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2017

2017再遊東京

其實因為工作的關係,這幾年都必須去東京。任何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旦變成了工作,意義就不同了。不過雖然摻雜了成效和商務,現在遊東京反而變成像是定期觀察紀錄一樣,可以微觀出東京一點一點的變化。

我覺得日本人面對中國人有過掙扎。其實不止日本,我想很多國家在服務中國客人時,都有很不一樣的體會。但中國人也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則,而這個世界也很努力地配合著。

驕傲的日本人,不喜歡服務中國客人,他們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中國人來服務中國人。2010年起,從只有幾家店被說中文的外場人員服務,到現在幾乎每家店,都由在日本打工的中國人來服務。中國人性子急,要求多,腦筋靈活,不一定會照店家的規則走,這時有個語言可以溝通的中文外場人員就很重要。但,就算語言可以通,卻失去了與當地人交流的機會,有種違和感,感覺不像在日本用餐,而這樣不也就失去了旅行中面對陌生環境的刺激與樂趣?

這幾年的經驗,要離開觀光客的行程和路線,走日本人會去的店,才比較能感受到更多的當地風情。而我個人認為,用美國人來服務美國人,或用中國人來服務中國人,都不是理想的、長遠的方法。

在飯店播放的日本新聞裡,用驚人奇觀的方式介紹著中國人爆買的行為。略懂日文的朋友在機場免稅店,買了很多伴手禮,但在結帳時,他好像聽到店員間一邊包裝一邊在小聲murmur,討論買太多很誇張這件事。我其實覺得很意外。觀光客到當地消費,對當地經濟不是一件好事嗎?這幾年日本內需市場衰退,日本人不論在日本國內,或境外消費都變得非常保守,有一堆人捧著錢要買日本的東西,不是好事嗎?

而這次再去東京,會中文的日本人也變多了。用餐的地方,隔壁桌的2位日本女性,其中一位女性就正在教另一位某幾個中文字的發音。日本人因為特殊的民族個性,與其他國家有著極不同的行為處事習慣。要求卓越與極致精確,有點潔癖又神經質的性格,所以能創造出一般人常想不到的貼心功能商品與品質。現在新一批的日本年輕人,似乎並不想揹負這樣傳統的包袱,想要另闢蹊徑,但卻有可能失去日本民族最大的優勢,因為一旦鬆懈下來,就回不去了。在事業合作上,我也明顯覺得現在的日本年輕人變弱了。同時在日本國內,開始有一些討論,擔心日本人開發出來的細膩功能差異的商品,只適合日本人,無法擴展成全世界的市場規模。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講求秩序與規則的日本傳統中年人,和希望隨性輕鬆過生活的日本年輕人,是否準備好了跟上這個驟變的世界?

傳說中新蓋好的GINZA SIX。從天花到樓梯扶手都有圖樣的呈現與設計,也正巧遇上草間彌生為中庭所作的跨樓層裝置。

和星巴克結合在一起的蔦屋書店,可以把咖啡拿到書區,有桌面和長椅可以邊看書邊喝咖啡。

像藏書閣一般的蔦屋書店中庭。但細看就發現疊在樓上的書本裝置不大講究,沒有書皮等其他細節,只是四方體。因為看起來假假的,所以這樣的環境反而顯得有點好笑。這可能是近年日本也面臨的情形,吹起的日式平價風,定義就是快速的,看起來OK就好,就像顏值一樣,好看就好,細節耐用度實力或詩意,之後再說。

GINZA SIX頂樓的廣場花園。

 從GINZA SIX看出去的夜景,包括迷你的東京鐵塔。 

室內的瀑布流體電子影像裝置。




沒有留言: