,仍然無視於別人內在,只留心外表衣著這些膚淺的條件,也是有這樣的人存在的。但相較於20幾歲時,現在人們性格裡的優缺點,在中年時表露無遺,即使是遲鈍的人也可以查覺。

中年,像是只講了提示的疑問句,答案仍有無限可能,在幾年後才會揭曉。

這也是時間有趣之處。

10.31.2012

獨家的業配新聞

即使我知道業配新聞已經是一件見怪不怪的事,對於新聞台的處理方法,我仍然無法不感到驚訝。

就像怕別人不知道他們有拿錢似的,業配的新聞都要特別加上「獨家」,某家餐館的滷味秘訣跟我有什麼關係?某家咖啡的配方又有什麼獨家新聞的價值?為了稍微遮掩,不要太像產品介紹帶,新聞台還要費心地先提個「引言」,好像要反應什麼消費民生問題,其實只是為了做球讓後面的工商服務接起來順一些。

最荒謬的謊言總是用在掩蓋真相上,這點政客和媒體不辭辛勞地每日為我們示範。

8.07.2011

沒有香味的香水

身上沒有香味的人才能製作出世界上最終極的香水嗎?

當我看著電視上侃侃而談的廣告人時,總會想起這個問題。廣告人應該promo的,是商品,但現在最常看到,廣告人喜歡包裝的商品,是他們自己。

廣告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行業,事實上每種職業都有其中的學問,廣告也不是不能簡單解釋,但終究只是想像,外人很難體會。廣告其實是一種合作下的產物,結合了眾人的智慧和愚蠢(雖然大部份是愚蠢的比例佔較多),任何時空的外在因素(比方說颱風、溫度、政治動向,或是客戶的小孩今天心情好或壞)對廣告的結果都可以造成絕大的影響,因此我無法理解,在這麼多重的困難下,能夠在媒體上談論他(她)成就了許多成功廣告作品的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在發表。

當然這裡並不是表示,大家不能在公開場合談廣告,也不是表示,我們不能讚許推崇多位廣告前輩傑出的創作,我這裡指的是,把自己參與過的作品一一列出來,向別人描述這些豐功偉業的奇異舉動,在動腦雜誌發promo自己的新聞稿,在新聞電視台接受專訪闡述自己在廣告業發跡的過程,請問,為什麼人們需要知道這個?除了當事人之外,有任何第3者或群眾因此得到benefit嗎?

上電視的廣告人,在這種速成和綜藝感,又需要娛樂性的媒介上,能夠傳達出什麼印象?又會吸引什麼樣的年輕人想投入廣告圈?

6.25.2011

選擇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意識到接下來的劇情會發生不好的事,你發覺主角做錯了一個決定,你嗅得出危險的氣味,但劇中的角色卻忽略眾人的勸告;你知道他即將可能會失去所有,而身為觀眾的你,卻要靜靜地旁觀這一切的發生。

但如果是換成真實人生呢?是否有一天我回顧過去,也會像個觀眾一樣留意到,某個時刻我做了不應該的抉擇?我是不是也忽略了那些警訊?堅持去做想做的事,是一意孤行,還是勇於實現理想?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判斷錯誤,每個未知的情況,會導出什麼樣的結局?

如果我的人生變成一部電影,現在的決定會譜出happy ending嗎?還是人生的重點向來不在結局,而是過程?

在真實人生裡,沒有劇情預告,沒有類型暗示,但地雷還是一樣多,走每一步都不知道﹣這麼做對嗎?

無法判定,這個未知的狀況是危險的警訊,還是收獲前的堅持,如果停下來,是理智的收手還是放棄的可惜?

完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電影不容易被欣賞,可以完全預測的電影又顯老套,也許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也和對電影的想法一樣,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又期待那些未知的可能和火花。

生命的迷人和眩目,除了直覺和相信自己,別無他法......

2.09.2011

歡迎光臨!Reference吃到飽中心

總是有那種感覺,看著電視上的廣告,會覺得「這很像某部電影裡的特效」,或是「這不是很像誰誰誰做過的一個作品」......事實上,這些感覺可能都是真的,因為,廣告公司的創意運作,其中有一個很重要角色:“reference“。

所謂的reference:就是參考資料,待過廣告公司的人一定知道,不管什麼提案,都需要reference,你的總監或account會和你說:「客戶可能沒辦法想像」,或是「有沒有reference可以參考」,然後team裡的大家就要開始找圖片、找影片、找音樂、找畫面,目的就是為了讓創意比較可以順利賣過。

是的,這就是重點,賣創意。因為要賣的東西那麼抽象,要怎麼讓完全不同背景邏輯,甚至是不同語言國籍的人產生共鳴呢?所以我們的提案袋裡除了腳本分鏡和平面稿以外,還塞滿了厚厚的references,提案的Notebook裡也是放了特別請producer剪的電影片段,reference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和穿西裝打領帶的客戶溝通的橋樑。

但武器只有子彈,沒有方向。我們和客戶和品牌搭上了這班特快車,但不確定要往哪裡。reference往往是成熟的完成品和極商業性的作品,要不就是花了很多錢砸出來的電影特效,要不就是冰天雪地裡的珍貴動物圖像,就像有著極美照片的menu,看得讓人眼花撩亂。最後客戶是買了單,但問題來了,這麼低的預算,要怎麼做出這樣的效果?

然後這就是人們愚弄自己的最好例子。廣告公司好不容易讓提案通過了,但開始對執行方式頭痛不已,比較不負責任的CD就把問題丟給production和producer,讓製作公司去想辦法吧,反正客戶的預算再低都會有人接。然後就是和客戶的拉鋸戰,客戶看了賞心悅目的菜單,但看a-copy的時候發現來的餐點怎麼和照片不一樣,因此大發雷霆,製作公司也是雙手一攤,因為實在已經盡力,廣告公司則是兩方緩頰,這時開始和客人曉以大義,有多少銀子就買到多少小菜,既然菜都來了就吃吧,別為難店家。

而這都還只是實際檯面下的交際操作,還沒有討論到完成品的創意表現。因為參考的資料很完整成熟,造成許多廣告作品反而被牽著走。reference的確是達成了當初交付的任務,但美侖美奐的效果和場景,很容易讓人忽略拿來做為reference的電影片段,其實背後是有龐大的電影工業在支撐著,需要的資金和製作時間也往往是台灣的廣告環境難以速成的。

所以結果變成,完成的廣告作品既要像reference,又不能太像reference,最後就變成一種模稜兩可的處境,既沒有耳目一新的表現,又被看出模仿的痕跡,看到廣告的時候觀眾則想著:「這好像在哪裡看過」,這是當然的,因為當初就是照著某個sample去做的,就像是現在許多廣告裡的配樂,你幾乎可以哼出它的“reference“原曲是哪一首,但因為買不起版權,客戶又喜歡,所以只好找人作了一段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奇怪曲調,而這些「似曾相識」的作品,就帶點尷尬地天天繼續在電視螢幕裡播送。

就像科技總是可以反映人類有多麼聰明,但同時又顯現人們有多麼愚蠢和不足,我們對身處的廣告reference吃到飽餐廳恐怕無法說不。廣告公司裡的人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找來reference,但最後恐怕我們付出更多。因為每個我們定義的「新」廣告,都是某種舊表現的延伸,那麼reference是哪裡來的呢?如果全球的創意人都一直在用舊的延伸,哪裡還有新的reference可以讓人拿來參考?那麼為什麼電影能產生新的視覺意象?廣告人就做不到嗎?

之前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的時候,我都會看到一個台新銀行的廣告。好像是說紅利變現金的廣告,才一看到真的讓我有點驚訝。這種女孩排排站的效果已經很多人用過,我個人最早是在早逝的日本創作才女野田凪為歌手YUKI拍的mv裡看過,後來可口可樂用過,大陸減肥平面廣告也用過,就算覺得這個手法「非常」適合這個產品的概念,但怎麼會這麼完全不消化地真的做出幾乎一樣的東西?是代理商的問題?還是客戶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是覺得民眾都沒有看過這種作法嗎?還是覺得看過也無所謂?
當然,沒有規定有人做過的效果就不能再用一次,但既然有預算,為何不做點新的東西?為何要拿現成的來用?真的沒有別的作法能表現這個產品特色了嗎?

法蘭西斯柯波拉在一段訪談中提到:「If you don’t take a risk then 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that hasn’t been seen before?」這個簡單的句子其實很讓人震撼,每個創作人都揹負著風險,為的不就是追求心中那個美麗的新境界,那個從未被見過的really beautiful thing?

廣告絕對是眾人努力的結晶,事實上,它大部份已淪為權力角力下的獎品,但是否,我們已經習慣被reference淹沒?照著reference拍一支廣告,不就是一件完全沒有想像力的事嗎?那麼又何需reference來增加客戶的想像力?這其中充滿著極大的荒謬,廣告人是否發覺了呢?

10.05.2010

「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

我不知道人們在現實生活裡是否熱衷社交,但facebook確確實實是鼓勵社交的網站。我原來不使用facebook,儘管幾個朋友同事一直會寄來邀請加入的通知,但我對社交沒興趣,事實上在現實生活裡不得不與周遭人social已經夠讓人疲累。不管周遭的人如何聊著我插不上話的fb功能,或是談著又被偷了多少菜時,我還是無動於衷。在看國外的新聞時看到了fb的創辦人出面,拍了一支tvc,表示fb已在保護隱私上有很大的進步,但我還是對它沒有好感。
沒料到日前因為公司的關係,必須開個fb帳號,我只好硬著頭皮面對這個熱門的新世界。在我申請好帳戶,填好所有空白的欄位,再放圖片,po網誌,努力經營一番後,我的fb顯示進度依然是離起跑線沒多遠,也就是說,對fb而言,我的進度很慢。明明我已經把該做的都弄得差不多了,為什麼fb給我的分數那麼低呢?直到我第一次加入朋友,朋友來我的fb留言,我那淒慘的進度線突然大躍進,竟然佔總進度的一半了,我才意識到,這是個鼓勵你與人溝通的網站,當你決定只待在家種花種草時,系統就會表示對你還有很大的期待,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只要你開門邀請別人來坐坐,你再到朋友家裡坐坐,fb就會對你鼓鼓掌,像是長輩一邊摸摸你的頭一邊說:你做得很好。
我不禁在想,為什麼我會覺得需要被一個網站肯定?當然我的fb在我加入眾多友人後,進度線已經消失了,就像不需要再對我進行評估一樣,我已被prooved。當我的進度一直顯示很落後時,我竟然會感到焦慮,那麼其他的user呢?為什麼那麼多人甘於被一個網路平台決定你的表現好不好?

在fb裡,就像真實生活一樣,也有社交禮儀和規矩。我們一邊使用一邊學習,觀察什麼內容會受歡迎,什麼時候要加入談話,有的內容會有熱烈迴響,有的就只能任它掉到地上沒人接話,如果不知道該說什麼,那就按個讚,你也就算是有出聲了。
fb也鼓勵你分享,你貼的東西,你朋友貼的東西,在社群之間產生串連,就像現實生活閒聊一樣,你丟出這顆球,對方接到後再丟給第三方,也許可以一直傳遞下去。是因為blog讓人感到寂寞嗎?儘管努力經營,但不一定有訪客,你只能自己一直丟球出去。沒有人看到是否就會空虛呢?我們有那麼期待被注意,那麼需要聽眾嗎?

我覺得使用網路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資訊焦慮。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習慣把好文好圖抓下來,或轉寄給朋友,原本這個用e-mail就可以做到的簡單任務,現在只要po在fb就可以完成,而且更方便,不會中毒,不必記mail address,每天都有成堆的新動態公開出來,你朋友看到的,你朋友的朋友發現的,不管是新消息新資訊,傳播的方式是倍數地散播出去,交友也是,本來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六度分隔理論,在fb一切都被拉近,你認識一個朋友,他有上百個朋友,他上百個朋友之中,每個人又各自再有幾百個朋友,fb還會一直跑出訊息鼓勵你,「某某人你和他有六個共同的朋友,加入他」,你也可以直接用尋友工具把還沒加入fb的人也拉進來,讓你的朋友數量一直增加...增加...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把資訊攬在身上,越多越好?也許有看完,也許沒有熟讀,但只要看起來酷的、好笑的,就要趕快分享出去,最好是第一個po文的,最好是第一個發現的,fb讚的按鈕旁,不就寫著「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這讚的人」?我們在急什麼?
朋友的數量很多,有代表什麼意思嗎?如果還有下載fb手機版,手機不時就嗶一聲,像是聲聲召喚你快點回到fb,那裡才是你該停留的地方。
fb是個極度加法的地方,鼓勵你加朋友,加資料,塗鴉牆更是一大片空白等著你好好揮灑。但我不知道每個人是否真的需要擴充那麼大的空間來放這些?像是空白的購物車籃,把看上的撿拾起來放進車內,變成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東西?
也許是我們越來越無言,又或者是我們對任何事物能說得只有一點點,也可能是已經沒有人有耐心看完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章。所以我們用fb,小小的一格空白,問你「在想什麼?」,只要簡短key幾個字,就像msn的暱稱一樣,也許是現在的心情,也許是一句格言,一種體會,一個現況,就會有人來關心你,來認同你,不沈重,不複雜,每天,你都在廣播,對你的朋友廣播,對陌生人廣播,而fb也會確實地紀錄你的活動,肯定你的存在。
曾有使用fb的朋友和我說,其實使用fb是不用生產的,就像海葵一樣,飄來什麼東西就看看,不用製造。這個平台當然也有許多正面的優點,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和現實生活的機制是雷同的,就像人際關係需要經營,就如每個朋友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驚喜一樣,人還是裡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生產東西,是人在流傳東西。
我只知道,我喜歡沒有facebook時的自由自在的感覺。

11/20後記:有人反應帳號被fb封鎖了,也就是被關閉。沒有任何通知或預告,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只知道fb官方要求證件,而且是要有政府機關核可的正式證件,像是身份證...這種。我感到不可思議。雖說fb當初的理念就是要求實名制,但如果一切合法卻被如此懷疑,而且fb像幕後的黑手般永遠不讓使用人了解情況和為自己合理抗辯,這樣專制卻能繼續在現在的網路世界運作,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前一陣子我在寫程式時,發現已經不能再使用「開新視窗」的語言,也就是不能把連結設成自動開新視窗,而是把決定權留給使用者,讓User自行決定要不要開新視窗觀看。我在想這麼微小的動作,都能把權力還給使用人,而人們努力經營的fb帳號,卻在完全未知而無法控制下,隨時都有被抄掉的風險,這種對比實在太奇異了。

你需要學英文,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學中文

那天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在咖啡店,一位外國人和兩位台灣人同桌聊天,外國人用中文說話,兩個台灣人卻一直對著外國人說英文,到最後外國人也就從善如流,大家就用英文高談闊論了,我不禁想著,為什麼呢?這個外國的先生中文表達得很成熟,是台灣人的體貼,還是覺得和外國人在一起不講英文很遜?也許是我先入為主的成見,我看著很多在台灣的女孩,很有主見也很獨立,但為什麼和她們的外國男友在一起時,完全不說自己的語言?不管會英文是不是一種普遍的要求,到了異地,學會當地的語言不是一種應有的禮貌嗎?語言是一個很好認識環境的工具,也含有各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外國人在台灣生活,學習這裡的語言,不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嗎?我學英文時,我的英文老師住在台灣十年了,但只會說「你好」,謝謝一點點,是這些外國人太傲慢,還是我們太崇拜他們的文化?是我們鼓勵他們不用學我們的語言?是我們忽略了練習說中文也是他們的權利?我問過我的朋友,她也問過她男友這個問題,她的外國男友說,不是他們不學,是沒有人和他們說中文。
我們太希望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認同嗎?我記得我上英文課時,用英文和外國老師溝通的成就感,能夠用一種你在電視電影裡聽到的語言表達,在談話時,彷彿周圍的空氣都有點不同,是文化殖民造成的虛榮感?
有一次我在買東西時和排隊的一位小姐起了磨擦,講沒多久她就大罵一句:「I don't care!」就甩頭離開,我當時呆了一下,我看起來是台灣人,我們剛才不也用國語溝通嗎,為什麼那個場合會讓她覺得需要撂英文來爭取優勢?是說英文讓她覺得自己比較高尚?
某天我在書店,因為不是假日,店內很安靜,但有位小姐和他的外國男友卻頗有聲量地討論架上書籍的內容,走到哪聊到哪;還有一次我在擠滿人的捷運車廂,有個法國人用聲量大到刺耳的分貝講著法語,我在想,如果他們說得不是英文或法文,是否就會被周圍的人白眼或制止?即使在自己的國家,面對西方文化,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自卑?
英文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嗎?某次有位泰國的創意總監來公司演講,他英文發音有個腔調,但談話很幽默,我留美的同事卻在我耳邊小聲說:「他英文好爛」,我不知道是我聽來的英文和他不同,還是對留美的人來說,發音不標準是不能被體諒的?
也許是積習難改,也許是習慣俗成,但我試著提醒自己,如果撞到外國人時,要用「對不起」來取代「I'm sorry」,至少,我希望,這塊我生長的土地,所擁有的豐富的可愛的文化,外國的朋友們應該要知道,也有權利知道。

7.31.2010

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轉彎

馬上就要八月了。
前幾個月,我把人生的方向做了一個轉彎,離開了廣告公司,和朋友創業,暫時離開一陣子。
就像有人和我說,做創意的人,常常把東西拿到眼前仔細研究,但拿得太近,反而會看不清事物的全貌。
現在我覺得,離開是好的,和廣告保持一些距離,很多事情可以跳出來看,也有種降落地球的感覺。當然,我還算有自信,比起我從前那位只出一張嘴,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老闆,我並不是過著超脫凡間的生活,事實上,沈重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常讓我有種在第18層的感覺。但坦白說,廣告公司是個力求極致發揮資本主義精神的地方,每個人都只想更往上爬,所有人都只看往更高的商品貨架,希望可以搆得到從前拿不到的新貨,到達從前踏不上的新境界,沒有人會想坐在地上,思考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如何(當然,做飛機稿時除外)。從前和我老闆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就越覺得,這些人,是不了解也不在乎別人的。他們開著他們的名車,騎著昂貴的小摺,玩著古董or相機or音響or青春的肉體,四十歲的他們,正在享受他們人生的高峰。廣告溝通的對象,不過是brief紙上的幾個黑字,TA,到底是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真的不太重要,只要能表現出他們喜歡的idea,只要最後執行的是他們的idea,其他的原則,都只是擋人財路的阻礙。
但我離開了,漸漸了解所謂的生活,不是只關在雅痞風格的房間裡想idea,事實上,整天待在有冷氣有view的小房間裡,覺得這樣就可以決定出影響普羅大眾生活的Big Idea的這個想法,本來就是很脆弱和自我陶醉的,但在廣告公司,這種事是沒有人會去在意的。
離開之後,先發現自己的憤怒少了些,也比較沒那麼嘲諷,會不會從此就被社會磨平意志,變成不那麼反骨的人,我想倒是不會;我把現在的時間當作旅途裡的轉彎,隨著過程會不停地更換背包裡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要把包包清空,丟掉原來的包袱,重新去感受,重新決定要帶什麼東西上路。
原本說「從來沒打算要這樣」是對生活的反省,是站在自己對面的檢視;但現在,竟然真的變成「從來沒打算要這樣」地開始未知的生活,從有點後悔到用行動改變,我回顧這個在六年前開始的blog,竟然有種濃縮人生的複雜味道。
這可能是少數我不會去想目的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